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栩
在振興傳統(tǒng)宜興制陶工藝以外,葛昊翔還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陶瓷藝術的美:2015年,他制作的宜均釉“三陽(羊)開泰瓶”被選作國禮贈送給了英國威廉王子;同年的另一件作品宜均釉“瓜棱長頸撇口瓶”則被贈予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
很難用語言去準確描述葛昊翔燒制出的器物,晶瑩的寶石釉在陽光下閃爍著變幻莫測的光芒,外形看上去大氣磅礴的紫砂瓶,仔細一看便能在細節(jié)里發(fā)現(xiàn)許多隱藏的小心思。對于一個陶瓷手藝人來說,每一件親手燒制出的物品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故事。如果要讓葛昊翔從自己制作過的成百上千件瓷器中選出一件對自己最意義非凡的,那這個答案應該是2015年被選為國禮送給威廉王子的宜均釉“三陽(羊)開泰瓶”。
盡管無緣看到實物,但僅僅一張照片也能讓人迅速感受到這只瓶子的美:短頸圓腹,肩上裝飾了三只羊首;最妙的是瓶身的釉色,在紫砂胎的基礎上,以天然海藍寶石入釉,斑駁的窯變和內(nèi)斂剔透的海藍色讓人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
聊起這只三陽(羊)開泰瓶的制作,葛昊翔變得健談起來。他臨時接到外交部這個任務時,距離交上成品已經(jīng)只有兩個月——以宜均釉的制作周期來看,留給他的時間并不充裕。當時他正好完成了海藍寶石釉的試驗過程,工藝已經(jīng)相對成熟;再加上歐洲本來也有一種對于藍色與海洋活動的崇尚,葛昊翔當即便決定將這項新工藝融入瓷器的制作中。
“藍色是我們宜興最典型的—種釉色,我們把海藍寶石加入到里面,來改變它的光澤,質(zhì)感上會更漂亮。(瓶身)整體設計成了一個天球瓶,實際象征的就是一個地球,我用地球來展示一個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概念。2015年是農(nóng)歷的羊年,瓶身上的羊也代表了吉祥。”六年過去,葛昊翔仍然能夠清楚地描述出自己當時設計這只瓷瓶時的想法與理念。
寶石釉是葛昊翔在陶瓷藝術領域最重要,同時也最讓他得意的成就。寶石入釉并非葛昊翔的原創(chuàng),早在宋代汝窯里,就有類似的傳統(tǒng);但將寶石釉與宜興紫砂工藝相結(jié)合的,他還是頭一人。從2005年開始,葛昊翔就不斷地嘗試將各種寶石入釉:海藍寶石、綠松石、南紅瑪瑙、孔雀石、墨玉等等。每一種寶石釉都有一個漫長的試驗過程,需要不斷地改變火候、時間來調(diào)整最終的顏色。前后花費了近十年的時間,一直到2015年,葛昊翔才研制出了相對成熟的海藍寶石工藝。
最讓葛昊翔驚喜的是寶石入釉以后帶給器物獨一無二的色彩,在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瓷器的表面最好是“溫潤如玉”,反射出更加內(nèi)斂柔和的色澤。但實際制作過程中,如果選擇一些較為鮮亮的色彩,就很容易像玻璃一樣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寶石入釉燒制出來以后,(瓷器表面)產(chǎn)生的折射不是鏡面折射,是漫反射能達到(溫潤如玉的)效果”。
“我相信我不做,今后也會有人做吧。實際上,我們是在創(chuàng)作一個新的審美。中國陶瓷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我們這個時代發(fā)生了改變,原來不可能達成的這些東西現(xiàn)在都變得有可能了。我們的材質(zhì)、審美、工藝在秉承傳統(tǒng)的過程當中,都發(fā)生了一些改變,這才是它們存在的價值?!?/p>
對葛昊翔來說,寶石入釉之后呈現(xiàn)出的色彩是浪漫的,是有溫度與生命力的。以綠松石為例,每批燒制的綠松顏色里寶石含量不同,燒出來的每一件作品在顏色上也會有一定差別;如果使用化學色素,的確可以將顏色燒得非常標準,但“就像涂油漆”一樣無趣。
采訪前幾天,葛昊翔曾經(jīng)嘗試使用識圖功能在搜索引擎上找一些同類型器具的照片,沒想到點擊搜索之后,他意外發(fā)現(xiàn)出來的結(jié)果都是寶石材料的照片,“它們的顏色自然到這種程度,達到的效果也是很特殊的”。
成長于江蘇宜興一個陶瓷世家,葛昊翔從小耳濡目染,對陶瓷工藝有很深的感情。和很多叛逆的年輕人一樣,盡管考上了宜興輕工業(yè)學校(當?shù)刂摹疤沾纱髮W”),十幾歲的葛昊翔卻并不想以此為生。在讀書期間,葛昊翔特地選擇了和陶瓷關系不大的裝潢專業(yè),每天沉浸在素描、色彩一類的專業(yè)課里。
無獨有偶,畢業(yè)之后的葛昊翔被分配到了當?shù)夭侍諒S的彩陶研究所,主要的工作是在全國各地開辦一些陶瓷相關的展覽。北京、上海、南京、寧波,二十歲出頭的葛昊翔帶著別人的陶瓷作品走遍了國內(nèi)的各大城市。在做展覽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各界人士對于陶瓷藝術的認可度都很高;而比起繪畫、雕塑藝術,陶瓷藝術在他看來能夠表達的內(nèi)涵也更加豐富。
宜均釉“三陽(羊)開泰瓶”被選為國禮贈予英國王室成員威廉王子。
寶石入釉燒制出來的瓷器光澤內(nèi)斂柔和,十分符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的“溫潤如玉”
葛昊翔還能清晰地記得自己做出第一件作品時的情景,當時他已經(jīng)練習燒制陶瓷一年的時間,在工藝和技巧上都有了一定的積累。他選擇了一只名為“天鵝湖”的裝飾瓶作為自己的第一件作品,60厘米高的瓶子,上半部分有一些鳥在天空中飛,下面有幾只天鵝在荷塘里游,再加上荷花荷葉作為裝飾,頗有些“朱自清散文的感覺”。
在他看來,燒制瓷器的過程就好像是“自己生了一個小孩”。和別的藝術形式不同,陶瓷有很大的不可預知性,制作完成之后還需要進行漫長的燒制過程。不管你在設計階段畫出再完美的構(gòu)圖,燒制之后都可能呈現(xiàn)出完全出乎意料的成品。
“燒制會帶來很大的顏色變化,如果你對這個材料不了解的話,那么可能會產(chǎn)生很多意外。這個意外有好有壞,它有可能是超越你的想象,會讓你所想表現(xiàn)的東西更完美或者更好。有時候這個效果好像也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比我預想的還好。還有一種是燒制出來以后會發(fā)現(xiàn)這個東西還沒達到我理想的狀態(tài),那么這就需要不斷地去嘗試了?!?p>
Q:陶瓷作為一門傳統(tǒng)藝術,在我國擁有很長的歷史。這種長時間的積淀對你的創(chuàng)作有什么樣子的影響?
A: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有獨特魅力的,傳統(tǒng)文化的這種審美,特別是陶瓷審美,是跟我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有關的。比如說茶具,因為我們飲茶的習慣跟歐美不一樣,所以我們才會有紫砂壺、各種杯具,才會有一些特定的沖泡場景。這是由各個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所決定的,這些器物因為(各民族)使用習慣不同,會有很大的改變,就像咖啡杯跟我們飲茶的茶盞是不一樣的。
當我們用一個新的想法去重新詮釋古老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它的形式跟效果都會發(fā)生改變。實際上,每一件作品出來時,都是帶著作者本身對于作品的一些思考。你是把你的思想與表達放在一個具象的作品上面,就像我之前(說的),每一個作品都像是在誕生,也是非常愉悅的(過程)。
Q:你的哪一件作品最能表達你對當代生活的理解呢?
A:我們現(xiàn)在做的工藝是叫紫砂薄胎。大家都知道,宜興是具有7300年制陶史的古老陶都,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實際存在了各種各樣的工藝。大家現(xiàn)在可能更多是從紫砂壺了解到紫砂工藝,其他的門類都比較小眾。
我現(xiàn)在做紫砂薄胎,是以本土材質(zhì)紫砂恢復梅瓶這種器具,再用寶石釉的工藝把它燒制出來。在宜興的歷史上,做這類的東西比較少,我們把傳統(tǒng)的梅瓶,用全新的材質(zhì)、工藝來做詮釋,那么它所帶來的審美也是獨特的。它跟景德鎮(zhèn)的不一樣,跟龍泉的也不一樣,它帶有強烈的、宜興紫砂所帶來的材質(zhì)表達,同時也有寶石釉這樣的一種材質(zhì)表達。這是更符合于當代(的審美),是當代生活空間所需要的審美。
Q:對你來說,什么是“更符合當代的審美”?
A:我覺得應該是更符合時代需求的審美,我們的審美是受到了各種各樣的信息(的影響)。那么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在哪里呢?就是在不同的時期,(我們要在)傳統(tǒng)基礎上面創(chuàng)造出當代存在的價值。那肯定是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我們的材質(zhì)、審美、工藝在秉承傳統(tǒng)的過程當中,實際上有了改變。如果你一味地去模仿傳統(tǒng),那博物館里東西多了,你再好也比不過。
Q:您今年參加了雕塑家王藝的研修班,有什么收獲嗎?
A:兩年前,我和王藝老師做過一個展覽,當時我們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超當代。我們說當代藝術的時候,它實際上表現(xiàn)的是一種顛覆和一些新理念。那么超當代的話,它討論的是一個存在價值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的當代,在未來也會變成一個傳統(tǒng)的東西,所謂超當代就是我們考慮這些作品,在未來所能夠達到的價值。王老師是一個帶有國際性的藝術家,他接觸的材料也好,藝術形式也好,都非常的豐富,還包括各種各樣的藝術家。借助于王老師這樣的平臺,我們也會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交流,也有可能會帶來更多的靈感,創(chuàng)作更多的作品。
Q:會考慮在陶瓷以外的領域發(fā)展嗎?
A:目前來說沒有這種想法,我相信今后也很難會有。人還是有專攻,我們家在做這個行業(yè),(我)帶著對于這個行業(yè)跟文化的思考,是需要去延續(xù)的。它不是說我們現(xiàn)在是一個結(jié)果,我們可能才剛剛開始,所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