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婭,鞏小強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yè)實驗局左家林場,甘肅 隴南 742401)
華榛(CoryluschinensisFranch.)喬木,高可達20 m及以上;樹皮灰褐色,縱裂;小枝黃褐色,具細毛及腺毛,基部通常密被淡黃色長柔毛,種子可食用。是本林區(qū)的重要優(yōu)良的用材樹種之一。漸危種,樹干端直,干形圓滿,木材質(zhì)地堅韌,為優(yōu)質(zhì)的建筑及家具用材[1-2]。由于前期森林過度砍伐利用,分布面積日益縮小,資源銳減少,目前在左家林場前川、太陽、靈官殿、上店子、楊坪、徐陽河均有片狀和散生分布,常見于海拔1400~2000 m的山坡及山溝的雜木林中。由于其果實為獸類喜食,天然更新十分困難,有被其它闊葉樹種更替而陷入瀕危絕滅的境地。
左家林場位于秦嶺南坡,徽兩盆地的最東邊,紅崖河下游,北依黨川、龍門林場、西臨黨川、高橋、榆樹林場,東與張家林場和陜西省鳳縣相接,南與云坪林場、嘉陵江畔相連。地理坐標33°54′~34°09′N,106°19′~106°30′E之間。
林區(qū)在地質(zhì)構(gòu)造上屬典型秦嶺石質(zhì)山地形,土層薄,成土母質(zhì)為石灰?guī)r,土壤主要以山地褐色土和山地棕壤土為主,海撥1600 m以下為山地褐土,海撥1600 m以上為山地棕壤。由于地形復雜多變,高差較大,境內(nèi)土壤種類多樣,既有一個土類的大面積分布,也有小面積土類的零散分布。陽坡主要有褐土、山地黃棕壤;陰坡主要有褐色土、棕壤;山脊梁峁和部分林中空地為棕壤土,森林土壤主要有褐土和棕壤。宜于森林生長。
全區(qū)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大陸性季風性氣候明顯,同時帶有過渡氣候特征,冬季多西北風,夏季盛行濕潤的西南季風,光熱豐富,雨量充沛。冬季干冷而無嚴寒,夏季濕熱而無酷暑。溫差較大,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1.4 ℃,最高氣溫36.8 ℃,最低氣溫-15 ℃,相對濕度72.0%。年均日照時數(shù)1969.0 h,降水量為632.5 mm,年蒸發(fā)量1219.7 mm,無霜期200 d左右,氣候條件較好,適合森林樹種生長。
全區(qū)林業(yè)用地面積52820 hm2,林地面積47418.1 hm2,占89.8%,非林地面積5401.9 hm2,占10.2%。森林覆被率為77.8%。
林地權屬國有為主,集體為輔。國有42277.8 hm2,其中有林地38601 hm2,灌木林地3397.4 hm2、未成林造林地38.6 hm2、苗圃地0.9 hm2、林業(yè)輔助生產(chǎn)用地89 hm2;集體10542.2 hm2,其中有林地2466.6 hm2、灌木林地2698.9 hm2、未成林造林地215.6 hm2。非林地國有0.9 hm2,集體5161.1 hm2。
表1 林業(yè)用地面積統(tǒng)計表 hm2
本次更新調(diào)查,采用樣地調(diào)查的方法,樣地面積,設置為1.0畝,在樣地內(nèi),對華榛更新情況以森林的的種類、組成的樹種、華榛占的成數(shù)、樹高、胸徑,年齡、郁閉度、地位級、坡度、坡向、海拔高度、下木,地被物等林地狀況因子,進行了全面的調(diào)查,現(xiàn)地填寫了調(diào)查卡片。并對影響更新成效的林分、立地及環(huán)境等因素進行了分析;還在每個樣地的四角。分別設立1 m×1 m、2 m×2 m的小樣方,或者根據(jù)幼樹年齡及高度,設立10 m×10 m的樣方,對樣方內(nèi)幼苗、幼樹的更新株樹,分布特點、生長狀況等,逐項進行了詳細記錄和分析。按照《甘肅省小隴山林業(yè)實驗局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diào)查技術操作細則》,關于天然更新評定辦法,評定了天然更新等級。
表2 天然更新等級評定表 株
在已核實原始材料的基礎上,分別類型和林地狀況因子,將多數(shù)標準地材料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規(guī)律進行分類整理,從相互聯(lián)系中,找出影響華榛林分天然更新的一般規(guī)律,為科學制定林業(yè)計劃與規(guī)劃,合理經(jīng)營,保存華榛樹種提供理論依據(jù)。
從表3可以看出,左家林場華榛的天然更新情況不好,其中更新好的樣地塊數(shù)占更新樣地的5%,中等的占更新樣地的22%,不良和無更新的占到73%。充分說明,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是非常必要的。
表3 左家林場華榛天然更新效果統(tǒng)計
根據(jù)調(diào)查,整個左家林場華榛天然更新大部分差,有個別較好,這些天然更新的差異,都和各種林分的現(xiàn)實結(jié)構(gòu)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因素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表4大量樣地調(diào)查材料表明,封育區(qū)內(nèi)由于有人工破土除草封育措施,使得土壤與林木種子直接可以接觸;同時破土除草地塊地勢平坦,又多位于溝谷地帶,水熱條件較好,因而,華榛天然更新最好。林緣地帶牲畜活動較少,對華榛種子破壞較輕,天然更新次子。林窗光照、溫度及濕度條件較好,但種子動物破壞較為嚴重。因此,華榛更新中等。林冠下動物食用華榛種子最為嚴重,且由于光照等因子影響,華榛天然更新最差。
表4 不同林地類型華榛更新統(tǒng)計
從表5可以看出,郁閉度適中的時候,華榛天然更新較好;相反,郁閉度偏大或偏小時,華榛天然更新在量與質(zhì)兩方面都不理想[3],說明在郁閉度0.4適中的情況下,華榛在林冠下的天然更新才能達到理想的境地,因為郁閉度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華榛樹種對光照的需求。郁閉度直接影響到光照的強弱,長期的物種選擇,使林地全光照下無法更新,而只能在上方或側(cè)方適當蔽蔭的條件下才能更新的生物學特性。華榛在幼苗階段,可以在全蔽陰的條件下更新和生長,但隨幼苗的生長達到幼樹時,其需光亮也隨著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上層林冠沒有適當疏開,華榛幼樹也不會生存下去,這就是林窗、林緣華榛更新較好的原因[4-5]。
表5 不同郁閉度華榛天然更新統(tǒng)計
地形直接影響到水熱條件的再分配,華榛的種子在陰坡半陰坡和半陽坡發(fā)芽生長,只有在這些地帶才具備最基本的更新條件。
從表6可以看出,華榛天然更新與坡度也有一定關系。坡度愈大更新愈差,顯然這與華榛種子下落擴散的距離有關。在平緩狀態(tài)下,華榛的種子成熟后就地落下,有較多的種子,必然更新良好;相反坡度較大時,種子成熟后落至地面,必然隨坡向下滾動一定距離,擴散范圍大,單位面積上的華榛數(shù)量就相對減少,因此,在坡的中下部更新一般良好,而越到上部,更新就越不良。
表6 不同坡度更新統(tǒng)計
從上面華榛林地因素與天然更新調(diào)查分析的相關關系來看,初步認為:
(1)林緣、封山育林區(qū)華榛更新較好,林窗次子,林冠下更新效果不良。
(2)郁閉度影響華榛天然更新,即郁閉度在0.4的范圍內(nèi),更新最好,疏或密,更新效果都不理想。
(3)坡度影響華榛天然更新,林地坡度在35°以下時,天然更新良好,超過這個范圍更新效果差。在坡的下部更新一般較好;越到上部,更新效果越差。
(4)地形與華榛天然更新的的聯(lián)系,陰坡半陰坡華榛更新效果好于陽坡。
(5)郁閉度與林地類型是華榛更新成敗的關鍵。因此在制定森林更新措施和進行撫育工作時,必須研究這些林地情況因素與華榛更新的相關關系,進而因林,因地制宜的進行華榛的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把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更新困難的地段。因此對左家林場華榛人工促進及森林撫育措施提出初步意見:一是小隴山林業(yè)實驗局是次生林培育全國試點單位,已經(jīng)形成切實可行的技術規(guī)程,擇伐和透光伐完全適用于華榛天然更新規(guī)律,擇伐或透光伐后的華榛林其郁閉度不能降到0.3,一般以0.4為宜。二是由于華榛天然更新對光熱要求的特殊性,擇伐后的華榛林分,郁閉度不能低于0.4,不能高于0.6。三是可因林、因地制宜分別采用人工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措施恢復森林,溝谷、緩坡、林緣、林窗、活地被物層小于10 cm的,可以采用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措施恢復森林;在陰坡半陰坡的荒地,要恢復森林,必須用人工更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