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飛
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開始尋找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救國道路。正是在救亡圖存的歷史選擇中,北京成為中國革命早期紅色文化的發(fā)源地,成為中國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聚集地。
近現(xiàn)代北京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具體縮影。在李大釗、陳獨秀等革命先輩領導下,北京在救亡圖存的抗爭中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的策劃地、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主陣地,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孕育地。從那時起,馬克思主義開始從北京向全國傳播開去,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動中國革命運動蓬勃發(fā)展。1949年10月,經(jīng)過革命實踐檢驗的馬克思主義真理,指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動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偉大變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揭開了中國歷史新篇章。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也從這里陸續(xù)揭開大幕。
紅色資源是描繪歷史的生動畫卷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在紅色資源星羅棋布的北京,有著其他省市不可比擬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革命年代,北大紅樓等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北京活動舊址成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最早歷史見證,與上海、井岡山、瑞金、于都、延安、西柏坡等全國各地的紅色資源一同構成了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的紅色文化圖譜。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大會堂、首都鋼鐵公司等是那個時代的鮮亮標志。改革開放時期,建國飯店等涉外酒店的建設反映了新的歷史變革。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興國際機場等現(xiàn)代化地標則見證了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非凡成就。
無論是承載著革命文化的紅色舊址,還是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地標,都是偉大時代的產物。這些紅色資源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迸發(fā)出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這些紅色資源構成了一幅幅描述中國百年滄桑巨變的生動畫卷。通過它們,我們可以觸摸到中國紅色文化跳動的脈絡,也可以找到中國百年歷史巨變的主題主線。
健全首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體系
一百年前,北京是革命思想傳播的圣地;今天,北京依然是見證馬克思主義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紅色沃土。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北京市不斷健全首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體系,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優(yōu)勢,打造紅色文化弘揚傳承重點品牌。北京市精心規(guī)劃建設了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抗日戰(zhàn)爭和建立新中國等三大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片區(qū)。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北京深度挖掘以北大紅樓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為我們深入學習和了解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重要參考,也為我們進一步繪就以北京為中心的中國紅色文化圖譜提供了重要契機。
百年歷史中,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著值得紀念的歷史人物,值得保護傳承的紅色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既要緬懷早期革命活動中犧牲的革命先烈,探尋他們的紅色足跡,也要紀念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為中國奮勇前進作出巨大犧牲和偉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及時保護利用那些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標志性建筑。這些歷史人物和標志性的歷史建筑,承載了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珍貴記憶,為我們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提供了鮮活生動的學習教材和持久的精神滋養(yǎng)。
我們不僅應在百年前的革命歷史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魅力,更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中,感受馬克思主義的永恒生命力,體味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運用馬克思主義真理改變現(xiàn)實世界的強大力量。
讓科技創(chuàng)新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
進入新時代,我國已經(jīng)邁進新發(fā)展階段。以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為標識的技術創(chuàng)新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特征。技術創(chuàng)新不僅要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也應為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服務。
在信息技術急速發(fā)展的今天,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梳理紅色文化發(fā)展的脈絡,繪就中國的紅色文化圖譜,已經(jīng)具有現(xiàn)實可能性。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在深入挖掘以北大紅樓為代表的紅色資源方面已經(jīng)邁出了重要一步。北京更應先行一步、快走一步,把科技創(chuàng)新和紅色文化深度融合,梳理整合各個歷史時期、歷史階段的標志性、代表性紅色資源,打通博物館、紀念館、歷史發(fā)生地等文化資源,構建紅色文化資源庫。要打通紅色資源與課程教學主陣地的連接,讓紅色資源與大中小學的教科書相連,與哲學社會科學的教學和研究相連。要探索打造網(wǎng)上紅色文化博物館,讓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紅色文化愛好者可以近距離感觸、理解中國的紅色文化,并為之吸引。
(責任編輯: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