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兆勇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也開啟了黨的政治建設的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在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成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推動黨的政治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積累了新的寶貴經驗。
“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重新恢復和確立黨的思想路線
粉碎“四人幫”后,舉國歡騰,百業(yè)待舉,人心思變。但當時“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黨和國家工作出現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針對這種狀況,鄧小平抓住決定性環(huán)節(jié),從端正思想路線入手進行撥亂反正,提出要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率先批判“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1978年5月發(fā)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引發(fā)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在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領導和支持下,這場深刻而廣泛的思想解放運動成為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在1978年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作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鮮明提出:“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彪S即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十二大把黨的思想路線寫入黨章,明確:“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睔v史和實踐充分證明,思想路線正確與否決定著黨的事業(yè)的成敗。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思想路線不是小問題,這是確定政治路線的基礎。正確的政治路線能不能貫徹實行,關鍵是思想路線對不對頭?!?/p>
在鄧小平的親自主持下,我們黨系統(tǒng)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新中國成立后32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系統(tǒng)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經驗,“解決了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根據新的實際和發(fā)展要求確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這樣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重大歷史課題,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踐和理論,堅決頂住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為黨和國家發(fā)展確定了正確方向?!边@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遠見卓識和政治上的高度成熟。
“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堅定執(zhí)行、堅決捍衛(wèi)黨的基本路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始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針對撥亂反正中出現的錯誤思潮,1979年3月,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把我們黨一貫堅持和強調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則概括為四項基本原則,強調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響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深刻回答了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走什么樣的道路這一全黨和全國人民最為關心的重大問題。深入總結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黨的十三大系統(tǒng)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完整地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制定了“三步走”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實踐證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保證全黨堅定執(zhí)行、堅決捍衛(wèi)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新時期黨的政治建設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務。1989年政治風波發(fā)生后,鄧小平明確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包括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三步走”沒有錯;黨的十三大概括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沒有錯,要“照樣干下去,堅定不移地干下去”。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江澤民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xù)貫徹執(zhí)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zhí)行,一以貫之?!?992年初鄧小平發(fā)表的南方談話,貫穿了一個鮮明的中心思想,即必須堅定不移全面貫徹執(zhí)行黨的基本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放開手腳,大膽試驗,排除各種干擾,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前進。鄧小平強調:“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堅強核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重新恢復和確立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同時,決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健全黨規(guī)黨法,嚴肅黨紀。經過這次全會,鄧小平成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在領導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黨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深入思考“執(zhí)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的問題。1980年鄧小平重申“黨應該是一個戰(zhàn)斗的隊伍,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應該是統(tǒng)一的、有高度覺悟的、有紀律的隊伍?!秉h的十二大明確提出了“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堅強核心”的目標,并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寫入黨章總綱?!皥詮姾诵摹钡哪繕?,堅持了黨的理想信念、性質宗旨和奮斗目標,集中體現了黨的歷史地位和政治使命,體現了圍繞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建設黨的要求,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指明了方向。
堅持黨的領導,關鍵是要回答好怎樣堅持黨的領導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強調:“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指出:“怎樣改善黨的領導,這個重大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不好好研究這個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堅持不了黨的領導,提高不了黨的威信?!睘榇?,1980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重新設立中央書記處,加強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同年8月,鄧小平發(fā)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明確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廢除干部領導職務實際上存在的終身制;確立并貫徹干部隊伍建設“四化”方針,加快選拔中青年干部的步伐。黨的十二大通過的新黨章,規(guī)定了加強黨的建設的三項基本要求,明確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黨中央下大氣力聚精會神抓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鄧小平反復強調和深刻闡明了加強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的重大意義,指出“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最關緊要的是有一個團結的領導核心”。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也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
“執(zhí)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加強黨風廉政建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明確其基本任務是維護黨規(guī)黨紀、切實搞好黨風,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此后,黨中央作出《關于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規(guī)定》《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等,要求高級干部帶頭恢復和發(fā)揚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1980年11月,陳云提出了“執(zhí)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重要觀點,強調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同年12月,鄧小平把我們黨在長期革命戰(zhàn)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概括為“五種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遵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他強調,如果一個共產黨員沒有這些精神,就決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
為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整黨的決定》。從1983年10月開始,用三年半時間在全黨分期分批開展了以統(tǒng)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為基本任務的全面整黨,對解決“文化大革命”遺留下來的黨內思想、作風、組織不純和紀律松弛等問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近期做幾件群眾關心的事的決定》,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lián)系的決定》,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開展反腐倡廉建設,堅決同腐敗現象、腐敗分子作斗爭,保持和發(fā)展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制定和貫徹執(zhí)行《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為切實搞好黨風,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增強黨的團結和戰(zhàn)斗力,1980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黨的歷史上第一個《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并向社會公布?!稖蕜t》提出了十二條黨內政治生活的準則,強調堅持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是黨內政治生活準則最根本的一條,必須堅持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反對思想僵化,反對一切從本本出發(fā),反對和批判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錯誤觀點;強調集體領導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之一,必須堅持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專斷;強調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必須維護黨的集中統(tǒng)一,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強調要堅持黨性,根絕派性;強調要講真話,言行一致;強調要發(fā)揚民主,正確對待不同意見;強調要保障黨員權利不受侵犯;強調選舉要充分體現選舉人的意志;強調要同錯誤傾向和壞人壞事作斗爭;強調要正確對待犯錯誤的同志;強調要接受黨和群眾的監(jiān)督,不準搞特權;強調要努力學習,做到又紅又專。
《準則》深刻總結黨內政治生活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突出黨在政治上的要求,既對當時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又對黨在長期實踐中取得的寶貴經驗進行了歸納,既重申了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增添了新內容,極大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稖蕜t》的公布和實施,對于恢復和健全黨內民主、維護黨的集中統(tǒng)一、嚴肅黨的紀律、促進黨的團結,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準則》總結了歷史上黨內政治生活的經驗教訓,把黨章的有關規(guī)定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具體化,是從制度上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舉措,是黨的政治建設發(fā)展歷程上一座里程碑,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