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榮華
傳染性軟疣,俗稱“水瘊子”,常見于免疫力較低的嬰幼兒和兒童。臨床發(fā)現(xiàn),有些經(jīng)常用搓澡巾搓澡的成年人身上長有傳染性軟疣,這是由于用力搓澡時,皮膚的角質層遭到破壞,降低了皮膚對病毒的抵抗力,從而使皮膚病發(fā)生風險增加。
皮膚表面的角質層、脂質膜,共同構成了皮膚的屏障保護層。如果經(jīng)常使用粗糙的搓澡巾搓澡,對皮膚屏障是一種機械性損傷,很可能破壞這層保護膜,讓皮膚變得敏感脆弱,易干癢、生病。比如,皮膚敏感的人搓澡可能引發(fā)皮炎,加重敏感;對濕疹患者來說,搓澡可能加重濕疹發(fā)作,不利于病情控制;還可能增加扁平疣等病毒感染性疾病風險。此外,搓澡巾、沐浴海綿或毛巾上的污染物,也可能是病毒傳播的途徑之一。
用毛巾代替搓澡巾
洗完澡后,可以用手指搓皮膚,如果能聽見“吱吱”的聲音,就說明搓洗過度。建議大家勤洗澡,但不是“攢著洗,用力搓”。很多人認為洗澡就一定要搓,其實可將沐浴露涂抹身體,停留3~5分鐘再用水沖掉,這時角質層已經(jīng)軟化,用柔軟的毛巾輕輕擦洗就能把“泥”搓下來。簡單來說,就是要避免粗糙的搓澡巾對皮膚的機械性摩擦。如果需要去角質,盡量用溫和的化學性去角質產品,避免物理摩擦和機械性去角質的方法。
洗澡還可能犯的錯
除了用搓澡巾用力搓澡外,以下洗澡時的壞習慣最好一起改掉。
洗澡時間過長 有些人一洗就是半小時甚至更久,洗太久后感到胸悶,這是身體缺氧、供血不足導致的。建議洗澡時間不宜過長,盆浴以20分鐘為宜;淋浴3~5分鐘即可,一般不超過15分鐘。
洗澡水太燙 用太燙的水洗澡,雖然可以解乏,但會導致皮膚干燥、瘙癢。有些老年人用熱水燙瘙癢部位,反而會加重癥狀。洗澡水的溫度以38~40℃為宜,不建議更高。
出汗后馬上洗澡 高溫天氣,很多人喜歡用沖涼來解暑。需要提醒的是,出汗或剛做完運動時沖冷水澡,會使身體毛孔立即閉合。人在短時間身體感覺清爽,但也容易受涼感冒或頭痛。洗澡最好安排在飯后1小時,或運動后20分鐘,等不出汗后再洗。
頻繁使用肥皂 皮膚酸堿值與瘙癢有一定關系,酸堿值越高(偏堿性)皮膚越容易癢。如果皮膚已經(jīng)存在瘙癢,清潔時要避免使用堿性肥皂,且香皂或沐浴露也不建議頻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