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夫子
單位的窗臺上,養(yǎng)了幾盆花,有石菖蒲、圓葉椒草,因為離我最近,便由我照料。我總以為它們離不開我,尤其石菖蒲,喜陰涼愛潮濕,每天都得用噴壺給它噴點“甘霖”。有一天,我在給花澆水時,突然就冒出一個念頭:到底是人養(yǎng)花,還是花養(yǎng)人?
人養(yǎng)花是毋庸置疑的。比如窗臺上的花,得隔三岔五給它們澆水、松土;有病蟲害,還得打藥、捉蟲;還要搬來搬去,讓它們通風(fēng)、曬太陽。沒有我這養(yǎng)花人的辛勤操勞,花怎么可能長得水靈靈、嬌艷艷?
若說花養(yǎng)人也未嘗不可。凈化空氣、美化環(huán)境,是花養(yǎng)人最顯而易見也最確鑿的科學(xué)證據(jù)。這些常識,養(yǎng)花人都明了,只是他們常常會忽視花對人更多的滋養(yǎng)。
花養(yǎng)人,在于它給人的精神滋養(yǎng)。當(dāng)凝視一朵花開的時候,你仿佛遠離了喧囂的塵世,所有的煩惱都一掃而空,職場的各種壓力也瞬間了無蹤影,你的眼里只有一朵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你因此對一朵花有了更新的認識,你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你的心也變得越來越柔軟。一個會審美、珍惜敬畏生命的人,他的內(nèi)心一定是寧靜的,而這寧靜,竟然是一朵小小的花賜予的,多么奇妙!
花養(yǎng)人,還體現(xiàn)在它能“救人”。像我這樣的辦公室一族,常常坐在桌前盯著電腦敲鍵盤,如果趕上急活兒大活兒,興許要敲一整天。當(dāng)你一轉(zhuǎn)頭,看到窗臺上的石菖蒲,想到該給它澆水了,就起身去打水。站起來的一剎那,才感覺到頭暈眼花,腰酸背痛,頸椎僵硬。難怪有人說久坐無異于自殺,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坐在桌前,對身體的傷害真的很大。窗臺的花讓人適時站起來,從而改變了人久坐的姿態(tài),無形之中護佑了人的身體。人在工作間隙,給花澆澆水,看似在打發(fā)時間,卻拯救了久坐的自己?;ㄔ诰热?,人卻懵懂無知。
不管是人養(yǎng)花,還是花養(yǎng)人,人和花之間不過是相伴而生罷了,這種關(guān)系,有時就像父母和子女。父母養(yǎng)孩子,含辛茹苦。孩子冷了、熱了、哭了、鬧了……每一樣都牽動著父母的神經(jīng)。無論多累多苦,凝視襁褓里粉嫩嫩胖嘟嘟的小臉兒,看那吹彈得破的皮膚上閃著金光的細絨毛,還有那睡夢中露出的微笑,父母的心里便充滿了柔情蜜意。他們開始為自己做人子人女時的任性而懊惱,為年輕時的無知而悔恨。真是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做了父母才真正懂了“父母”一詞的含義。等躺在襁褓里的小人兒慢慢長成大姑娘、小伙子,父母們便歷練得更加成熟,是兒女的成長過程讓普天下的父母成為了父母,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養(yǎng)”?
如此看來,“養(yǎng)”永遠都是相互的,諸如人養(yǎng)花或父母養(yǎng)子女,其實,人世間根本就沒有絕對的養(yǎng)與被養(yǎng),只有生命個體之間的互生與互養(yǎng):一個生命讓另一個生命變得充盈、有活力,另一個生命必然會回報以相同的滋養(yǎng)。認識到這些,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在花或子女的面前更謙遜一些,而不是頤指氣使呢?
(珠珠摘自《諷刺與幽默》2021年5月14日/圖 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