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蔡邕,書法理論著作如《篆勢》《筆論》《九勢》等,都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后漢書·蔡邕傳》載,公元175年,蔡邕和其他儒家學者正定六經文字,并“自書丹于碑,使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被后世奉為學習隸書的不二法門。
文人風骨,可昭日月。以太學首領郭泰和蔡邕為首的清流黨人,不愿與鴻都門學的仕宦同朝為官。蔡邕上書反對鴻都門學,結果以清流黨人失敗告終,史稱“鴻都門事件”。因此,蔡邕與家屬一起流放。期間,蔡邕游走各地,履痕瀟湘。
據(jù)明萬歷《永州府志》、清光緒《湖南通志》等文獻記載:蔡邕入永州后,凡名山勝跡,到處品題,彰顯出一種行旅快意。遺憾的是,蔡邕來永州的具體時間無法確定。從他光和二年返京途中得罪王智、開始逃亡算起,到中平六年靈帝去世,獻帝即位,董卓任司空,征召蔡邕入閣為止,蔡邕打卡永州也就在此期間。
蔡邕主要是沖著泠道縣(今寧遠縣)玉琯巖的舜帝陵來永州的。作為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一定讀了司馬遷的《史記》,對“舜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很感興趣,很想像司馬遷一樣,親臨九嶷山進行實地考察。
徜徉在九嶷山的群峰之間,緬懷虞舜的豐功偉績,蔡邕一定感慨萬千。從舜帝的部落治理,到漢室江山社稷的維穩(wěn),帶給蔡邕許多聯(lián)想。或許,他在九嶷山地區(qū)待過數(shù)日,因而寫下一篇《九疑山銘》。
據(jù)考證,這是最早的直接以永州風物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也是一篇迄今為止能夠看到的最早的祭舜帝文。
從銘文內容來看,蔡邕一定登上了九嶷山的某座甚至是幾座山峰,才能描寫出九嶷山的奇異風光,表現(xiàn)出九嶷山的那種王者氣象,并由此歌頌舜帝的不朽功勛。
后來,這篇銘文被收錄在唐代歐陽詢等人于武德七年編成的《藝文類聚》一書中。
也許,蔡邕當年苦于人生地不熟,條件有限,沒有及時請人摩崖刻石。但是,到了南宋淳祐六年,江華本地書法家李挺祖將它書寫并補刻到玉琯巖,而且作了題跋。
從營浦(今道縣)到馮乘(今江華瑤族自治縣),水路經過營浦城郊的含暉巖,蔡邕曾在此游覽,并在絕壁上留下“水天一色”題刻。由于絕壁下臨瀟水,只有在船上才能看到。經過近2000年的風風雨雨,這方石刻至今存在,只是有些模糊難辨。
蔡邕曾經駐足營浦縣的另一處巖洞,后人就將它稱為“中郎巖”。
在馮乘縣境內,蔡邕循跡來到一個巖洞前。聽當?shù)乩习傩战榻B,傳說是300多年前秦兵過境時,附近村民曾集中在此避難。蔡邕聽了,想起戰(zhàn)亂對百姓帶來的苦難,特別是眼前漢室的形勢,于是揮筆寫下“秦巖”二字,委托百姓找人刻在巖壁上。
如果大家細心觀摩,可以發(fā)現(xiàn)“水天一色”與“秦巖”筆法十分接近,似出自同一人之手,它們是永州保留至今的最早漢代石刻。(摘自《永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