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孜黎C
不知道是什么定律,近幾年每到三四月份我的狀態(tài)都不太好。
明明三月算得上是我很喜歡的季節(jié),在這段時間里,冬雪消融,萬物復蘇,什么都看似在朝好的方向發(fā)展。
好像消沉的也只有我而已。
四月初,我終于如同上一篇專欄所說,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做出了決定。
坦白說,決定走出舒適圈的那一刻,我并沒有想象中如釋重負的感覺,甚至于在某個瞬間,茫然和愧疚多過輕松,我沒有因此好好地喘上一口氣,反而因為自己臨陣當了逃兵,壓力翻倍。
幸運的是,這一路上我遇到的人都很好,提出辭職的那一刻,我做好了被質(zhì)問、苛責的準備,畢竟就我內(nèi)心而言,我覺得這樣的責難是應該的。
就像考試考差了的孩子,拿著一份不及格的試卷,這時候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同學,他們嘲笑一句或者指責我一句,我都認為無可厚非。
但沒有,我想象中的一切都沒有發(fā)生。
聽到我說要辭職,組長沒有過多的驚訝。早在這之前,她已經(jīng)約談過我一次,我才知道,原來我狀態(tài)不好,是這么容易讓人看穿的一件事,盡管我一度覺得自己藏得蠻好。
她心平氣和地問我有什么打算,看是否有能幫到我的地方,最后祝我早日達成理想的狀態(tài)。
我很感激這份理解與善意,卻不知該怎么說才能讓她明白,促使我做出決定的從來都不是同事和工作氛圍,而是這份工作本身。
相反,如果不是同事們都還不錯,或許更早之前,我就已經(jīng)選擇了離開。
辭職的第二天,我窩在家整整刷了一天的劇。
我和朋友說,以前有大把時間可以浪費的時候沒覺得,原來純粹的輸入也是一件這么讓人開心的事。
想起來,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完整的時間用來看完一部劇、不間斷地讀完一本書了。
沒有輸入,就不會有好的輸出,這是我一直信奉的法則,但在我試圖完成新的作品時,我發(fā)現(xiàn),僅有輸入也是不夠的。
寫短篇出身的我,此前幾乎沒在意過寫作技巧,最初執(zhí)著于“文筆”這兩個字,后來關注情節(jié)的設置,再后來,則開始思考怎么將腦海中一閃而過的靈感發(fā)散開來,慢慢填充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但最近看得越多、理論層面的東西思考得越多,我越發(fā)現(xiàn)自己表達能力的不足。
以前,有讀者私信問我,怎么才能過稿,我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多寫多看,這幾個字仿佛萬能公式,實際推敲起來也沒什么問題,但現(xiàn)在想來,當時的我也只能這樣回答。
因為在那段時期,對于寫故事這件事,我自己本身也是茫然的,我?guī)缀鯖]有章法,寫稿全憑靈感和熱愛,又哪里能把故事拆開揉碎了,像寫解題步驟那樣條理清晰地掰開來講呢?
也正因如此,我在最近猛地栽了跟頭。
甚至栽下去之初,我都沒明白問題出在哪兒,喪氣到極致終于沉下心去分析了,才意識到,我現(xiàn)有的儲備與能力已經(jīng)不足以駕馭新的故事了。
短暫地寫一點字,憑借那點兒傾訴欲足矣,但要長久地往前走,理論與技巧也缺一不可。
既然邁出了第一步,那就祈盼所有的堅持都有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