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周俊
[摘? ? ? ? ? ?要]? 長期以來,在眾多幼兒園教育活動中,音樂活動一直被看低。到目前為止,仍有一些幼兒教師認為音樂活動就是唱唱歌、彈彈琴,這導致一些地區(qū)幼兒園音樂活動課的開展不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更不具有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因此,需要在以健全人格培養(yǎng)為核心的學前教育音樂活動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途徑。針對此現狀,在分析幼兒音樂活動課的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應對方法,希望為幼兒教師對學前兒童音樂活動課的科學開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 ? 鍵? ?詞]? 學前教育;音樂活動;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22-0226-02
一、學前教育音樂活動課的現狀分析
由于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民經濟在新時期不斷增長,孩子的教育質量成為更多家長所關心的主要問題。年輕的父母幾乎都是上過大學的知識青年,他們在育兒觀念和意識上十分超前,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多數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促使社會催生了一批不同標準和不同水平的早期教育機構。這些早期教育機構打著先進教育理念的旗號,開設一系列音樂早教課程,如音樂親子課、奧爾夫音樂課、柯達伊音樂課等,極力宣傳自己的課程能夠幫助孩子早日成為音樂家,但實則在師資上面缺乏專業(yè)知識的培訓,教師年齡呈現低齡化和低學歷化趨勢,課程設置欠缺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這些課程通常會向家長收高額的學費,動輒上萬元,實際上僅僅是將幼兒園的音樂課搬過來,加入新鮮的歌曲和影像資料,對孩子的音樂能力開發(fā)并沒有太多的用途[1]。
除此之外,我國目前的嬰幼兒音樂課教學發(fā)展實踐要早于理論。換句話說,當前我國的學前教育音樂課的理論難以支撐實踐??v觀我國關于嬰幼兒音樂藝術及身心發(fā)展的相關理論研究,大多數的研究是基于國外的理論研究而成的,而國外的嬰幼兒音樂教學發(fā)展更多的是與外國學前教育相匹配的,我國的學前教育特別是音樂藝術教育并不能完全適用國外的學前教育理論。因此,國內的嬰幼兒早期音樂藝術教育需要根據我國嬰幼兒自身的發(fā)展狀況、家庭培養(yǎng)和國家文化內涵及時進行調整,而不應盲目借鑒國外的理論作為支撐。
二、當前學前教育音樂活動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音樂活動課的現狀跟不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雖然幼兒園的音樂活動內容逐漸豐富起來,從原本簡單的教師逐句教唱和簡單的舞蹈動作,逐漸增加了身體律動、節(jié)奏打擊、打擊樂器小合奏、音樂游戲、舞蹈編排等多種形式,為不同年齡、不同班型的學生分別設置不同的課程,充分體現了音樂課教學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相匹配的要求。但現在“80后”“90后”家長對于孩子的藝術教育已不僅僅局限于讓孩子學會唱某些歌曲或會跳哪種舞蹈,而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夠盡早在藝術方面學會欣賞和自由創(chuàng)作,這就要求當代的幼兒教師自身要具有相當的藝術鑒賞能力和簡易的創(chuàng)作能力,同時還要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內容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改。
(二)音樂活動不注重幼兒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
健全的人格從定義上來說是一個結構性的大概念,該結構在一段時間內會保持相對穩(wěn)定,但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一結構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fā)展。簡單來說,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四個方面。
當前,“小學化”是眾多學前教育問題中最突出的,它也是一個長期存在于學前教育中的問題。所謂“小學化”是指在學前教育階段違背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提前讓幼兒學習小學階段的音樂知識,有些甚至遵照小學的學習課標對學齡前兒童進行音樂教學。學齡前教育的“小學化”實質上違背了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規(guī)律,長期對非適齡的兒童進行“拔苗助長”的教育,容易造成幼兒的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同時也給學齡前兒童的童年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危害。長此以往,這些負面情緒在幼兒心中埋下很大的心理隱患,對以后的成長和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2]。
三、學前教育音樂活動課應有助于幼兒形成健全人格
學齡前兒童的人格發(fā)展區(qū)別于成人的人格養(yǎng)成,學齡前兒童由于年紀小,對于社會中的人、事、物認知不完全,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環(huán)境突然變化或者突發(fā)危機時容易出現削弱自我、產生消極的心理品質的現象[3]。
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學前兒童在其成長階段需要逐步形成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周圍世界和人的基本態(tài)度(包括兒童對成年人的信賴感和對所處環(huán)境的安全感)
人在出生時,在父母的照顧和保護下會產生對雙親的信賴和依賴,有些自幼未得到雙親照料的幼兒則在長期的情感缺乏中很難對成人產生信賴感。在學齡前教育中,音樂常常伴隨在兒童的日?;顒又校缜宄咳雸@時教師用唱歌或舞蹈的方式與小朋友親切地打招呼,此時的音樂大多是溫馨輕快的,教師用輕巧甜美的聲音引導兒童回應,讓幼兒能夠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開始一整天的幼兒園生活,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教師快速獲得兒童的信賴,使其慢慢忘記離開家長的緊張情緒[2]。
(二)對自我行為和情感的自主性和控制感
隨著兒童的逐漸成長,其社會性逐漸增強,通過對生活環(huán)境中的事物和范圍進行不斷地探索,兒童開始產生對自己獨立做事情的強烈欲望,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主性”。當父母親不斷地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時,孩子常常會在獨立做事情的過程中受到挫折,若此時家長過分保護和控制孩子的行為,就會造成兒童的自我懷疑和羞怯心理,這種心理在將來會成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負面消極因素,若此時家長不分好壞只是一味地表揚和鼓勵孩子,則會導致兒童的狂妄自大心理滋長,同樣不利于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