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2020年國際政治、兩岸關系中最有影響力的事件要數(shù)新冠疫情。在全球抗擊疫情蔓延的關鍵時刻,兩岸人民期待的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局面并沒有出現(xiàn),相反,蔡英文當局大做疫情政治化的文章。其“以疫謀獨”的“防疫外交”行為壓縮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空間,惡化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國際環(huán)境,導致兩岸關系出現(xiàn)自開放交流以來最為艱困的局面。
一、臺灣當局所謂“防疫外交”的表現(xiàn)
自李登輝推行“務實外交”起,拓展所謂的“國際生存空間”始終是臺灣當局對外事務的戰(zhàn)略目標。新冠疫情蔓延使蔡英文當局找到了與國際社會加深聯(lián)系的結合點,蔡英文當局伺機大搞所謂“防疫外交”,極力在國際社會凸顯存在,妄圖在國際上打開“一個中國”的缺口。
1.開展防疫物資(口罩)“外交”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令全球出現(xiàn)防疫物資短缺問題,全球各地先后出現(xiàn)搶購口罩的浪潮。蔡英文當局以優(yōu)先供應臺灣內部的需求為名,第一時間(2020年1月24日)宣布限制口罩出口大陸,并故意使用“武漢肺炎”稱呼新冠肺炎。同時,與大陸就援外抗疫物資展開競爭。2020年1月31日,蔡英文當局宣布征用所有口罩工廠,統(tǒng)一管理口罩的分配及產量,并將這一征收令一直延續(xù)到4月底,以儲備“防疫外交”物資。蔡英文當局還斥資1.8億臺幣購買機器、擴增生產線,新增60條生產線后臺灣的口罩日產量達1000萬片,蔡英文當局的目標是在3月中旬成為僅次于中國大陸的全球第二大口罩產地。2020年4月1日,蔡英文當局宣布將“基于人道考量”捐贈1000萬片口罩給全球疫情嚴重國家的醫(yī)護人員。截至2020年12月31日,臺灣地區(qū)向全球88個國家捐贈了5400萬片醫(yī)用口罩,主要流向美歐國家、“新南向國家”和所謂“邦交國家”。
2.簽署“防疫伙伴關系聯(lián)合聲明”
疫情期間,蔡英文當局假借防疫之名,與美國和捷克簽署防疫聯(lián)合聲明,以此炒作“美臺戰(zhàn)略關系加強”和“臺歐關系升溫”。2020年3月18日,美臺簽署“臺美防疫伙伴聯(lián)合聲明”,聲明宣布,雙方將在臺美密切合作交流的既有成果基礎上,推動更快速以及更多層面的合作,共同維護全人類的健康安全。2020年4月1日,蔡英文當局與捷克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建立防疫伙伴關系。[1]
3.借機炒作加入世衛(wèi)組織(WHO)議題
由于蔡英文當局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了兩岸協(xié)商的政治基礎,臺灣地區(qū)自2017年起未再受邀出席世界衛(wèi)生大會。新冠疫情被蔡英文當局認為是一個炒作加入WHO的好機會。疫情發(fā)生后,蔡英文當局不斷向WHO喊話,以無法即時取得第一手疫情資料、[2]不利于與其他國家分享“臺灣模式”抗疫成果以及所謂的國際支持為由,要求參與世界衛(wèi)生大會。作為“防疫外交”的重頭戲,蔡英文當局在鼓噪參與世界衛(wèi)生大會的議題上可謂煞費苦心。
一是大打悲情牌。蔡英文當局聲稱病毒不分國界及國籍,需要國際社會所有成員攜手合作,才能有效防治。疫情之下,“不遺漏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顯得更加重要。[3]臺灣由于不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成員,無法獲取最新疫情信息,因此影響臺灣與各國防疫的合作以及臺灣民眾的健康人權。蔡英文當局將自身無法參會的原因歸咎于“中國打壓”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中國中心”。標榜專業(yè)出身的“副總統(tǒng)”陳建仁聲稱,由于中國,臺灣被國際社會“當作孤兒遺棄了”。
二是吹噓抗疫經驗。疫情初期,臺灣島內的疫情控制比較理想。截至2020年5月11日,臺灣累計通報了440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和7例死亡,同期比較“遠遠低于許多國家”,這成為蔡英文當局吹噓的資本。在詆毀大陸抗疫成果的同時,蔡英文當局創(chuàng)建了“臺灣能幫忙,而且臺灣正在幫忙”(Taiwan can help,and Taiwan is helping!)這樣的話題標簽,并將這一標簽張貼到各種援外防疫物資上面。據此,蔡英文當局通過國際媒體、國際視頻會議、網絡新媒體平臺(臉書、推特、YouTube及IG)等各種渠道大肆吹噓其抗疫防疫經驗,并將抗疫行動上升到“臺灣模式”,聲稱該模式可以提供“民主國家”防疫更好的做法,對抗疫有“國際貢獻”。
三是鼓動“邦交國”提案闖關。第73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于2020年5月18至19日在日內瓦召開,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大會采用視頻會議形式舉行。會議召開前,蔡英文當局鼓動尼加拉瓜等13國向WHO提交“邀請臺灣地區(qū)以觀察員身份參加大會”的提案,并游說親臺國際勢力公開支持該提案。美國為此聯(lián)合日、加、英、法、德、澳、新西蘭等國聯(lián)合發(fā)出一份口頭外交照會,要求WHO邀請臺灣出席世界衛(wèi)生大會。不過,WHO擁有194個成員,臺灣在WHO中的盟友并沒有多少,“闖關”圖謀失敗。2020年11月9日,第73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續(xù)會以線上形式在日內瓦開幕。會議首日,瑙魯、斯威士蘭、馬紹爾群島及洪都拉斯等建議大會邀請臺灣參會,會議主席用“二對二辯論”方式處理,在古巴及巴基斯坦發(fā)言反對后,提案就此被終結。
二、臺灣當局“防疫外交”惡化了處理
涉臺問題的國際環(huán)境
臺灣問題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變化,無不與國際政治風云變幻相關。一年來,蔡英文當局“以疫謀獨”的行徑得到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大力支持。美國等西方國家和部分親臺人士公開將臺灣標榜為“民主防疫典范”,縱容支持蔡英文當局借“防疫外交”拓展所謂“國際空間”。在此背景下,蔡英文當局利用國際因素尋求“國際空間”突破的冒險沖動上升,我方處理涉臺問題的國際環(huán)境壓力明顯增大。
1.利用“口罩外交”引發(fā)了國際社會關注
借“口罩外交”提升國際能見度是蔡英文當局的初衷,打著“Taiwan Can Help”的口罩真的有這樣的效果嗎?客觀而言,“口罩外交”的即時效應比較明顯。當蔡英文當局宣布捐贈國際1000萬片口罩之后,美國、荷蘭、英國、法國、比利時、波蘭和歐盟等多國紛紛表示感謝。美國白宮國安會公開在Twitter上發(fā)文說,“謝謝臺灣人民,在我們持續(xù)對抗武漢肺炎大流行之際,給予慷慨支持和合作”,文末標注“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qū)”。美國國務院也罕見以發(fā)言人名義,發(fā)布新聞稿表示感謝。比利時聯(lián)邦眾議院于2020年7月16日高票通過所謂的“臺灣的國際地位”決議案。[4]因此,蘇貞昌洋洋得意地表示,“第一次感受到全世界這么重視臺灣,也終于分出臺灣與中國不一樣。”
2.利用臺捷合作模式拓展臺歐關系
2020年9月3日,捷克參議長韋德齊訪臺。代表團將印有“中華民國”旗幟和捷克國旗的創(chuàng)意口罩,當作“外交”禮物。雙方商定在民主價值、供應鏈經貿合作及人文交流等領域加強合作。捷克正在成為臺灣當局開拓歐洲市場的重要基地。
3.利用聯(lián)合防疫推動美臺關系持續(xù)升溫
疫情期間,美臺關系持續(xù)升溫。僅就“臺美防疫伙伴聯(lián)合聲明”的標題而言,就不同尋常。之前最常出現(xiàn)的抬頭多以“AIT-TECRO”(美國在臺協(xié)會與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機構代表為主,而且往往以備忘錄或協(xié)定的方式呈現(xiàn),此次用“U.S.-Taiwan Joint Statement”作政治稱謂,并用“partnership against Coronavirus”陳述合作事實,其象征意義不言而喻,這是美臺“斷交”后首次出現(xiàn)的新形式。2020年12月22日美國出臺“2021財年綜合撥款法案”,其中包含所謂的“臺灣保證法”條款。該條款鼓吹美國政府對臺軍售常態(tài)化,揚言支持臺灣參與多個重要國際組織。
4.利用疫情獲取部分親臺勢力挺臺入世界衛(wèi)生組織
一是美國借疫情不斷發(fā)聲支持臺灣加入WHO。美國的挺臺力量主要集中在白宮和國會。時任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國務卿蓬佩奧通過推特、記者招待會等形式,公開表態(tài)將全力協(xié)助臺灣在WHO“扮演適當角色”。[5]美國國會議員以法案、聯(lián)名信等方式支持臺灣加入WHO。二是日歐多國呼吁WHO邀請臺灣參與世界衛(wèi)生大會。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等領導人,呼吁WHO給予臺灣正式成員資格。2020年11月5日,歐洲25個國家以及歐洲議會共計644位議員聯(lián)名致函WHO總干事譚德塞,支持臺灣參會。三是國際媒體對臺灣防疫的正面報導大幅超越往年。美國《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 《紐約時報》 《洛杉磯時報》《外交政策》《外交家》“美國公共廣播電臺”“布萊巴特新聞網”,英國“國家廣播公司”《金融時報》《衛(wèi)報》《每日電訊報》,德國“德國之聲”“第一電視臺”,法國《世界報》,瑞士《新蘇黎士報》,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報》等多國媒體發(fā)表了2100多篇關于討論臺灣參加WHO的報道、評論、專欄或文章。
疫情之下臺灣當局妄圖利用“防疫外交”尋求“國際空間”突破的心理預期節(jié)節(jié)攀升。美國等西方勢力也趁機夸大臺灣的防疫成效,縱容、支持蔡英文當局拓展所謂的國際空間。尤其是美國干涉、插手臺灣問題的手法和力度都在增多、增強,當中國大陸在臺灣海峽舉行軍事演習或派軍機繞臺飛行時,美國也派出軍機、軍艦在臺灣海峽行動以示反制,這在很大程度上惡化了涉臺國際環(huán)境。
三、臺灣當局“防疫外交”加劇兩岸民意的對立對抗
新冠疫情令人類對外界充滿擔憂與恐懼,人們在被禁止社交活動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強烈的排他傾向。臺灣當局以防疫之名,刺激“反中抗中”等“民粹主義”發(fā)酵,加劇了兩岸民意的對立對抗。
1.刺激“反中抗中”的民粹主義
借疫情丑化大陸防疫形象。當世衛(wèi)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式命名為COVID-1時,蔡英文當局竟宣稱,臺灣地區(qū)的官方網站和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tǒng)網站仍將以“武漢肺炎”為名稱。此后,全世界一直頑固堅持“用地名命名疾病”的只剩下臺灣地區(qū)。一年來,臺灣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罔顧事實、顛倒黑白,對大陸有偏見的文字,無所不用其極地抺黑大陸的防疫。
釋放負面信息制造兩岸對立。為了挑撥離間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并進一步強化兩岸的對抗思維,蔡英文當局將防疫成果政治化,將所謂的“臺灣模式”說成是“民主體制”的抗疫樣板。按照蔡英文當局的宣傳,兩岸抗疫的最大區(qū)別在于信息公開程度不同,臺灣抗疫信息公開透明、民眾信任,大陸發(fā)布虛假信息誤導民眾。實際情況是,蔡英文當局在疫情發(fā)生初期直接向民眾釋放“大陸疫情可能失控”的負面信息,制造“兩岸恐慌”,煽動民眾對大陸的仇恨。對大陸進行封城管理、修建方艙醫(yī)院等不得已的措施,以偏激立場攻擊大陸“強化維穩(wěn),侵害人民表達意見的權利”,要求大陸“尊重并保障人權”。綠營“網軍”甚至公然誣指“中國研制肺炎病毒作為生化武器”,公開宣稱“大陸是威脅全人類健康的元兇”,叫嚷把大陸“當作疫區(qū)來處理”。[6]還有人幻想大陸生產停擺可以幫助臺灣成為“高階制造中心”。這種以疫“反中”、煽動仇恨的行徑,實際上就是選擇性地釋放信息,達到其蠱惑人心,引發(fā)島內民眾“反陸仇陸”情緒的目的。
刁難滯留湖北的臺胞回臺。武漢疫情暴發(fā)時正值春節(jié),滯留湖北的臺胞如何返臺成為一個議題。2020年2月3日大陸方面應臺胞訴求,協(xié)助運送滯留湖北的247名臺胞返鄉(xiāng)。首批臺胞抵臺后,蔡英文當局卻以“包機有確診病例”為由叫停后續(xù)包機,導致其余1000多名滯鄂臺胞返臺過程一波三折,延宕多日。蔡英文當局此舉除了對于島內隔離、檢疫和治療的信心不足外,主要是政治計算。其意圖在于借接返滯留湖北臺胞的機會,“挾迫”祖國大陸恢復兩岸協(xié)商談判,至少也是“兩會”協(xié)商,甚至采用所謂“撤僑”模式,以凸顯兩岸關系是“國與國關系”。當陰謀受挫后,蔡英文當局借口第一批加班機有問題,把后面的加班機全部卡住,不讓臺商臺胞及時返臺,還甩鍋大陸,說“卡就卡在大陸”。蔡英文當局甚至把東航提交的臺胞運送名單變成“注記管制”名單,禁止在湖北的所有臺灣鄉(xiāng)親自行搭機返臺。即便是后來臺胞從湖北回到臺灣,也被歧視對待。更令人吃驚的是,近三分之一的臺灣醫(yī)務工作者連署反對接滯留湖北臺商回臺。
叫囂關閉“大三通”。疫情之下,蔡英文當局以“防疫”為由急不可耐地關閉“小三通”,甚至企圖關閉“大三通”以斷絕兩岸往來。2020年2月7日,臺灣“陸委會”以應對中國大陸新冠肺炎疫情為由宣布,自2月10日起暫停“小三通”客運船舶往來,只開放北京、浦東、虹橋、廈門、成都與港澳航班。2月23日,臺灣當局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嚴格禁止臺灣醫(yī)務人員赴大陸、香港和澳門,赴其他旅游警示區(qū)須報準。此后,蔡英文當局授意討論關閉兩岸大三通問題,后因大陸成功抗疫以及兩岸民間交流的壓力,討論沒有下文。
限制陸配子女返臺。疫情發(fā)生后,蔡英文當局借限制陸配子女返臺操弄“國籍”議題。2020年2月12日臺灣“陸委會”下令對陸配子女入臺實行從嚴政策。這一政策規(guī)定陸配子女滯留大陸、香港、澳門者,若不具“臺灣”籍,都不被同意入境。按照臺灣當局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的說法,“當初可以選擇‘國籍,選了就要自己承擔”。
2.臺灣社會對大陸的敵意升高
2020年島內大選,民進黨等“臺獨”勢力大肆操作“抗中保臺”,成功挑起了以年輕族群為主的選民的反中情緒,讓臺灣社會出現(xiàn)一股巨大的“仇中、恐中、親美”氛圍。民進黨勝選后,又利用疫情攻擊大陸,散播仇恨,挑撥兩岸人民感情,阻絕兩岸交流,進一步強化了兩岸民意對抗。民調數(shù)據顯示,臺灣民眾在兩岸現(xiàn)狀、兩岸和平、兩岸交流、兩岸關系價值取向等問題的認知上出現(xiàn)嚴重退化,“趨獨排統(tǒng)”意向明顯升高。
“反中親美”比例短期內上升。臺灣“陸委會”委托政大選舉研究中心于2020年11月所做的調查顯示:受訪者中86.4%支持臺灣當局主張的臺灣的未來及兩岸關系發(fā)展要由臺灣2300萬人決定;74.4%不認同堅持“一國兩制”和“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美麗島電子報民調2020年12月的民調數(shù)據顯示,74.3%的臺灣民眾偏向配合美國放寬美牛美豬進口。臺灣民意基金會2021年1月做的民意調查稱,65%的20歲以上成年人不擔心拜登主政下的美臺關系會后退。需要說明的是,臺灣民眾親美的驅動力更多在于希望美國支持其加入國際組織,當假設中美發(fā)生沖突時,高達72.1%的臺灣民眾選擇保持中立。[7]
贊成“獨立”的比例接近或超過五成。關于臺灣民眾的統(tǒng)“獨”傾向,政大選舉研究中心2020年12月民調顯示,偏向“獨立”的比例由2018年15.1%上升至2020年25.8%,偏向統(tǒng)一的比例由12.8%下降為6.6%,升降對比明顯。臺灣民意基金會2021年1月的調查顯示,在20歲以上的臺灣成年人中,50.2%選擇“臺灣獨立”,14.2%期盼未來“兩岸統(tǒng)一”,24.5%主張未來仍“維持現(xiàn)狀”。根據“綠媒”的數(shù)據,超過五成的臺灣民眾贊成“臺獨”,這一現(xiàn)象需要警惕。
“臺灣人認同”比例超過六成。政大選舉研究中心2020年12月民調顯示,臺灣人的認同由2018年的54.5%上升至2020年的64.3%,中國人認同由2018年的3.7%下降為2020年的2.6%,兩者都認同的比例由2018年的38.2%下降至2020年的29.9%,約為三成。與統(tǒng)“獨”立場一樣,臺灣民眾的身份認同定位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直接揭示島內民眾對臺灣目前定位與未來前途的看法。不論現(xiàn)在還是未來,臺灣民眾的民族認同之態(tài)度和內涵都是兩岸關系中最重要的變量。臺灣民眾心態(tài)上對“民族—國家”這種國家構建的質疑,已經成為兩岸統(tǒng)一的最大阻力。
認為兩岸不友好的比例有所上升。臺灣“陸委會”委托政大選舉研究中心于2020年11月所做的調查顯示:臺灣民眾認為中國政府對臺灣當局態(tài)度“不友善”的比例(74.0%)高于“友善”(11.3%);認為中國大陸人民對臺灣人民態(tài)度“不友善”(56.9%)亦高于“友善”(29.6%)。聯(lián)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的數(shù)據顯示,臺灣民眾對中國政府不友好的印象持續(xù)發(fā)展,由2000年的54%上升至2020年的66%。
在臺灣社會對大陸的敵意升高的同時,大陸網友對臺的不滿情緒在疫情下也有所上升。大陸網友對于“口是心非”的部分臺灣民眾不再低調包容,直接差評:“我把你當同胞,你把我當錢包。”對于“跟香拜獨”的國民黨常常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其重新檢討,不要自絕于兩岸統(tǒng)一進程。對于一心向“獨”的民進黨則主張加大威懾,網上有一句話頗具代表性,那就是:“等疫情過去,是時候解決臺灣問題了?!币贿吺恰胺粗小?,一邊是“武統(tǒng)”,兩岸民意針鋒相對的局面為開放交流以來鮮見。
總之,2020年兩岸民意對抗不斷升級與加劇,嚴重傷害兩岸關系。按照聯(lián)合報系民調中心相對樂觀的估計,2000—2020年的兩岸關系已經從友善/互利逐漸向緊張/競爭轉化。其量化結果是:兩岸社會關系由5.1上升至5.7,進入競爭臨界點;經貿關系由5.5上升至6.4,處于競爭邊緣;軍事關系由6.1上升至7.3,屬于完全競爭狀態(tài);政治關系由5.2上升至7.3,接近緊張狀態(tài)。對此,兩岸著名學者都深感憂慮。臺灣兩岸關系專家擔憂新冠肺炎加深兩岸民意對抗,大陸學者認為民意對抗與民心疏離,是新冠疫情對兩岸關系的最大傷害。這是需要我們引起高度警惕的。
參考文獻:
[1]“中央社”.“捷克和臺灣簽署防疫聯(lián)合聲明”[EB/OL].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4010409.aspx,2020-04-01.
[2]臺灣“外事部門國際組織司”.“外交部”呼吁世界衛(wèi)生組織應盡速接納臺灣完整參與,并與臺灣直接研商相關安排[N].第092號新聞稿,2020-04-15.
[3]臺灣“外事部門國際組織司”.“我國”爭取參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獲得空前強勁的國際支持,“外交部”深感振奮并表示誠摯感謝[N].第117號新聞稿,2020-05-15.
[4]臺灣“外事部門歐洲司”.“外交部”誠摯感謝比利時聯(lián)邦眾議院高票通過友我決議案,支持“我國”民主發(fā)展及國際參與,強化與我方合作[N].第150號新聞稿,2020-07-17.
[5]Michael R. Pompeo.Secretary Michael R. Pompeo Briefing With Journalists from East Asian and Pacific Media Outlets[EB/OL].https://2017-2021.state.gov/secretary-michael-r-pompeo-briefing-with-journalists-from-east-asian-and-pacific-media-outlets//index.html,2020-03-30.
[6]新華社.扒一扒“臺獨”媒體和“網軍”之惡[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15/c_1125576868.htm,2020-02-15.
[7]臺灣指標民調公司.最新民調美中打架臺灣人如何選邊[J].新新聞,2020,1750期.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世界經濟教研部教授)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