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俠
讀日本作家福永武彥散文《飛天》,看到一段有趣的文字:
我十分喜歡朗讀《古事記》中作為極短的插話收入仁德天皇年間末期的《荒野》一文。河流岸邊,長著一棵高大的綠樹。有人把它砍倒,用以建造一條叫做“荒野”的小船。不久小船壞了,被拿來當柴熬鹽。燒剩的部分又生根發(fā)芽,又有人便用它做了一把琴。據(jù)說琴聲悠揚動聽,百里之外仍清晰可聞。(摘自《日本散文選》,陳德文選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
這讓我想起中國漢代的焦尾琴。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與其他三張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無華,但其身世非同尋常,皆因此琴系東漢名人蔡邕所創(chuàng)制。
蔡邕(133 —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人。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后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說的是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于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jù)木頭的長短、形狀,制成一張七弦琴,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敖刮病币运鼝偠囊羯吞赜械闹品劽暮?。后遂用“焦尾琴、焦尾、焦銅、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歷盡磨難的良才,未被賞識的寶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殘、爨下余、良才入爨”寫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殘,幸免于難。
還有一個傳說,蔡邕性格耿直,總是敢于對靈帝直言相諫。頂撞靈帝的次數(shù)多了,靈帝漸漸討厭起他來。再加上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對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靈帝面前進讒言說他目無皇上,驕傲自大,早晚會有謀反的可能。蔡邕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他自知已成了靈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隨時有可能被加害,于是逃出京城,來到吳地,隱居起來。
蔡邕愛好音樂,通曉音律,彈奏中如有一點差錯,也逃不過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于琴的選材、制作、調(diào)音,有精辟獨到的見解。從京城逃出來的時候,他舍棄了很多財物,唯獨舍不得心愛的琴,將它帶在身邊。隱居吳地,蔡邕常常撫琴,借琴聲來抒發(fā)自己壯志難酬反遭迫害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撫琴,女房東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里,火星亂迸,木柴被燒得噼里啪啦地響。忽然,蔡邕聽到隔壁傳來一陣清脆的爆裂聲,不由得心中一驚,豎起耳朵細聽片刻,大叫“不好”,跑到爐火邊,顧不得火勢,伸手將那塊剛塞進灶膛當柴燒的桐木拽了出來,大聲喊道,這可是難得一見做琴的好材料!好在搶救及時,桐木還很完整,蔡邕就將它買了下來,精雕細刻,做成了一張琴。這張琴彈奏起來,音色蓋世無雙。
這把琴流傳下來,成了世間罕有的珍寶,因為它的琴尾被燒焦了,人們叫它“焦尾琴”。后世有聯(lián)曰:“靈帝無珠走良將,焦桐有幸裁名琴。”
另有傳說,漢朝靈帝時,陳留地方有個儒生叫蔡邕,性情豪爽,特別喜愛琴棋書畫。他拜別父母,到京都洛陽求學,得到朝廷重用。蔡邕做官后更加潛心研究儒學,為朝廷提了很多有用的建議。后來,他多次上書揭露時政弊端,得罪了皇帝,也惹惱了權臣,被逐出朝廷。不久,朝廷又要逮捕他下獄。蔡邕于是逃出京城。這天,天氣很熱,蔡邕走了很久,又餓又困,便在一峭壁蔭涼處歇息。打盹間,聽到水滴叮咚,為之神爽,循聲找去,只見石巖峭壁高約十丈,從頂及底有一石隙,巖下有一水凼,凼里一汪清水,水滴落凼,空谷傳響,悠然成韻讓人陶醉。突然一位白發(fā)老者怡然眼前,他忙向老者施禮。老者姓林,是個獵戶。老者很喜歡蔡邕,便邀請他去家中作客。到了老者家中,蔡邕見過老者的老伴和孫女綠玉。主人忙燒鍋煮飯。這地方煮飯的灶和平原不同,灶口很大,一些原木不經(jīng)劈開就能放進去燃燒。突然,蔡邕聽到灶堂里木頭燒爆的聲音奇特,急呼熄火,說這段木頭有用,燒之可惜,請求老者賜給他。蔡邕將其制成一把琴,只是琴尾仍有焦痕,故取名“焦尾琴”。這琴彈起來,音質(zhì)勝過皇宮名琴。老者感嘆,不知木頭是何樹種?問蔡邕,蔡邕也不知道,答曰,只知其音質(zhì)非凡,正如人,不問出身官階,只看他是不是人才。老者深以為然,并要將孫女綠玉許配于他。蔡邕說,自己是朝廷追捕的人,不可害了綠玉。老者說,山村野夫不知道什么逃犯,只知先生有才。怎奈蔡邕始終不同意。不過,蔡邕在這里避禍半載,和老者一家相處很好,還把綠玉調(diào)教成了音樂奇才。
第三個傳說,蔡邕途經(jīng)吳縣,見一挑夫在江邊用三根木棍捆成三腳架,掛著一口大鐵鍋燒水。點火后,挑夫挑水去了。燃燒的木材在噼啪聲中散發(fā)出一種梧桐特有的香味。蔡邕近前探視,一塊老桐木正在燃燒。他連忙把這塊木頭抽了出來熄火端詳。這時挑夫回來了,責問蔡邕為何抽掉他生火的木材。蔡邕說,這塊好桐木是作琴的好材料,意欲求購。挑夫說,既然有用,拿去便是。蔡邕謝過挑夫,回到住處,把它雕成一張七弦琴,因琴尾燒焦,故名“焦尾琴”。
“焦尾琴”有五不彈:疾風甚雨不彈,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正是琴師持節(jié)守操的品質(zhì)。這彰顯了“焦尾琴”高貴的品質(zhì)、不屈的精神。
我不諳音律,也不懂琴材和琴的制作。常想:中國不乏青桐,何以獨傳“焦尾”?是不是青桐經(jīng)火近焦,鑄就了“焦尾”特有的品質(zhì)?用個不恰當?shù)谋扔鳎褒R天大圣”經(jīng)過太上老君八卦爐七七四十九天燒煉,恰恰煉就了火眼金睛。這苦難不是人人能熬過來的,熬過來方為“真大圣”。
“焦尾”傳下來,傳的不是一張琴,是文脈;“焦尾”有許多傳說,說的不是故事,是人心。
(作者系內(nèi)蒙古開明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