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童話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對于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童話教學的過程中,童話的形式和內(nèi)容比較死板,缺乏較高的趣味性,而且教師在進行童話教學的過程中,以傳授知識為主,小學生對童話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取得的教學效果不理想。所以應該對教學方式進行相應的創(chuàng)新和改變,不斷完善童話內(nèi)容,增強童話故事的趣味性,讓學生樂于學習童話故事,并從中獲取知識,提高自身的語文知識水平。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童話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1-0057-02
一、對語文童話教學的認識
童話教學就是通過講授童話故事進行教學,讓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童話教學相對于其他的教學方式來說趣味性比較高,小學生樂于接受,而且童話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幻想色彩,通過構(gòu)造一些理想、美好的事情來引發(fā)小學生的思考和對于未來的美好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fā)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童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融入童話故事中講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深入認識,讓師生更好地交流。童話教學這種方式不僅僅適用于語文教學中,還適用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這種虛幻的童話故事更能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童話選文比較死板,趣味性不高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課本中的童話內(nèi)容大部分都是改寫了的,童話教學越來越側(cè)重于傳授知識,而忽略了其本身的趣味性。目前對于童話故事的選擇注重實用性,而且有的童話故事篇幅較長,且都具有教育的意味,小學生對童話故事的興趣不高,這就違背了童話教學的初衷,不利于小a學生學習童話故事中主人公的優(yōu)秀品質(zhì)。雖然小學生接受了一些需要學習的語文知識,但是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并不好。
(二)童話教學中教師的講授不到位
教師在進行語文童話教學的過程中,過于注重教學目標。由于教師本身對童話知識的了解不夠深入,缺乏足夠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他們對童話故事的講授不夠充分和深入,一味地傳授學生需要學習的語文知識,沒有有效激發(fā)小學生對童話內(nèi)容學習的興趣,沒有對小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單純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沒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文能力。而且教師在童話教學的過程中沒有真正地進行童話知識的講授,也沒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忽略了學生成長的天性,限制了小學生的想象力。
(三)童話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
由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因此,教師應積極有效地引導。小學生在對童話故事進行學習時,沒有舉一反三,積極主動閱讀課外相關(guān)書籍和故事,這就導致他們無法從真正意義上了解童話的真諦,也不會體會到童話故事的深刻內(nèi)涵。小學生學習比較被動,一般都是通過老師和家長為他們提供相關(guān)的童話故事書來進行閱讀,而且大部分小學生對童話故事的閱讀只是單純地理解,對童話故事中有趣的內(nèi)容并沒有進行深刻的思考和充分的想象。教師在童話教學時缺乏積極有效的引導,就會導致學生對童話知識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學習比較被動,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的策略
(一)減少選文修改,完善童話選文
在童話教學的過程中,有的童話故事篇幅較長,小學生學習和認知起來具有很大的困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童話進行適當?shù)男薷摹6夷壳罢Z文教材中的童話故事都是改編之后的故事,缺少了原有童話故事所要表達的含義,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學生對童話故事理解的偏差。為了取得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在選編童話故事的過程中,編者會用一些教育意義比較大的文章,過分注重教育意義而忽略了小學生自身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在選編童話故事的過程中,編者也應該盡量保持童話故事的原汁原味,防止童話故事趣味性缺失,使童話故事能夠從真正意義上啟發(fā)小學生,讓小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幻想,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旁人看到皇帝新裝的反應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想象,還原當時的童話場景,從而深刻理解這篇童話故事的內(nèi)涵,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更新教學方法,理解童話精髓
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童話內(nèi)容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進行童話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模式進行積極創(chuàng)新,提高小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進行童話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引導小學生對童話的內(nèi)容進行描繪和展示,可以先教小學生分組,然后表演童話內(nèi)容,讓小學生走進童話世界,深入理解童話故事的內(nèi)涵,這樣還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授《兩只小獅子》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抓住小獅子的特點,如“懶洋洋的曬太陽”“慢吞吞地說”等語句,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想象小獅子當時的狀態(tài)和動作,讓學生輪流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進行積極討論。在互相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對童話故事進行更深入的感悟,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童話故事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小學生積極參與,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同時加深對童話故事內(nèi)涵的理解,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提高教師素養(yǎng),優(yōu)化童話教學
教師的知識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在進行童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童話知識素養(yǎng),從而為學生展示豐富的童話知識,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儲備。目前在童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教學還是采用以往的教學方法,單純地進行知識的傳授,而不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對童話故事內(nèi)容的學習比較被動,學習效果也不好。因此,在童話故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知識素養(yǎng),在課余時間多閱讀一些童話故事和相關(guān)的材料,不斷豐富自身的童話知識儲備,以便在課堂中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只有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才能夠達到教學目的。比如,教師講《烏鴉喝水》中烏鴉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喝到杯子中的水這一片段時,可以提前讓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并準備一些材料,如水、石頭、海綿、沙子等,讓學生思考烏鴉喝水的方式。這樣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的看法,然后教師可以進行實踐,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對童話故事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