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燁
隨著融合教育的深入推進,特需兒童在普通幼兒園隨園保教日趨常態(tài)。作為幼兒教師,盡管我們不是特教專業(yè)出身,因為有教育情懷,愿意為特殊群體提供一個適宜學習和成長的融合環(huán)境,為他們適應社會、最終回歸主流社會奠定基礎。
秋季開學,患有自閉癥譜系障礙的男孩——彥彥,來到我們身邊,他5歲10個月,盡管年齡在班中是最大的,但除了個頭和體能達到了同齡兒童的水平外,其他能力都非常弱,尤其是語言和社會性發(fā)展水平。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僅有正常一歲半孩子的水平。經過幾天的觀察,我們發(fā)現他不僅發(fā)展水平低,問題行為也比較多,這不僅影響了他個人的健康成長,也嚴重影響了班級的活動秩序。于是我們制訂了詳細的干預計劃,保教人員共同配合,補充他能力的短板,矯正問題行為。
和橫沖直撞說再見
首先要引導他減少危險動作。彥彥在班里算是大塊頭兒男孩兒,力氣大,行動起來因感統(tǒng)失調而顯得橫沖直撞。戶外活動是他最喜歡的項目,一到戶外,他就興奮得不得了,經常尖叫著快速奔跑。如果遇到小朋友“阻礙”了他快樂地跑,他不會有意識地避讓,不是直接撞上去,就是用手用力推開對方。這樣的行為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必須進行干預。我們引導彥彥觀察小朋友在戶外是怎樣玩的,跑的時候是怎樣進行躲閃的,讓他明白“推”“撞”的動作是不對的。理解了戶外活動中跑的規(guī)則,還要具備完成正確行為的能力。戶外活動時,我們會有一位教師一對一帶彥彥進行障礙跑、S形跑、聽指令跑、打沙包等一系列大腦控制肢體動作的訓練,過程中不斷對好的行為進行強化。待其動作的危險性降低后,我們找來幾個個頭高、動作靈活的小朋友和彥彥組成小組,由一名教師組織開展小組體育活動,從低強度、輕緩動作開始,逐漸加大加強。確定彥彥已經掌握了控制行動的能力后,讓其回歸到集體活動中。
與此同時,彥彥在某些特定環(huán)境中會表現出非正常的興奮,這時候用語言指導是無效的,需要一定的懲罰措施。盡管有了在戶外活動中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但一到了操場上,他就難以抑制自己的興奮,常常把活動規(guī)則忘在腦后,需要有老師跟著,不斷提醒。于是,每次戶外活動時我們都帶著一把小椅子,活動前給他提要求:如果小手推了小朋友,就要停止活動,到小椅子上坐3分鐘(對于他的等待能力來說,3分鐘是不短的時長);小手沒有碰小朋友,就可以一直玩兒到最后。接下來教師時刻關注他的行為,出現不當行為一次,立即懲罰一次。在經歷了三個回合后,當他的小手抬起來時,會下意識地看看老師,看看小椅子。接下來,彥彥的動作具有不確定性,有時因速度快了難以收手會再次接受懲罰,有時會理智地放下手,避免懲罰。就這樣,戶外活動中,小椅子持續(xù)陪伴了他兩個星期,他基本能抑制住自己的興奮,記住戶外活動的基本規(guī)則了。這個過程中,“小椅子”既是教師實施懲罰的工具,也是特需兒童的視覺提示物。當語言提示無效時,一些具體的、能和兒童建立愉快或不愉快情感體驗的實物,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找個好朋友
彥彥的社會性發(fā)展水平非常低。有需求的時候往往是通過“咿咿呀呀”來表達,當教師或同伴不能正確領會他的意思時,他會焦慮地大聲尖叫或摔東西,嚴重時還會推搡小朋友。處理這樣的問題行為也迫在眉睫。想要在短時間內提高彥彥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做的,是讓他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最基本的需求。例如,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如指一指、碰一碰等方式告訴教師他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教師仔細觀察他的動作,揣摩他的想法,盡量一次就猜對并滿足他,增強他表達的愿望和自信,減少焦慮情緒。經過兩周的磨合,教師基本上能夠明白彥彥的“單字”(發(fā)音不準)和“比比劃劃”的表達了。
教師不可能總是給予彥彥一對一的引導,而某一次的關注不到就可能引發(fā)他的不良情緒,他需要朋友的幫助。而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突出問題是社交障礙,有的不愿意與他人交往,有的想交往卻無從下手,他們很難自己找到朋友。于是,教師找到班里社會性發(fā)展好且有耐心的幾名小朋友,鼓勵他們做事情的時候帶著彥彥。一開始,教師會在一旁做輔助工作,提醒小朋友怎樣遷就著彥彥的能力進行活動,解說彥彥的想法,及時肯定、獎勵他們之間好的交往行為。慢慢地,無論是生活活動、集體活動還是戶外活動,都能看到彥彥有朋友的陪伴,在高頻率的接觸、互動中,小朋友們越來越了解彥彥,慢慢接納并有點喜歡他了。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也有目共睹,例如能夠更多發(fā)現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能夠延遲滿足自己的需求,等等。我們驚喜地發(fā)現,彥彥也體會到了有好朋友的快樂,經常出現主動交往的行為,情緒也變得好起來,哭鬧喊叫的行為越來越少。這時候,作為教師,我們就可以輕松退出了。
愛上更多的食物
彥彥是個特別挑食的孩子,據家長說,從他能夠主動吃食物開始,就只吃魚、肉、土豆、米飯等寥寥幾種食物。這樣的飲食結構導致營養(yǎng)素缺乏,盡管彥彥看起來很強壯,但是免疫力卻很低,有哮喘病,經常感冒、發(fā)燒,皮膚也很粗糙。其實,大部分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原生態(tài)進食習慣都是嚴重挑食的,如果不加干預,他們會常年不厭其煩地吃固定的幾種食物。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彥彥的挑食不僅僅是不喜歡吃,而是從視覺上就開始排斥某些食物,也就是連看都不想看。同時,我們也通過家長,知道他對奶制品、黃油等食物不耐受。做了詳細了解后,保教人員總動員,共同對彥彥展開了拓寬食物鏈、打開食欲的干預。
首先是培養(yǎng)其從視覺上接受新食物,也就是從“看”入手,一是熟悉食物的外形,用語言描述食物長的樣子;二是觀察好朋友怎么吃,讓小朋友大口吃給他看,告訴他是什么味道的,口感怎樣?如果是脆脆的,就讓他聽一聽咀嚼的聲音。接下來,由遠到近“聞”食物,橙子、芹菜等味道特別明顯的食物端到彥彥面前,他會有惡心的表現。為了不讓彥彥強烈反感,我們由遠而近地讓他聞味道,先把食物放在桌子的一角,等他適應了再挪到他眼前,慢慢地再拿近一點,在鼻子前聞一聞。第三步,把食物放在口中咀嚼,從放在嘴里就立即吐出來,到嚼一下、兩下……這個過程中不強求咽下去。第四步,吞咽食物,從一絲、一粒、一小片等很小的量開始,先要求有吞咽的動作,不一定能真正咽下去,最終在不斷的鼓勵中完成從嚼到咽下去的過程。整個干預的過程中,只要彥彥努力做了,就給予正強化。當然,做的結果不同,強化的強度也不同,盡最大努力讓彥彥保持穩(wěn)定的進餐情緒。彥彥從看一看、聞一聞、嚼一嚼到咽下去,挑食的種類逐日減少,主動接受的食物越來越多。
解讀并真正幫助特需兒童,其過程是艱苦的,老師們常常覺得煎熬,這真真切切考量著教師的師德、耐力、體力和智慧。我們能做的,就是要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在實踐與反思中豐富經驗,在尊重每一名兒童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真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持,讓隨園保教的特需兒童在普通、真實、有愛的教育環(huán)境中獲得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