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榮芳
摘 要:信息技術與小學課堂教學的結合已是勢不可擋,但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才能對小學課堂教學產生積極影響,仍然值得探究。本文以語文閱讀課程為例,通過調查信息技術與其結合的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二者的結合在現(xiàn)實運用中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與閱讀教學大環(huán)境、教師自身和小學生自身這三方面相關后,本文針對這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促進其有效結合的建議。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08
一、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結合的探索
信息技術是指獲取、處理、傳遞、存儲、使用信息的技術,它主要包括通信技術、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在電子計算機等現(xiàn)代通訊方式成熟之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結合是通過視聽教學實現(xiàn)的,視聽教學就是將投影、錄音、幻燈、電視等媒體應用于教育活動中,向學生展現(xiàn)事先制作好的視頻、音頻、圖片等教育內容,幫助學生從單純的文字閱讀中解放出來。不過,這時的視聽教學,受科技水平的制約,還不具有交互性,也不能允許學生進行個別化學習,更多地應用于科普活動當中。
在互聯(lián)網逐漸在我國普及之后,由于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情境化、個性化、情感化特點相符合,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結合越發(fā)緊密。例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個性化特點,要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對所讀文章產生自己的獨立思考且擁有獨特體驗。針對語文閱讀教學的這一要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互動時,讓全班學生將自己獨立的思考成果同時上傳到某一網絡平臺,充分表達出自己對于文章的看法,再利用網絡平臺的師生、生生評價功能,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并分享自己思考的成果。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課程結合的優(yōu)勢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能力,其中,語文課程中的“口語交際”課程能培養(yǎng)學生的“聽”和“說”的能力,“閱讀課程”能培養(yǎng)學生“讀”的能力,“寫作課程”能培養(yǎng)學生“寫”的能力,因此,“閱讀課程”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讀”,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這樣定義: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輔以信息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勢:
1.能輔助學生跳出經驗,認識世界
小學生比起幼兒人生經歷更加豐富,但依舊具有經驗上的局限性。對于課文當中描繪的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遠離的世界,他們憑借自身的想象,難以充分認識。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可以讓音頻、視頻等輔助學生獲取更加生動形象的信息,輔助學生跳出已有的經驗,更加充分地認識作者所描繪的全新世界。
2.能輔助學生深入情境,體悟美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通過閱讀“獲得審美體驗”,但語文課文中的美,往往較為隱晦,難以輕易被感知。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可以輔助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悟美感。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結合,經歷了漫長的探索過程,如今仍處于發(fā)展階段。面對結合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了解如今閱讀教學大環(huán)境,努力提高自身素養(yǎng),了解小學生身心特點,從而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輔助作用,解決二者結合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地結合。
參考文獻:
[1] 董榮麗《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年第3期。
[2] 張紅、徐振飛《新媒介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安徽教育研究》201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