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琪
摸 魚 兒
辛棄疾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賞? ?析】
這首詞委婉曲折,一變辛詞常見的豪放,反映出辛棄疾藝術(shù)風格的多樣化。對于中國古典文學來講,追求含蓄是一大特點。作者忌將自己的思想感情正面道出,而讀者也當力棄作品的表面,而去深入體味。這種藝術(shù)的形成,大概與傳統(tǒng)思想中的儒道影響不無關(guān)系。儒家倡禮,主張以禮來節(jié)制人的情志,否則,過激的言行便會擾亂社會秩序。因此在表達方式上,反對露己直言,反映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就提出了溫柔敦厚的標準。道家倡無為,主張擺脫一切束縛(包括語言文字)。只要體道自然,則天下大治。因此在表達方式上,有無言之教一條,否定言語的交流功能。而它反映在文學上,就產(chǎn)生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審美情趣。我們看到,盡管儒道兩家思想各異,但有趣的是,它們卻殊途同歸,共同促進了古典詩詞含蓄美的藝術(shù)追求。辛棄疾這篇《摸魚兒》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值得一讀。表面看來,它是作者在傷春吊古,但實際上是作者將自己的憂國之情隱藏在春殘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寫之中。筆法上前片全用比興,后片化用典故。比興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諷今,委曲讀來,意思層層深入,催人淚下。
前片中,作者心緒不寧,是哀婉,是嘆惜,更是一種迷惘與無可奈何。萬紫千紅的春,離“我”匆匆而去,一時萬樹枝頭,落花飛紅。這凋零衰敗的景色本就夠慘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經(jīng)得起風風雨雨的幾次摧殘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兒遲開晚放,但這只不過是“我”的一廂情愿,一種幻想而已。然而盡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問:“你且留步!聽說海角天涯并無你的歸處,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無語,依舊悄然離去。如果說,在人間還有什么春的痕跡,那只有畫檐蛛網(wǎng)上沾著些的柳絮,給我們一絲慰藉。
下片中,作者憤懣不平,是控訴,更是一種詛咒。據(jù)史書記載,長公主在漢武帝繼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漢武帝立其女阿嬌為皇后,是為陳皇后。但陳皇后驕貴宮中,終于因妒武帝寵妃衛(wèi)子夫,“挾婦人媚道”,事發(fā)被廢,貶居長門宮。司馬相如《長門賦序》里說,長門宮內(nèi)的陳皇后整日愁悶悲思,聽說司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來百斤黃金,求一篇解愁辭賦,即這首《長門賦》。后來漢武帝看到此賦,遂有所感悟,又寵幸了陳皇后。這個《序》多少有點夸張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噓相如才筆。因為在歷史上,陳皇后自廢后,沒有再度被漢武帝親幸的事。正像《長門賦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zhèn)我粯?,辛棄疾此處也來了個大膽生發(fā),將歷史事件按自己的想象融合,加以改造。他說,被冷落的陳皇后,本已有了與漢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邊爭寵人的妒恨,致使佳期無望。這個時候,縱使陳皇后千金買得相如的生花妙筆,也難將自己的脈脈真情傳遞過去了。不過,在此也要給那些離間妒忌者一個嚴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們的下場不會比楊玉環(huán)、趙飛燕好到哪里!要知道,雖然她們在歷史上都是寵極一時的人物,但結(jié)局卻是相似的:一個縊死馬嵬坡下,一個廢為庶人后自殺。
《摸魚兒》作于1179年,距辛棄疾北方起義、南歸宋朝已過去了16個年頭。而南宋國勢日衰,政權(quán)腐朽,收復中原的希望渺茫,使得辛棄疾的報國之心漸漸灰冷下來。他熱愛自己的國家,卻又對它失望。他在這首詞中,以“春”喻國,期望春天長駐久留,不忍它風雨飄搖,殘零敗落。但是國如殘春,匆匆離去。他不愿面對這個可怕的現(xiàn)實,然而又怎么能回避得了呢?他的濟世之志、救國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復興上面,可是事與愿違,眼見都落了空,心中是異常的苦痛和矛盾。他愛而不成則生恨,他恨權(quán)奸當?shù)?、蒙蔽君主、不思恢復失地,反而排擠抗金志士。自投奔南宋以來,辛棄疾從未獲得信任與重用,初則浮沉于下級僚吏,后又輾轉(zhuǎn)于江西、湖北、湖南任地方官。他也曾寫《美芹十論》《九議》兩文上奏朝廷,論議抗金方略,反對議和偏安,但是有投無應(yīng)。故此,在詞的下片中,他以長門陳皇后自比,痛陳蛾眉遭妒之憤,并詛咒妥協(xié)偷安的權(quán)臣,其命運將如玉環(huán)、飛燕——既害了國家,最終也害了自己。詞的結(jié)句極為沉痛,作者仿佛陷入絕望的哀思。他有抗金的決心,有殺敵的本領(lǐng),卻沒有報國的機會??蘸闹约旱纳?,虛度著自己的年華,百無聊賴,閑愁最苦。他無法解脫交織在心中的這種壓抑,也最怕在煙柳夕陽中登樓遠眺,因為那落日殘陽的光景,太像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勢,叫人看了心腸斷裂。
《摸魚兒》的藝術(shù)手法是極為含蓄的,但作者傷時憂國的情懷卻是可以觸摸得到的。盡管它婉而不露,沒有直指國政,卻讓當年的宋孝宗讀了心中不快,因為說到底,這首詞還是觸著了南宋時弊的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