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_雷鹿茸
鼎/湖/山
人們與這方自然的相處不斷地在改變,自然則以不變應萬變。
第一次“看到”鼎湖山,是在26年前的一套郵票上?!抖健诽胤N郵票,全套4 枚,第一枚就是一幅標明鼎湖山位置的航拍地圖,顯示了其位于北回歸線地帶的特異地表。地球的北回歸線附近,幾乎全是荒漠,植被也以稀樹草原為主,人稱“回歸沙漠帶”,唯獨在中國南方鼎湖山這里,是絕無僅有的一片翡翠綠般的原始森林。
從海洋吹來的濕熱季風帶來了豐富的雨量,孕育出的森林也如此與眾不同,甚至集合了溝谷雨林、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等等不同的類型,從海拔14 米到1000 米,組構成一個垂直的植被帶譜,看上去終年常綠,但綠得有層次,綠得有風韻,綠得讓人沉迷。
肇慶人說起鼎湖山,都有顯而易見的驕傲,那個城市的市中心已有喀斯特地形造就的七星巖,疊嶂奇峰,不讓桂林,水堤煙渺,也堪比西湖,而幾乎只需一個轉身,就進入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實在讓人艷羨。鼎湖山這顆“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西距肇慶主城區(qū)僅18 公里,距離廣州、港澳這樣的大都會,也都在百余公里左右,名副其實地是粵港澳大灣區(qū)的美麗后花園,是那些水泥“叢林”里的居民須臾可得的清涼寶地。
盡管諸多的城市都號稱擁有“森林公園”,但真正的“城市森林”,全世界恐怕都只有鼎湖山這一例。據說,鼎湖山還是目前中國所測定的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地區(qū)。
鼎湖山本名“頂湖山”,有說因山頂有湖,四時不竭而得名,其實山中的美湖挺多的。湖岸上參天的古木,將一泓靜水抱于懷中。鼎湖血桐、鼎湖念珠藤、鼎湖杜鵑,這些珍稀甚至瀕臨絕種的植物,都得以安然藏身于此。
人與自然的關系很是奇妙。當嶺南的古越人把長著白色羽毛的野山雞、草席、翡翠、菌子,都迢迢遠路地進獻往周王朝時,這片南方天空下的明山秀水,還被中原視為“化外之地”。和九鼎已成、禮儀天下的“文明”相比,這里的人類足音其實也至少有了14 萬年之久的回響。而隨著人的腳步不斷“征服”,不斷抵達,鼎湖山外圍的土地也被大量墾殖,桑麻環(huán)繞的村落和堤圍迅速地把這片土地帶進了更高級的農業(yè)社會,越來越多的農田和炊煙,簇擁于平原和盆地,在深沉壯闊的西江里,則往來行舟,連通起八方的貨殖。
人們也為這里增添上亭臺樓閣,又吸引來文人騷客吟詠和題刻,森林和竹叢則步步后撤。人們與這方自然的相處不斷地在改變。明代的文人徐渭說“古來誰不重端城”,明代守官黃瑜也贊“嶺表南來第一州”。天南地北,鼎湖山算得上天南,在那時候的統(tǒng)治者眼里,這里的重要性即使有,也著實有限,主要還是從中原被貶謫往瘴癘之地的官員的落腳點或中轉站。
其實就在二十幾年前,鼎湖山也算少人識,游客稀少。目前的年接待量大概超過了80萬人次,人們在這里享受“森林氧吧”“森林浴場”,新的環(huán)保理念也深入人心,自然則始終大而化之,以“不變”應了“萬變”。
1、鼎湖山景區(qū)禁止外來車輛進入,但景區(qū)附近設有停車場供自駕車人士停車。
2、鼎湖山不算高,空氣極好,非常適合中老年人旅游出行。
3、除了是旅游目的地之外,鼎湖山如今也是重要的科普和教學培訓、實習基地。
1956年,鼎湖山被確定為新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它因為特殊的研究價值而聞名海內外,被譽為生物種類的“基因儲存庫”和“活的自然博物館”,許多國際合作研究和國內重大的研究項目都選擇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為基地。
鼎湖山的森林足夠古老,有些大樹生長到需要四五個人才能合抱。密林溝谷中還存留著物種意義上的更古老植物,最為著名的就是一級保護植物“活化石”桫欏。桫欏與銀杉、水杉、珙桐一樣,是經歷地球冰期后留下來的物種,已經是鼎湖山古老孑遺植物的象征。
其余蕨類植物、攀緣植物、懸掛植物,與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叢,形成一個“樹上有樹”“林下有林”,層層疊疊,又郁郁蒼蒼的森林體系。所謂“老莖扶青藤,嫩芽攀主根”,搭建起一整座茂密的“空中花園”。
還有小榕樹看似隨意蟄伏在粗壯的大榕樹上,悄無聲息地一天天壯大,枝條越長越多,完全切斷了大榕樹的“血脈”,直至于將大榕樹“絞殺”致死,在生態(tài)的時間線上,非常震撼。
作為廣東省的“省鳥”,白鷴也幸福地生活在這里。正因為鼎湖山森林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向熱帶雨林過渡的性質,上層空間雖枝葉茂密,但地表灌木和草叢相對較少,為白鷴既提供了藏身的環(huán)境,又有合適的活動空間。
白鷴也叫“銀雉”,俗稱“山雞”,它的雄鳥體長可以達到1.2 到1.4 米,紅冠紅足,下體全部純藍黑,上體和兩翼則是白色,最美的是它的長尾,中央尾羽純白,儀態(tài)不凡。雌鳥低調一些,通體橄欖棕色,枕冠近黑,不像雄鳥一樣會“展示”,從不肯到曠野開闊地帶活動。白鷴喜吃白蟻,非常利于森林保護。
自然的秩序和語言,自有它的道理與邏輯,人類也確實從中學到了很多。最值得驕傲的學習成績,當然是“和諧”。如同森林與城市,也可以并存、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