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建設,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弘揚光榮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學校思政課開展以學講話學黨史為主題的紅色文化教育,是促進紅色基因傳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拥挠辛εe措。
把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點亮思政教育導航燈。學校是開展青少年紅色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在建黨百年之際,深入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將學講話學黨史融入學校思政課教學中,傳承紅色基因,有利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建設學講話學黨史文化墻。利用學校長廊開設“黨史專欄”,宣傳“七一”重要講話和黨的百年光輝歷程,推動黨史教育常態(tài)化,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拼搏精神;講好黨史故事,用英雄人物激勵學生銘記歷史、強化青春擔當,引導青年學子立志“強國有我,請黨放心”。
發(fā)揮校史館育人功能。校史文化真實記錄學校的發(fā)展歷程,既是一種資源,又是一種傳承。比如,長郡中學校史館展示了從學校走出的徐特立、李維漢、周世釗等一代名師,李立三、羅章龍、任弼時、李富春、蕭勁光等11位老一輩革命家和彭公達、郭亮等48位革命烈士,張孝騫、沈其震等14位院士和美學家蔡儀、音樂家呂驥等文學藝術界學者名家。像這類寶貴紅色資源,正是思政教育中立德樹人最真實、最直觀、最鮮活的素材,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把紅色文化融入德育課堂,唱響思政教育主旋律。紅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課堂教學資源。在思政教育中,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并與教材內容相融合,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好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在專業(yè)課教學中,可嘗試將紅色文化滲透其中,讓學生全方位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從而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tǒng)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采用圖片、音頻、視頻、影像等直觀方式,提升紅色文化教學效果。同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邀請老黨員、老軍人、老干部等來學校講紅色故事,組織學生就近到紅色紀念場館參觀學習,現場聆聽紅色故事。注重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組織開展紅色故事宣講、“紅歌賽”傳唱紅色經典、“我向黨旗敬個禮”主題班會、團會等系列主題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體驗中實現道德審美認知的提升。
把紅色文化融入網絡媒體,搭建思政教育新平臺。新媒體給學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紅色文化要想贏得廣大青少年的關注和青睞,必須在傳播渠道上實現創(chuàng)新,靈活運用新媒體,多舉措、高質量建設“網上思政課程”,讓思政教育無“微”不至。
整合校園新媒體資源,堅持正確導向。將學校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與校園電視臺、廣播站等平臺融合到一起,實現資源共享,產生“1+1>2”的效應;借助新媒體優(yōu)勢,開辟紅色文化學習板塊,開發(fā)圖文、視頻相結合的紅色文化“云課堂”;開展時事熱點討論、魅力人物評選等活動,把學生吸引進來,通過互動與反饋、“橫向比、縱向看”,讓思政教育更貼近學生實際。
改進新媒體傳播,讓紅色文化更有吸引力。一方面,對紅色文化進行“微制作”。從革命歷史中擷取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典型片斷,提煉內在精神,制作成微故事、微小說、微視頻、微電影等,形成短小精悍、生動感人的紅色文化作品。另一方面,對紅色文化進行“微傳播”。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利用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等多種平臺進行傳播,讓紅色文化的精氣神和正能量縈繞網絡空間,使青少年學生在易于接受的方式中獲得有益的精神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