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紅
(安圖縣中醫(yī)醫(yī)院,吉林 安圖)
目前,臨床診斷腎臟疾病的常用指標是UAER,6個月內連續(xù)2次檢測UAER在20 μg以上或24 h內超過30 μg、24 h顯性蛋白尿超過0.5 mg,則可判斷存在腎臟病變。糖尿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極高,與冠心病、高血壓等一樣都是常見的慢性疾病,尤其是近些年人們生活節(jié)奏、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的發(fā)病率更是快速攀升[1]。糖尿病以體內持續(xù)性糖代謝紊亂為主要特征,隨著病程延長會累及全身多個臟器,包括糖尿病足、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等。目前,臨床上缺乏根治糖尿病的方法,臨床治療也以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相關并發(fā)癥、延緩病情進展為主要治療措施[2]。對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病程較長者,會出現(xiàn)糖尿病腎病,此時的治療要以控制血糖血壓、替代療法、器官移植等為主要手段。與其他疾病一樣,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早期干預,直接關系到臨床預后好壞。在包括糖尿病腎病在內的多種疾病的診斷中,生化檢測都是必不可少的,找出疾病診斷中的敏感性生化指標,在現(xiàn)代精準檢測技術、檢測設備下去檢測這些敏感指標,就可診斷疾病并判斷疾病程度[3]。研究表明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敏感性生化指標主要包括 UACR、CysC、RBP、Crea、Urea,這些生化指標的變化可以動態(tài)反映腎臟微血管病變情況,為疾病早期診斷、確定針對性治療方案提供有效依據(jù)?,F(xiàn)就我院跨2年內接受生化檢測的受檢對象的資料進行整理與歸納,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生化檢測的5000例患者為對象,其中確診糖尿病腎病者2000例(研究組)、體檢正常的健康受檢者3000例(對照組),對照組3000例中包括男性1511例、女性1489例;年齡28~65歲,平均(50.8±2.2)歲。研究組2000例中UAER陰性(研究A組)800例、UAER陽性(研究B組)1200例,包括男性1051例、女性949例;年齡25~68歲,平均(51.1±1.7)歲;病程1~8年,平均(3.2±0.6)年。入選研究組的患者確診糖尿病腎病,UAER檢測2次以上均顯示超過20 μg或24 h UAER超過30 μg、24 h顯性蛋白尿超過0.5 mg,簽署同意書。排除不配合研究者、合并其他器官衰竭者、合并傳染疾病或心臟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以不含抗凝劑試管采集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經型號為日立7180的自動生化檢測儀測定CysC(胱抑素 C)、RBP(視黃醇結合蛋白)、Crea(肌酐)及 Urea(尿素)、β2-MG(β2-微球蛋白)、ɑ1-MG(ɑ1- 微球蛋白)、mAlb(微量清蛋白)。留取5 mL尿液檢測UACR(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其中CysC屬于腎小球濾過率內源性反映指標,RBP屬于腎臟濾過功能、腎血流量反映指標,Crea是反映腎臟儲備代謝水平,UACR則是糖尿病腎病的篩查、診斷中的重要指標。
研究組生化檢測結果中CysC(1.35±0.62)mg/L、RBP(52.5±2.6)mg/L、Crea(102.6±3.8)μmol/L、Urea(7.7±0.9)mmol/L、β2-MG(1.99±0.35)mg/g、ɑ1-MG(38.5±7.6)mg/g、mAlb(92.5±11.8)mg/g、UACR(258.68±16.25)mg/L均明顯高于體檢正常的對照組,且差異明顯(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1(±s)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1(±s)
組別 n CysC(mg/L) RBP(mg/L) Crea(μmol/L)Urea(mmol/L)研究組 2000 1.35±0.62 52.5±2.6 102.6±3.8 7.7±0.9對照組 3000 0.71±0.06 30.2±1.9 52.6±2.9 5.1±0.3 t 56.1488 350.0553 526.5161 146.4989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2(±s)
表2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2(±s)
組別 n β2-MG(mg/g)ɑ1-MG(mg/g)mAlb(mg/g)UACR(mg/L研究組 2000 1.99±0.35 38.5±7.6 92.5±11.8 258.68±16.25對照組 3000 0.31±0.11 4.5±0.9 11.5±1.3 3.52±0.16 t 245.3675 242.5083 372.6206 860.0228 P<0.05 <0.05 <0.05 <0.05)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病情進展的結果,是腎衰竭的重要危險因素,病理特征以腎小球周圍發(fā)生嗜酸性結節(jié)為主,處在患病早期就會發(fā)生微量蛋白尿,隨著病情進展出現(xiàn)持續(xù)性蛋白尿,需要及時治療,否則可能引發(fā)尿毒癥、腎衰而威脅生命安全[4]。早期診斷、有效治療關系到患者的生命質量,疾病早期往往因未及時診斷而耽誤病情干預。早期篩查診斷糖尿病患者腎功能變化是阻滯腎損傷、減少DN以及CRF(慢性腎衰竭)發(fā)生的重要手段。
腎臟疾病診斷中,生化指標檢測是必不可少的,其中UACR是其診斷金標準,其靈敏性也高于UVER,這對糖尿病腎臟早期診斷意義重大[5]。CysC屬于有核細胞的堿性蛋白質,與患者年齡、體型、炎癥反應等關系不大,可反應腎小球濾過情況,檢測結果可判斷腎內部早期損傷情況,腎小球即便輕微損傷也可發(fā)生反應,輔助糖尿病腎病診斷[6]。RBP這種低分子量蛋白質,在正常人體內維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范圍,在腎臟受損后會顯著升高。Crea則極易受到外源性刺激的影響,在腎臟代償功能強大時可維持在正常范圍,因此其對腎臟疾病診斷的敏感性并不高,與Urea一起僅作為參考指標[7]。在尿微量蛋白中,mAlb粒徑及分子量都較小,這種蛋白可自由穿透腎小球濾過膜,β2-MG與ɑ1-MG的分子量都較低,在腎臟發(fā)生早期損傷后就無法有效吸收mAlb、β2-MG與ɑ1-MG,使得生化檢測中這3項指標的檢測結果明顯升高[8]。本組研究結果表明,相比于正常對照組,研究組糖尿病腎病患者生化檢測各項指標均出現(xiàn)明顯異常,且差異明顯(P<0.05)。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生化檢測指標可以用于輔助疾病診斷,如CysC生成速度與血濃度穩(wěn)定性不受其他病理變化的影響,腎臟作為其唯一濾過、代謝器官,在早期DN診斷中陽性檢出率很高。還有研究認為血糖與腎小球濾過率縱向變化能精確預測早期DN。HbAlC則可反映血糖水平,是糖尿病長時間血糖控制反映指標,可為臨床糖尿病病情評估及預后評估做出參考。
通過生化檢測得出這些指標的檢測結果,就可判斷腎臟早期病變情況,對于糖尿病患者定期進行生化指標檢測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及早發(fā)現(xiàn)、診斷糖尿病腎病,及早采取干預措施,延緩病情惡化,改善整體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