張小妹,李娟,胡科兵,胡瀚文,黃津伶
(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復發(fā)性流產是指妊娠<20 周連續(xù)自然流產≥3 次[1]。低分子肝素鈣具有免疫抑制、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對復發(fā)性流產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且治療安全性高,尤其是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疏通微循環(huán),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復發(fā)性流產的臨床治療中[2~3]。但針對不同部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對婦科復發(fā)性流產患者的臨床效果研究較少,為進行預防性保胎,保障患者順利妊娠,降低其分娩風險,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析不同部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對婦科復發(fā)性流產患者的臨床效果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150 例復發(fā)性流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意愿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75 例。對照組年齡24~39 歲,平均(34.13±2.09)歲;流產次數3~6次,平均(4.72±0.53)次。觀察組年齡25~38 歲,平均(34.24±2.12)歲;流產次數3~7 次,平均(4.91±0.56)次。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復發(fā)性流產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溝通良好;夫妻染色體檢查結果正常。排除標準:合并內外科疾病;BMI不在正常范圍內;精神及認知障礙;語言溝通及表達障礙。
1.2 方法 所有患者住院后均積極給予入院宣教及健康宣教,遵醫(yī)囑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多為預灌針劑,注射時針頭朝下,將針劑內0.1 mL的空氣彈至藥液上方,無需排氣。注射完畢按壓5~10 min,局部禁忌熱敷,防止血管擴張,引起出血。
對照組給予上臂三角肌下緣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呈30°~40°進針。推注完畢迅速拔針,用消毒干棉簽壓迫。觀察組給予距離臍周3~6 cm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患者取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后,注射者左手將患者腹部注射部位提捏成一凸起褶皺,右手將針頭垂直90°快速進針1/2~2/3(BMI較低患者針頭斜面與腹部皮膚呈30°~40°),抽吸無回血即推注藥液,注射完畢用消毒干棉簽按壓。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況。注射部位皮下出血[4]:瘀斑斑面積<0.5 cm×0.5 cm 為無出血;<1 cm×1 cm 為輕度出血;1~2 cm×1~2 cm 為中度出血;>2 cm×2 cm 為重度出血。比較兩組疼痛情況、保胎成功率。采用數字分級評分法[5]評估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7 分為中度疼痛,8~10 分為重度疼痛。隨訪1 年,比較兩組妊娠情況,足月產,早產均為妊娠成功,流產、死胎均為失敗。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率比較 觀察組注射部位皮下無出血率為90.66%,高于對照組的77.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輕度出血率、中度出血率、重度出血率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況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subcutaneous hemorrhage at the injection si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疼痛評分及保胎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保胎成功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85.33%(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評分及保胎成功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ain scores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pregnancy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復發(fā)性流產是指與同一性伴侶連續(xù)≥3 次的自然流產,每次流產均發(fā)生于妊娠同一月份,臨床經過與一般流產相同[6]。目前已知的病因有子宮畸形、染色體異常、免疫因素、內分泌失調、心理因素等,但仍有50%的復發(fā)性流產病因不明[7]。近年來,有研究[8]發(fā)現,復發(fā)性流產患者通常伴有D-二聚體水平異常升高,主要是因為女性妊娠期體內孕激素水平升高,導致機體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易引發(fā)血栓形成,使機體抗凝和凝血系統(tǒng)出現紊亂,進而表現為血栓前狀態(tài)(PTS)。PTS能通過血液高凝狀態(tài),引起胎盤微循環(huán)血栓形成,對血供造成影響,導致胚胎缺血缺氧,增加胎死宮內的發(fā)生率,是導致復發(fā)性流產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在對復發(fā)性流產患者進行治療時,控制血液中的D-二聚體水平,預防血栓形成尤為重要。低分子肝素鈣屬于FDA B 類,是普通肝素解聚形成的分子量較低的肝素,具有抗血栓、抗凝等作用,可溶解血栓,提高血漿纖溶酶原激活劑濃度。低分子肝素鈣分子量小,能增強蛋白水解活性和體內纖溶酶活性,抗凝效果好,可從多個過程抑制微血栓的形成,顯著改善胎兒的生長環(huán)境,提高保胎成功率[9-10]。在治療伴有D-二聚體異常升高的復發(fā)性流產患者中臨床療效顯著,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復發(fā)性流產的臨床治療中,正確使用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對保障產婦的順利妊娠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注射部位皮下無出血率為90.66%,高于對照組的77.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輕度出血率、中度出血率、重度出血率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保胎成功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85.33%,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表明相對于上臂三角肌下緣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在距離臍周3~6 cm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能更有效提高保胎成功率,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況及疼痛程度較低。
綜上所述,相對于在上臂三角肌下緣皮下注射,在距離臍周3~6 cm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更能有效提高復發(fā)性流產患者保胎成功率,且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況及疼痛程度較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