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奎
煦風拂過,到處是紫丁香馥郁的香氣。
五月上旬的一個周末的上午,我一個人坐在山陜會館閑讀。偶爾,紫丁香的花瓣飄落在正在讀的書頁上。那是一朵朵紫白相間的那種碎花,花真的是天工之造化,小巧玲瓏,四個水滴形的花瓣,里面包著一根白色的花蕊。我讀的剛好是《讀史》——
……
登高看王位上的日落
當文明與笛聲在空谷飄散
季節(jié)在廢墟上站起
果實翻過墻頭追趕明天
……
嗅著淡淡的花香。抬頭,四望幽靜的山陜會館,一時間,北島的聲音仿佛純銀一般,《讀史》,在這寂靜的空間中飄蕩回響。此刻,在靜謐的山陜會館,古井,花香,歷史,臆想及美麗的潛藏,涌成一團,彌漫于大殿及書吧間,使人陡生敬意。
山陜會館,位于古城西寧城中區(qū)興隆巷,為河湟谷地一處頗具影響的古建筑群,歷史上是山西、陜西兩地商賈篤鄉(xiāng)誼、通商情、祀財神的場所。
據史料記載,位于古城西寧興隆巷的山陜會館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晉秦商人于古城東門外集資修建。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在戰(zhàn)亂中遭到焚毀。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山陜商人在城內后街(今興隆巷)重建……鼎盛時期聚集于此的商家多達五、六十家。每逢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及農歷七月二十二日的“財神節(jié)”則在此舉行聚會。
山陜會館坐北朝南,由山陜會館建筑及財神殿院建筑兩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為十畝。山陜會館由八字墻作為會館門面的組成部分,東西八字墻由須彌座、磚雕花卉壁身、扣瓦頂三部分組成,外青磚內土坯材料砌成,磨磚對縫工藝講究,八字形狀猶如張開的雙臂,寓意要擁抱和包容一切。
山陜會館建筑布局由南首先為山門前廣場,廣場北為北門,上懸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所書“山陜會館”大匾。山門兩旁鐫刻著“端木經商全世界,陶朱致富大中華”的楹聯。
越過山門,院中設鐘、鼓二樓。東樓懸大鐘一口,人稱聚將鐘,亦稱“金鐘報效”,西樓懸更鼓一面。二樓與廣場高懸的旗幟遙相呼應。后為會館戲臺,坐南向北,為兩層,兩側建有包廂式的二層樓,共三十間,名曰“春秋樓”。戲臺正對三間大殿,名為“香廳”,香廳(過廳、獻殿、拜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斗拱整潔,前檐柱安裝門,后檐柱通暢,與大殿呼應。香廳后即為會館主要建筑“關帝大殿”。關帝內塑關羽夜讀《春秋》的泥塑。關帝殿后為一幽靜小院,北側又有一兩層樓,即“三義樓”。三義樓兩側又附設兩個小院落,分別為財神殿、禪院和議事場所。
山門、鐘鼓樓、戲臺、香廳、關帝殿、三義樓沿會館中軸線依次排開,自然形成了四個相互連通又各自獨立的院落。各殿宇中皆為方磚鋪地,屋宇金碧輝煌,斗拱高翹,彩繪煥然。整個會館為清代中式風格,布局嚴整精妙,典雅有致,顯示了晉秦商人的強大經濟勢力。
在西面的財神殿前方,一口幾近干涸的古井。曾幾何時,我在井口邊盤桓良久,想象一百三十年來在它身邊發(fā)生的一切……
在煦風中,那泓泉水,在陽光下波光閃爍。此刻,我的思路才稍見頭緒。
“祖先們因預言而退入/那條信仰與欲望激辯的河流/……/體驗另一種冥想的寂靜”。山陜會館與位于文化街的文廟相鄰而居。它們相互映襯,彼此佐證,構成了一個研修中國文化與哲學的最濃縮、最天然的課堂。
在這濃縮的天然課堂上,我不僅窺見了晉秦商人之富,而且領悟了晉秦商賈及河湟谷地的兩種聲音、兩番神貌:包容與誠信,尚義與利民。它們,高高地矗立于高原群山之上,在它腳下,是為這兩大主題日夜爭辯的滔滔湟水。
靜,是多數古典藝術的靈魂,包括歷史遺跡在內。
現代人有能力瀏覽這靜的一切,卻沒有福分享受真正的靜,因此也失卻了古典靈魂。新時代的山陜會館,靜得只有殿宇廊檐、曲徑花蔭、書吧書畫。從正門輕輕步入,鐘樓、香廳、關公殿、春秋樓……一進比一進妥帖,一進比一進幽靜。
靜而又靜,加上深而又深,這就構成了如今山峽會館刻意營造的一種隱蔽,一種由層層殿宇、縷縷文化圍起來的陶淵明和林和靖。隱蔽,需要厚重的文化與書籍作襯。于是,在新時代,煥然一新的山陜會館這個歷史園林構建了新型的歷史文化模型。走進會館,游客或讀者也成了一種動態(tài)模型。
“客子天涯,表稀里散,情聯桑梓?!薄八姆骄榆庈囘^之,亦莫不羨山陜人士奉圣為格也?!痹谏疥儠^的日子里,我和許多游客一樣,來尋景、尋史,更來尋贊頌關圣的詩?!昂V鄉(xiāng)誼、祀神、聯嘉會”,更是我與友人時常尋覓山陜會館歷史與關圣帝的切入口。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晉秦商人以冒險精神進入青海,并深入藏區(qū)貿易。到清光緒后期晉秦商人達千人之多,民國時期更為興盛。于是就有了“山陜客娃半邊城”之說,甚至民間也有了“先有晉益老(商號),后有西寧城”的說法。山陜會館作為晉秦商人的驛站,團結了晉秦地域的商人和眾多的行業(yè)商。在互通商情、維護同鄉(xiāng)和同業(yè)商人利益、調解商業(yè)糾紛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在過去,文化極度缺失的年月,山陜會館承擔著群眾休閑、娛樂的功能?!澳汩e的莫(沒)事干,不會到隍廟里浪(逛)去、會館(山陜)門上轉去?!蹦悄暝拢饺绽锷疥儠^門前廣場上說書、拉洋片、賣香煙、瓜子的頗為熱鬧。如遇到唱戲時,小商小販游客云集,人氣極為旺盛……
雖說如今的山陜會館沒有了昔日的熱鬧,但它并不是隱退于歷史,而是成為古城西寧新時代轉折的大文化思維之地——
“徹膽長存義,終身思報恩。威風齊日月,名譽振乾坤。忠勇高三國,神謀陷七屯,至今千古下,軍旅拜英魂。”在華夏大地,天下最多的廟宇是關帝廟,天下最多的會館是晉商會館。據2007年1月1日出版發(fā)行的《山陜會館》一書記載,全國各地目前還“健在”的山陜會館共有13座,且都建有關帝廟,其中包括古城西寧的山陜會館。
在中國版圖上,晉秦兩地隔河相望,兩岸人民互有往來,互相貿易。由于生活習慣、思維習慣有共同之處,且皆居黃土高坡,皆唱信天游與吼秦腔,這種地域聯系成為他們攜手經商的原因之一。在經商中,晉秦商人都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崇祭關老爺,旨在時刻提醒自己要以誠信行天下,而義薄云天。光耀日月的關公,也成了晉商和秦商之精神偶像與守護神。
據史料記載,作為武財神的關羽是山西人,故晉商自然第一個推他們的老鄉(xiāng)為財神,而且以“桃園三結義”來凝聚他們內部的團結。又據民間傳說,生于山西解州的關羽,因在家鄉(xiāng)殺死為非作歹的惡霸熊虎及袒護惡霸的縣令,逃至潼關,危急之際,觀音菩薩幫其洗面而改名于陜西潼關……關羽與陜西結緣,詮釋了“秦晉之好”的內涵——走出“義”和“利”的困惑,實現“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德自律和行業(yè)自治。
在思緒間,眼前清晰地顯現一溫馨的畫面:清晨的關中,晨風舞弄著關羽的綠袍、長髯,絢麗的朝霞燒紅了天際,與關圣帝的綠袍、偃月大刀相互輝映,讓人滿眼都是光色流蕩……
“會館之設,有四善焉:以聯鄉(xiāng)誼明有親也,使以崇明有信也,天下人相信、相親、相敬,而持有禮信,天下可大治,無之何以禁耶。”山陜會館作為歷史的載體,不僅是商幫和行會在客居異地的辦事機構,也是管理流動人口的同鄉(xiāng)自治組織,更是精神認同、祭祀神靈和偶像崇拜為一體的商業(yè)文化和社會文化的集合體。
古典與現代融合的書吧,靜而又靜的靈魂,及在繁茂的紫丁香及北島的《讀史》意境中,古城西寧的山陜會館,這個文化思維轉折的空間,讓我驀然悟道,如醍醐灌頂,如荒漠遇泉,如滄海見帆,進而終于明白——山陜會館,如同西平郡的北禪寺、南禪寺依山而建一樣,“忠、義、仁、勇”,不論是歷史,還是現代、將來,都是大家必須建立的文化心理。
凝視財神大殿東西墻壁的《二十四孝》等大型人物彩繪,大殿正檐上方懸掛的“中立不倚”匾額,及綠袍金甲,左手捋長髯,右手執(zhí)《春秋》的關圣……我突然想起了莎士比亞的《麥克白》——在黑夜城堡里,響起了敲門聲。在敲門聲中,麥克白夫婦驚恐之極。不是驚恐罪行暴露,而是驚恐黎明到來……
閱讀著歷經蒼桑的山陜會館新時代的容顏,聞聽著那口把一切都看倦了的百年冷眼于前幾年突涌泉水的神奇。一時間,“文化應該重敲古城門?古城應該重敲文化之門?”的問號潛入心底。
凝望會館,整裝遠行,想輕敲天下山陜會館的欲望愈發(fā)地強烈……
觀會館而知春秋。在山陜會館,在莎士比亞的《麥克白》中,我尋覓“晉秦之好”的元素:春秋樓、關帝殿、三義樓……這些符號也讓我看到了晉秦“大商人心態(tài)”,聽到了新時代的“敲門聲”,也捕捉到了晉商的強健的人格素質——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有話兒留:
走路要走大路囗,
人馬多來解憂愁。
緊緊拉著哥哥的手,
汪汪淚水撲瀝瀝地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早回家門口。
……
正如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所寫: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還是走了。我相信,那些多情女子在大路邊滴下的眼淚,為山西終成“海內最富”的局面播下了最初的種子……坦然從商……目光遠大……講究信義……嚴于管理……何謂山西商人?我的回答是:“走西口”的哥哥回來了,回來在一個十分強健的人格水平上。
……
在紫丁香的馥郁中,在飄落于《讀史》書頁的花瓣中,我在古井旁靜靜感悟,仿佛又聽到了敲門聲。但這聲音,不再是麥克白的城堡,也不再是木板墻的縫隙,而是美得多了——紫丁香的馨香、潛心閱讀的身影、追趕明天的鏗鏘……
(作者單位:省作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