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會敏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滲透家國情懷教育,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文章從高中歷史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高中歷史教學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策略三方面進行分析,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價值觀;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4-0096-02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最高層次的素養(yǎng),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已成為歷史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世界多元化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唯有謹記家國情懷,才能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民族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在傳統(tǒng)高中歷史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學生成績上,忽略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改變這種教學局面,教師就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設計,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一、高中歷史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
歷史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歷史學科品質、能力,也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體現(xiàn),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主要方面。學生不僅是國家發(fā)展的主力軍,也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思想過于保守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不僅需要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還需要將其與教學中的其他內(nèi)容相結合,以促進歷史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但從當前歷史教學來看,一些教師思想過于保守,對家國情懷教育未予以重視。以“鴉片戰(zhàn)爭”一課為例,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便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瓜分和欺侮。一些教師在講解該內(nèi)容時,往往會以費正清的“沖擊反應”模式為基礎。其實,中國近代歷史的發(fā)展并不是西方?jīng)_擊的產(chǎn)物,而是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救亡圖存的歷史,是民族自覺性的一種體現(xiàn)。
2.沒有對學生進行正確疏導
家國情懷教育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思想,幫助學生形成愛國思想是高中歷史教師的義務和職責。一些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時,往往不注重對學生進行正確疏導。
3.缺少世界意識
家國情懷與歷史上所說的家國情懷雖一脈相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如今的家國情懷不僅有歷史中的家國同構、愛國之情,也有國際地位、世界看法等內(nèi)容。但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滲透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并未正確地處理國際視野與國家認同的關系,使家國情懷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發(fā)展。以“新中國成立”一課為例,一些學生只是從國家角度來了解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并沒有從世界政治格局、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層面來了解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三、高中歷史教學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策略
1.結合歷史教材滲透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思想呢?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光輝成就,以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第二,通過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歷史教材是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歷史教材正確合理地滲透家國情懷教育。首先,教師要加強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不能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而要將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循序漸進地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其次,教師要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的家國情懷素材,無論是對近現(xiàn)代史,還是對古代史,都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對歷史人物、事件進行相應的整理,使之成為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素材。最后,教師要構建家國情懷的教學情境,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避免空洞的說教。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歷史人物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例如,在教學“辛亥革命”一課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歷史,感受國家所遭受的屈辱,感受人民的覺醒。通過構建教學情境,讓學生意識到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開發(fā)歷史校本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過程中,僅依靠歷史教材還遠遠不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教育素材無法有效地融入其中。因此,有必要開發(fā)歷史校本課程。這樣既能對歷史教材進行補充,又能豐富家國情懷教育素材,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首先,需要重視“鄉(xiāng)土情”,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需求選擇家國情懷教育素材,培養(yǎng)學生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人物、事跡,感受家鄉(xiāng)的歷史,確保校本課程的家國情懷教育取得實效。其次,明確校本課程的價值和方向。簡而言之,就是通過校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全方面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并以此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因此,校本歷史課程的開發(fā),必須要貼近本土的歷史文化,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家國情懷教育質量。第三,建立校本課程評價體系。校本課程不需要考試,因此,部分教師、學生并未予以重視。為提高校本課程教育實效,確?!敖虝恕钡哪繕四軌虻靡詫崿F(xiàn),學校要建立校本課程評價體系,對學生探究能力、邏輯思維、學習情感進行評價,以發(fā)展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一些本土的歷史英雄人物和他們的事跡,然后各小組再進行學習、討論交流,從而了解更多的本土英雄,了解他們做出的偉大貢獻,體會他們的愛國情懷,提升自身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
3.組織多樣化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實踐活動
要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就要解決“如何教”“怎么教”的問題。因此,教師不僅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進行課堂教學,還要積極組織和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歷史、學習歷史、感受歷史、探討歷史,從而形成家國情懷素養(yǎng)。在開展家國情懷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如體驗型、摸索型、探究型等,以實現(xiàn)實踐活動的多樣性、趣味性,彌補課程教學的不足,增強學生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五四青年節(jié)”到來之際,教師可讓學生了解“五四運動”的始末,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增強學生的榮譽感、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對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還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方案,更好地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劉志東.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0(27).
[2]趙敏.初中歷史教學“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辛亥革命”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6).
[3]溫先發(fā).鄉(xiāng)土史資源在家國情懷教育中的運用[J].江西教育,2020(24).
[4]劉建兵.基于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價值觀深度教學策略——2019年高考江蘇卷第22題啟示[J].中學歷史教學,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