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剛
倘若你在大海的波濤中看到一條這樣的魚,體形橢圓而扁平,又粗又壯卻又短禿,完全像沒長尾巴的豬,就像人們嘲弄身材過于矮胖者:站著坐著一般高,你一定會大吃一驚卻又哈哈大笑,這也是魚嗎?然而,這確實是魚,而且魚的名字更讓你覺得可笑:“翻車魚”。
從海洋資料上看,翻車魚竟然是正經(jīng)八百的學名,來自拉丁文的譯稱,是著名的瑞典自然學家林納所命名。
別看翻車魚身體短禿,但體重有數(shù)噸之重,然而這體魄龐大之魚,卻不得不令你再度哈哈大笑。因為在這龐大的身軀上卻長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小腦袋,而令人難以置信的小腦袋上還有個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櫻桃小嘴。用這樣的櫻桃小嘴來進食,會吃成大象般的粗壯和肥胖,比令人難以置信還難以置信。
翻車魚大概自己也覺得形象不太雅觀,所以就非常謙恭,性情溫馴,不惹是生非。特別是與人類的船只相遇,它表現(xiàn)得更為乖巧,老老實實地浮在水面,用平靜卻稍有些羞澀的目光,看著漁人朝它們揮手。這種揮手的動作無論是友好還是恫嚇,都不會使翻車魚驚慌失措,繼續(xù)悠然自得地漂浮在水面上。有些海洋科學家為了研究翻車魚,要親自下海貼近翻車魚,為此他們做好了各種準備:怎樣小心翼翼,才不會驚動翻車魚;怎樣親切溫柔,才不會嚇跑翻車魚。否則被這巨大的家伙撞一下,哪怕隨意蹭一下,那也能要了命。但令科學家們意想不到的是,當他們潛入水下,竟然發(fā)現(xiàn)十多條翻車魚在列隊歡迎他們。有個大膽的科學家游上前一、二、三、四地細數(shù),一直數(shù)到最后一條,第十六條。而這十六條翻車魚卻還是老老實實地列著整齊的隊形,似乎等著科學家來為它們進行檢閱。
研究者們樂瘋了,干脆得寸進尺,大膽地靠近這些老實得像木樁的翻車魚,有的幾乎就將潛水鏡貼到翻車魚的櫻桃小嘴上,翻車魚還是士兵立正那樣紋絲不動。這就使研究人員很清楚地看到翻車魚身上的顏色和圖案,原來看似一色的翻車魚,其實各不相同。有黑灰色、焦油色,有的還帶有斑點,但腹部全都為白色。研究者們還發(fā)現(xiàn),在翻車魚周邊游動著一種很小的“半月魚”,它們是翻車魚不請自來的清潔工,這些“清潔工”很勤奮,頻繁地上前去啄食翻車魚身上的寄生蟲。翻車魚身上的寄生蟲相當多,多達五十多種,多到連寄生蟲身上還有寄生蟲。翻車魚為什么總愿意漂浮在水面上,研究者們終于從大惑不解,到大徹大悟,原來這么老實的家伙相當聰明,它們總是漂浮在水面上,其實是利用太陽的光照,來殺死寄生蟲。這就好像人類曬棉被一樣。
入夏時節(jié),翻車魚隨著充足的食物和溫暖的洋流悠閑地漂浮時,總是會遭遇海獅的襲擊。最初海獅也并不敢對翻車魚下手,它們懷疑這樣龐大的家伙不是老實,而是太強大所以動作沉穩(wěn)。所以,海獅們開始時只是左沖右突,聲東擊西,相當謹慎地試著靠近。因為它們想,這個大家伙只要稍一反抗,就能令它們腿斷胳膊折。但海獅們白忙了一通,翻車魚還是巋然不動,甚至打起瞌睡來。于是海獅們捺不住性子,干脆直接上前咬吧。可萬萬沒有想到,它們的牙齒咬在翻車魚的皮膚上,就像在咬干硬的木板,而這“木板”足有兩三寸厚,猶如人類坦克的盔甲,無論海獅多么兇狠、兇猛地撕咬,也無法咬透。饑餓的海獅氣壞了,便更加兇殘狠命地撕咬翻車魚的背鰭和胸鰭,但翻車魚所有部位依然像木板般厚實和干硬,任海獅瘋狂也無可奈何。更令海獅們火氣暴增的是翻車魚始終不動聲色,還是悠閑地漂浮在那里,簡直就在逗弄海獅們發(fā)火。當然,翻車魚并不是逗弄海獅,而是它們實在無迅速逃跑的能力,只能是漂在那里任人擺布而已。最終海獅們雖然毫無所獲,但還是將翻車魚撕咬得千瘡百孔,傷痕累累。有些翻車魚因此而感染,痛苦地漂浮多日后停止呼吸。
人類比海獅聰明一百倍,多么狡猾的動物都不是人類的對手,如此老實的翻車魚,更不在話下了。因為人類會研究,會分析,很快就發(fā)現(xiàn)翻車魚經(jīng)濟價值較高,除了做科學研究和觀賞外,它還是名貴的食用魚類。翻車魚倒霉了,無論游到哪里,都會大難臨頭。
于是,翻車魚也在總結經(jīng)驗,不能再這樣老實,盡管“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呀,關鍵還是要多長點心眼兒。從此,老實巴交的翻車魚眼神就變得古怪起來,老是鬼鬼祟祟地閃爍,只要看到遠處有人類和海獅活動的身影,就慌忙下潛到深水中躲藏。
然而,聰明的人類進而發(fā)現(xiàn),老實的翻車魚還有更老實的時候,甚至老實得像傻瓜一樣的程度,這就是翻車魚的戀愛季節(jié)。戀愛時的雄雌翻車魚絕對忘乎所以,一對對相親相愛猶如鴛鴦在海面上游動,這時管你是海獅、海豹還是人類,它們?nèi)家暥灰姡皇且恍囊灰獾卣勄檎f愛。人類看到這些愛情的傻瓜,不由得心花怒放,于是大開殺戒。我熟悉的一個臺灣作家朋友,曾經(jīng)是射獵翻車魚的獵手,他告訴我,捕殺翻車魚的漁船尖端處,專門安裝一個突出的“射擊臺”,打魚人手持銳利的漁叉,站在船前目光炯炯地盯著海面。前面說過,翻車魚的笨拙與老實,特別是沉浸在愛情中的翻車魚,雄魚雌魚相依相偎,目標就更大,甚至不用怎么瞄準,就能射中其中一條。漁人手中鋒利的漁叉拋出去,“噗”一聲就扎進翻車魚的皮肉里。中了漁叉的翻車魚由于恐懼和疼痛而飛快地潛至水下,但潛到一定深度,就潛不下去了,因為帶鉤的漁叉后面有根繩索緊緊拽住。這時漁船上的人開始奮力往上拖拽拴著繩索的漁叉,將翻車魚拽到水面上。露出水面的翻車魚看到船和漁人,便再度拼足氣力向水下逃去。漁人怕翻車魚拽斷漁叉,就順勢松開繩索放它一馬,讓翻車魚再次往水下逃一陣,再往上拽。這樣反復幾次,翻車魚終于筋疲力盡,束手就擒了。但問題是相愛的翻車魚不僅表面像鴛鴦一樣,實際上卻比鴛鴦更是愛得??菔癄€。親愛的伴侶被漁叉射中,真是痛苦萬分又驚恐萬分。沒被射中的翻車魚便緊緊地貼著被射中的伴侶,決不讓伴侶離開一步。這樣,受傷的翻車魚被打魚人一拽一松,上下翻騰。而相愛的伴侶也就寸步不離地跟著上上下下地翻騰。打魚人看到漁叉只打在一條魚身上,卻有兩條魚上上下下,覺得另一條魚真是個傻瓜。其實這時人類要能聽懂魚的語言,那絕對是最生動、最傷心、最感人的愛的話語,是相愛的伴侶生離死別時最悲痛的傾訴。
也許經(jīng)常遭到人類和海獸的捕殺,翻車魚對愛情更加珍視,想到家族的生命被如此摧殘,可能會斷子絕孫,因此它們不但拼了命地相愛,更是拼了命地傳播下一代。在茫茫的大海里,魚類大都是產(chǎn)卵的高手,然而無論怎樣的產(chǎn)卵高手,一次也只能產(chǎn)幾百萬粒卵。而翻車魚卻能一次就產(chǎn)下3億粒卵,是魚類產(chǎn)卵的冠軍。盡管產(chǎn)卵很多,但能真正活下來的極少;即使活下來,因為是嬰兒,還沒長出厚實的硬皮保護,完全像些漂浮在水面上的肉團,所有的天敵都會來輕松吞食。
正因如此,近年來人們在海洋里越來越難看到翻車魚的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