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楓
(廣西百色市凌云縣林業(yè)局,廣西 百色 533199)
油茶在我國的發(fā)展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在南方地區(qū)活躍生長,主要野生的地形為低山丘陵,適宜油茶生長的地區(qū)是中低海拔地區(qū),油茶屬于山茶科植物,更是我國較為主要的產油樹種之一。油茶的用途極廣,且油茶產量高、質量好,因此一直受到我國人民的喜愛。我國油茶的種植可以追溯到2300余年前,油茶種植最初的用途就是滿足人們對油茶的食用性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們對于油茶的需求與喜愛只增不減,尤其是產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凌云縣的高營養(yǎng)價值油茶得到了人們的大力追捧。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廣西凌云縣開始大量種植油茶,但是因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茶油的產量降低,難以實現預期的種植目標。因此,積極探討凌云縣油茶低產的原因,找到合適的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尋求對油茶種植經濟效益的提高途徑,才能加快廣西凌云縣的油茶種植產業(yè)發(fā)展速度,增加油茶產量。
1.1.1 凌云縣油茶產業(yè)發(fā)展概況
凌云縣是廣西極具代表性的重要油茶產業(yè)發(fā)展地。全縣面積有205萬平方千米,林地面積17.21萬公頃,其中油茶林地種植面積有1.94萬公頃。其中80%以上的油茶林地均為老油茶林地,油茶林地面積占整個林業(yè)用地的10%左右,凌云縣的油茶林地種植總面積位居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8名。廣西凌云縣的油茶種植范圍較廣,分布在凌云縣中的8個鄉(xiāng)鎮(zhèn)和91個村莊。凌云縣主要采用的油茶產業(yè)管理模式就是粗放型的經營管理模式,大多數農戶選擇任由油茶自然生長,也很少有農戶會針對油茶的實際生長情況進行人為地干預管理及改造。正是因為缺乏油茶的種植管理技術,從根本上導致凌云縣的油茶產量較低,這不僅會影響油茶種植者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制約著該縣油茶產業(yè)的長遠發(fā)展。近些年,油茶種植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油茶產業(yè)得到了飛速發(fā)展,也引起了中央與政府的重視,開始從各個層面出臺多項與油茶種植相關的優(yōu)惠政策與扶持政策。同時,我國的食用油市場存在著更加嚴重的供需矛盾,所以凌云縣的農戶也提升了對油茶產業(yè)的認識。在我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凌云縣抓住了國家給予的發(fā)展機遇,響應國家號召,大力發(fā)展油茶種植產業(yè)。將國家啟動的油茶產業(yè)發(fā)展項目作為契機,盡可能地爭取具有特色的油茶建設發(fā)展項目,充分落實國家出臺的各種扶持政策,快速改造凌云縣油茶低產林的現狀,增加油茶產量,提升油茶種植戶的經濟效益,推動凌云縣的油茶產業(yè)進步。由此可見,凌云縣油茶產業(yè)的發(fā)展狀況比較客觀,進行油茶低產林的改造有著積極的意義。
1.1.2 凌云縣油茶低產林改造概況
對凌云縣油茶低產林改造概況進行分析發(fā)現,絕大多數的油茶低產林改造效果極為明顯。例如,凌云縣尤鎮(zhèn)磨賢村近幾年在政府的引導下,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并在地理環(huán)境的基礎上轉變了油茶林產業(yè)經營管理模式,開始大力發(fā)展在石山區(qū)域的油茶種植產業(yè),群眾對油茶低產林的改造積極性很高。目前,磨賢村新增油茶林面積高達1200畝,總產值能夠達到120萬。全村有565戶村民開始發(fā)展油茶產業(yè),其中有226戶是貧困戶,依靠油茶產業(yè)每年能夠得到2萬元至5萬元左右的收入,已經幫助217戶貧困戶成功致富,特別是,有一部分貧困戶在成功脫貧的基礎上蓋了新房,買了小車。又例如,泗城鎮(zhèn)的上蒙村,也是凌云縣油茶低產林改造的試點地區(qū),走進這片油茶林,能夠看到大量的油茶果將油茶樹壓彎了腰。經過低產林改造后,油茶樹結果更多,且油茶果的油質極為飽滿。上蒙村在很多年以前就開始種植油茶樹了,在沒有進行低產改造之前,每畝油茶林僅僅能給農戶帶來不到400元的收入。即便如此,老一輩的思想陳舊,當政府部門首次提出改造政策之前,只有一小部分的種植戶愿意配合油茶樹的品種更新,低產改造后,每畝油茶林能給農戶帶來900多元的收入,100多畝的油茶林年收入達到了10萬元,真正使油茶林種植戶邁向了小康生活。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接受了油茶林低產改造工程,并且因為國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農民不再擔憂資金問題及技術問題。雙達村也是較具有代表性的油茶低產林改造試點。經過油茶產業(yè)合作社對油茶低產林改造的牽頭,雙達村早在2013年就完成了超過4000畝油茶低產林的改造工作,群眾增收高達350元。主要采取的油茶發(fā)展模式為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四方協作,引導農戶入股合作社,并按照入股的比例進行分紅,成功幫助260戶貧困戶脫貧。由此可見,凌云縣已經將油茶產業(yè)的發(fā)展與扶貧工作結合起來,通過在縣內建設油茶低產林改造示范點,充分發(fā)揮財政資金作用,鼓勵農民參與進油茶發(fā)展建設過程中,截至目前,凌云縣全縣的油茶總種植面積高達29.1萬畝,油茶產值4.2億元,成功幫助2800戶、10000人實現脫貧。
1.1.3 凌云縣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
1.1.3.1 墾復
據研究發(fā)現,凌云縣主要采用的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之一就是墾復,具體如下:在冬季時,對種植油茶林的區(qū)域土壤進行深墾操作,使土壤得到更強地熟化,并對土壤養(yǎng)分含量進行改良,保證土壤的營養(yǎng)及肥力符合油茶林生長需求。同時也有利于清除林地上的雜草,消除越冬生存的病蟲害。在夏季時,必須盡可能的對土壤所具備的抗旱性進行增強,起到促進油茶林植株健康生長的作用,同時也能產生?;ā⒈9男Ч?。一般情況下,夏季的墾復工作需要淺挖,而冬季的墾復工作需要深挖。也就是說深挖操作集中在12月份至第二年的3月份之間,通常采用三年一深挖、一年一淺挖的墾復方式。
1.1.3.2 優(yōu)化林分結構
優(yōu)化林分結構可以通過三個方面的工作開展,分別是修剪油茶林枝葉、控制油茶種植密度以及疏林補植。首先,修枝剪形是優(yōu)化林分結構的基礎操作,油茶樹結果以后,會有短暫的休眠期,直到來年春季時才會萌發(fā)春梢,此時進行油茶植株修枝剪形工作最為適宜。具體的修枝剪形操作步驟如下:第一步先完成油茶植株下半部分枝葉的修剪工作,第二步開始修剪油茶植株的中上部位置,在修剪時,需要先修剪油茶植株樹冠內部位置,隨后再修剪樹冠外部位置。在修剪枝葉時,必須保證修剪掉全部不利于植株生長的枝條,包括已經枯死的枝條、已經衰老的枝條、受到病蟲害問題侵擾的枝條、下垂的枝條以及寄生的枝條等等,進而實現對油茶植株結構的優(yōu)化培育。其次要在符合油茶植株實際生長情況的前提下開展油茶植株交叉枝的修剪工作。經過修枝剪形后的油茶林將會獲得更高質量的通風條件,透光性能也得到了提升。在完成油茶植株的修枝剪形操作后,還需要對油茶林的管理工作進行強化。不僅如此,油茶林的種植密度控制也很重要。如果油茶林的植株種植過為密集,則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疏伐,例如伐除一些病死、壞死、老死、不結果、感染病蟲害的植株,保證油茶林能夠呈現出均勻的林分結構。在選擇保留的油茶樹植株時,要在掌握當地油茶種植的具體品種前提下保留適合林地條件生長的植株,通常植株種植密度控制在每公頃1100株左右。最后就是進行疏林補植操作,具體補植的范圍是所有面積大于9平方米的油茶林空地。選擇良種油茶苗木,苗木應在兩年生以上,進而保證油茶樹苗木的高度達到40厘米。在對油茶林進行整地時,可以采用挖大穴的整地方式,在每個大穴中都施加一定肥料,例如施加0.5千克的復合肥與0.5千克的有機肥,并將其作為油茶苗基肥。在雨季來臨時,對油茶苗木進行移栽,在移栽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苗木的完整性,同時確保苗木根舒苗正,在移栽完成后,填土壓實基坑,使苗木能夠按照正常的方向生長。除此之外,還要在每年進行墾復操作時格外注意補植油茶苗木的哺育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保證補植苗木的生長速度,達到優(yōu)化林分結構的目的。
1.1.3.3 油茶樹品種改造
油茶樹品種改造工作主要分為兩個步驟,首先是選育優(yōu)良的苗木品種,在凌云縣現有的油茶種植品種基礎上,大面積地引進更多優(yōu)良品種的油茶樹,并在諸多油茶樹品種中篩選培育具有較高結果量與出油率的品種。調查研究發(fā)現,凌云縣引進了經過林科院專業(yè)認證的優(yōu)良品種岑軟2、3號,在凌云縣油茶種植區(qū)域內推廣應用,同時全面地觀察了新引進油茶品種的種植狀況、生長速度、開花時間以及結果數量。在多個試點林地進行種植后發(fā)現,所有新引進的油茶品種都展現出了遠超于現有油茶品種的生長形式,同時油茶樹的掛果率大幅度提升,使凌云縣的油茶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提升,激發(fā)了農戶改造油茶低產林的積極性。第二個步驟是進行預植更新,預植更新操作的基礎條件是油茶種植的良好立地條件,并在此基礎上,改造并不具備整齊林相的油茶植株,主要的改造對象有郁閉度小于0.5的油茶植株、樹齡較老的油茶林植株。對油茶林整地改造的比例最好控制在每公頃1100株左右,在全部完成油茶林的整地改造處理一年后,逐漸伐除原有的植株,進而保證新品種的植株得到更加茁壯地生長。
油茶是我國獨有的木本油料資源之一,又可稱為茶油樹,主要用于茶油生產,茶油中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到了90%,有利于調節(jié)人體的血脂,并增強人體免疫力。茶油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遠多于其他植物油,同時維生素E的含量也更高。正因如此,茶油一直被稱為是東方橄欖油,但是實際上,茶油的營養(yǎng)價值已經超過了橄欖油。除此之外,油茶樹具有極強的抗污染能力,不僅能夠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甚至還有著調節(jié)氣候的效果。茶油一直以來是我國大力推廣提倡食用的植物油品種之一。油茶的種子具有較高的油脂量,因此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通過種植油茶,能夠有效地幫助貧困戶成功脫貧。對油茶在我國的栽培歷史進行研究發(fā)現,油茶種植技術的發(fā)展已經長達2000余年,油茶種植在具有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具有生態(tài)價值,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優(yōu)良樹種。油茶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凌云縣有著廣泛的栽培記錄,但是因為農民的油茶管理能力較差,管理方式粗放,導致出現了林相衰敗的情況,同時油茶的結果數量低。所以,對油茶低產林進行改造成為了必然的發(fā)展趨勢,有利于提升油茶產量,幫助農戶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大力發(fā)展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有利于推進農村農業(yè)綜合開發(fā),實現更高質量的糧油安全,幫助農民增收。凌云縣油茶產業(yè)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εc無限的發(fā)展空間,目前該縣仍有50%以上的油茶低產林,的油茶低產林數量甚至占到了70%左右,油茶低產林的產量低、經營管理水平差,難以達到預期的效益目標。油茶產業(yè)發(fā)展壯大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之一就是提升油茶林帶來的經濟效益。
林分指的是林區(qū)的內部結構特征,通過對凌云縣油茶林林分概況進行調查,掌握凌云縣的油茶樹種構成情況、林型、林齡等基礎信息。凌云縣油茶林主要采用的是人工林的種植結構,這個結構從根本上決定了油茶人工林面積指數,同時也影響著油茶林對自然資源的競爭與格局。人工林的結構不同將會導致組成群落的物種不同,同時,通過人工林內植物本身的呼吸作用,土壤里微生物活動情況,最終實現人工林的改變。凌云縣油茶林調查樣地的油茶林建造歷史較為久遠,為了更好地研究油茶低產林的改造效果,特選擇25年生的油茶林進行低產改造研究。低產改造前的凌云縣油茶林品相不齊,品種不同,管理低效,產量低且效益差。樹體的情況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整個林區(qū)的林分結構、油茶林木生長狀況進行反應,按計算油茶樣地的植株密度大概為每百平方米18株,這對于樹齡較大的油茶林來說,密度過大且林分結構較差。同時,樣地內的茶油缺株情況較為嚴重,油茶植株分布不合理,土地利用情況也不理想,從而造成了油茶林結實層面積小的結果,不利于增加油茶結果量。
根據凌云縣油茶林的實際情況,分別在凌云縣加尤鎮(zhèn)磨賢村場壩屯和泗城鎮(zhèn)上蒙村的中蒙、尾龍等屯選擇25年生的低產油茶林設置3個樣地,樣地面積400平方米。2020年5月調查樣地油茶林各品種春梢生長情況,2020年10月調查樣地油茶結實量,經過樣地對比調查,可以發(fā)現油茶林因林分立地條件不同,其春梢生長及秋季結實量有很大區(qū)別,調查情況詳見下表:
樣地調查對比分析表 單位:m、株、枝、cm、kg
樣地調查后,將凌云縣油茶林低產的原因總結,以下三點:第一點是油茶林種植的油茶品種混雜,且樹齡過高。油茶主要采用的是長期的天然雜交、異花授粉型植物,因此油茶林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油茶林品種類型多樣性較強,結果的質量差距大,整個油茶林中的林木花期不一致,成熟期也不一致。導致凌云縣油茶林地管理難度成比例上升。不僅如此,在油茶林木上采摘的油茶果實不具備均勻的成熟度,直接影響著油茶籽的實際出油率。第二點是油茶林地的經營管理過于粗糙。由于凌云縣油茶低產林長期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還有一部分油茶林處于長期無人管理經營的狀態(tài),油茶林木生長情況不理想,油茶結果量低,林木品相與品種混亂,林區(qū)內雜草叢生,甚至油茶林處于荒蕪狀態(tài),無人管理。即便油茶林有人專門進行管理,采用的管理經營方式也較為落后,不再適用于目前對凌云縣油茶林的管理需求。絕大多數的油茶林管理技術只采用一年一除草的技術,并未進行墾復、施肥、除草、修剪、整形等操作,使油茶樹的產量降低,最終會有大量的油茶林成為野生油茶林的狀態(tài)。第三點是油茶產品的加工技術水平差,對油茶樹及果實的實際利用水平較差。目前,凌云縣種植的油茶樹主要用于加工生產油茶,通過走訪調查發(fā)現,凌云縣內絕大多數的油茶生產采用的都是作坊式生產模式,不僅不利于對油茶資源的充分利用,同時還會導致油茶加工技術水平低下,質量不高。油茶產品加工技術的落后,油茶樹的出油率下降,同時生產出來的茶油質量并不理想。除此之外,油茶生產僅僅對茶油進行了利用,而油茶樹結果產生的茶殼及茶油生產后留下的茶粕并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大量的寶貴油茶副產品資源浪費,難以發(fā)揮油茶的整體優(yōu)勢,綜合效益大打折扣,使廣西凌云縣油茶產業(yè)的長遠發(fā)展受到限制。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數據分析方法是多點區(qū)域試驗統(tǒng)計分析法。有兩個類別,分別是經過低產改造的油茶林及未經低產改造的油茶林,選擇多個樣地進行比較試驗,每個樣地都設為兩個區(qū)域,進行隨機試驗??梢詫⒃囼灥木€性模型概括如下:每個類別的觀測值=群體平均值+該類別的效應值+試驗地點的效應值+類別品種*地點的效應值+該地點內的區(qū)組效應值+隨機誤差值。由此進行試驗的方差分析。如果在方差分析中,各個效應值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就可以對各個效應值進行多重二次比較,進而對各個品種之間或各個地區(qū)間存在的差異進行檢驗,前提是需要計算出各個效應值的標準誤差。方差分析能夠準確地反映出不同試驗類別對地點的適應性,但是卻不能對穩(wěn)定性進行直觀地反映,此時可以定義一個相對變異系數,計算出對應的離差平方和,進而評價其穩(wěn)定性。各個試驗品種與試驗地區(qū)的互作方差直接反映出該試驗品種在這個特定地區(qū)的穩(wěn)定性,如果互作方差值小,證明該品種方法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與穩(wěn)定性。但是對不同品種的互作方差進行比較并不能對其穩(wěn)定性的好壞進行評價,因此還需要引入相對變異系數來加強對穩(wěn)定性評價的科學性。
油茶樹是一種喜光、向陽生長的耐旱植物,通過一系列油茶低產林改造后,油茶林的種植密度、林分結構都得到了適當的調整,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油茶低產林的光照難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油茶林木的葉面積指數,進而促進了油茶林春稍生長的質量。首先油茶低產林改造有效地推動了枝條的生長發(fā)育,在進行油茶低產林的改造過程中,分別實施墾復、優(yōu)化林分結構、油茶樹品種改造等操作,實踐研究表明,應用不同的低產林改造技術能夠對油茶樹春稍生長起到積極的效果,包括春梢數量、春稍的平均長度、平均基徑以及花芽數量。從表1可知,未改造的油茶林與已改造的油茶林之間對比,未改造過的油茶林,平均每株油茶樹上的春梢數量為18枝,春稍平均長度為69厘米,平均基徑為0.33厘米;改造過的油茶林,平均每株油茶樹上的春梢數量為26枝,春稍平均長度為82厘米,平均基徑為0.5厘米。這組數據也證實了我們的推論:油茶低產林改造有利于油茶林春稍生長。油茶林春梢數量、長度與基徑都是影響油茶林結實量的重要因素,春梢數量越多,油茶林的結實量越大,由此可見,油茶低產林的改造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表1 25年生油茶林春稍生長比較表
3.2.1 墾復改造技術對油茶林結實量的影響
不同的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將會對油茶的結果量產生不同的影響,相同的油茶低產林改造措施,不同的改造方式也會影響油茶的實際產量。相比較而言,采用綜合的油茶低產林改造措施對產量帶來的影響要顯著地高于采用單一的改造措施。例如最為常見的墾復改造技術,單純的采取冬挖的方式或單獨采取夏耕的方式在油茶產量的影響上都不及采用冬挖+夏耕的方式,這種綜合性的墾復方式會比未進行墾復的油茶林增加69.95%的結實量。夏耕的方式雖然也對提升油茶林結實量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對產量的提高幅度并不理想,僅能達到增產23.38%左右的效果。不同的墾復方式類型之間一定或多或少地存在諸多不同之處,經過相關試驗研究證明,最為有效的油茶低產林改造墾復方式是夏季淺墾結合冬季深墾的方式,使油茶林結實量得到最大幅度的提升。
3.2.2 施肥改造技術對油茶林結實量的影響
對于采取的施肥措施進行研究,試驗發(fā)現,在春季對茶油林進行施肥操作能夠更加明顯的提高油茶林結實量,與不施肥的油茶林相比較,結實量上升了60.23%左右,與其他兩種施肥方式相比較具有明地優(yōu)勢。相比較而言,在夏季進行施肥處理時對油茶林結實量的影響幅度較小,僅比未施肥的油茶林增長36.53%。對于油茶低產林的綜合改造措施進行研究發(fā)現,同時采用撫育除草、密林疏伐、修剪整枝、墾復深挖、施肥等多種改造措施的處理方式更有利于實現油茶林結果量的提升,增長率達到了單一改造措施的343.10%。由此可見,不同類型的油茶林施肥方式都是有利于增加油茶林結果量的,但是不同的施肥方式提升量并不同。對試驗選取的三塊油茶林樣地的結實量進行調查,得到表2數據:未改造的油茶林,三塊樣地的油茶林結實量分別為26.6千克、50.7千克、254.2千克;改造過的油茶林,三塊樣地的油茶林結實量分別為682.5千克、524.7千克、627.5千克。低產改造后的油茶林結實量是未進行低產改造油茶林結實量的600%左右,具有顯著的改造價值。
表2 25年生油茶林結實量比較表
對試驗樣地進行分析發(fā)現,凌云縣油茶林地內所種植的油茶品種較為優(yōu)良,因此并不需要對凌云縣油茶林的品種進行改良。主要造成凌云縣油茶低產的原因來自于對林區(qū)過于粗放的管理,而在國家政府的指導與幫助下,凌云縣開始正式實施油茶低產改造工作,具體的措施包括改良油茶林地土壤條件、對林地雜草進行清理、整形修枝以及病蟲害防治等等。經過走訪調查,凌云縣的油茶林在低產改造之前,全縣內的平均鮮果產量每公頃僅有750kg左右。經過綜合低產改造措施之后,第一年全縣內的平均鮮果產量就達到了每公頃2900kg,第二年達到了每公頃5000kg,第三年平均鮮果產量達到了每公頃8782kg,僅前三年的平均鮮果產量增幅達到了649.52%,這些數據表明,通過低產改造措施,能夠從根本上改善凌云縣現有的油茶林低產問題,具有極為明顯的增產效果。通過計算可知,凌云縣經過油茶林低產改造后,前三年油茶林的總鮮果產量達到了每公頃16682kg,目前油茶鮮果的價格在每千克兩元左右,每公頃油茶鮮果能給種植戶帶來的收益為33364元。一般情況下,凌云縣油茶林的墾復成本+施肥成本+修剪成本+綜合管理成本約為每公頃21000元,因此,每公頃凈收入為12364元。不僅如此,油茶林種植的經濟效益會隨著改造進程的深入而逐年增加,在經過前三年的油茶林精心管理與改造后,油茶林在第四年開始就正式進入了油茶的盛產階段,其給種植戶帶來的經濟效益將會更加明顯。對凌云縣油茶低產林的改造成本與獲得收益進行分析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油茶低產林的前三年每公頃改造成本在63000元左右,而帶來的平均收益大約為每公頃100092元,扣除成本后,三年每公頃的凈收益約為37092元左右。除此之外,凌云縣還可以將茶渣等油茶副產品資源進行二次利用,幫助農戶獲得更高經濟效益,使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成功脫貧,邁向小康,同時為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做出貢獻。
低產林改造技術對油茶林春梢生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未改造過的油茶林每株油茶樹上的春梢數量為18枝、平均長度為69厘米、平均基徑為0.33厘米,改造過的油茶林,每株油茶樹上的春梢數量為26枝、春稍平均長度為82厘米、平均基徑為0.5厘米。春梢數量增加44.4%、長度增長18.8%、基徑增大51.5%,為開花掛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墾復改造技術對油茶低產林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夏耕的方式增產23.38%,冬挖+夏耕的綜合性的墾復方式增產69.95%,綜合性的墾復技術效果最好。
施肥改造技術對油茶低產林有非常顯著的增產效果,春季施肥的油茶林結實量增加60.23%,夏季施肥的油茶林結實量增加36.53%,春夏秋復合式施肥的油茶林結實量增加600%,復合式施肥增產效果最好。
凌云縣的油茶林在低產改造之前,全縣內的平均鮮果產量每公頃僅有750kg。綜合低產改造后,第一年全縣內的平均鮮果產量就達到了每公頃2900kg,第二年達到了每公頃5000kg,第三年平均鮮果產量達到了每公頃8782kg,前三年鮮果產量達到了每公頃16682kg。以油茶鮮果的價格在每千克兩元計,年平均每公頃油茶鮮果能給種植戶帶來的收益為33364元,去掉成本(墾復+施肥+修剪+綜合管理)21000元,每公頃每年凈收入為12364元,經濟效果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