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英雷 (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96)
江北新區(qū)婦女兒童健康中心擬建于六合區(qū)大廠街道,與現有江北中大醫(yī)院同屬一個院區(qū)。全院區(qū)總用地面積38200m,容積率小于等于3.0,建筑限高80m。其中現有建筑面積51500m,新建面積75600m。
院區(qū)南臨景觀山體,東側遠觀太子山公園。其余三面臨路,目前醫(yī)院在健民路、旭東路已有機動車出入口,新建婦女兒童健康中心西臨新華路。場地北部為商業(yè)、住宅用房。
規(guī)劃拆除西側廠房,新建婦女兒童中心,地上總面積約5.8萬m,地下約1.8萬m。利用現有市民公共操場下部建設停車空間。
作為已有院區(qū)的擴建項目,首先應當理順新老院區(qū)內部車流關系與停車空間,做到院區(qū)內部功能互補共享,創(chuàng)造舒適的外部空間與景觀關系。
組織全院區(qū)車行交通流線。由于現有場地地下大范圍存在地源熱泵地埋管,新老四處地下停車空間均無法聯通。設計建議原地下停車位供工作人員停放。運動場下方新建停車空間為患者使用,綜合門診患者車輛從健民路進入,旭東路出,在出入口處直接進出地下。患者出地面后從雨棚下方進入建筑內。急診急救、場地內落客、接客的特殊車輛進入院區(qū)后通過環(huán)線落客后由專用坡道進入停車場。
新建婦幼中心在新華路分別設置右進右出車輛通道,出口與現有超市出入口合并設置。車行與人行入口相分離,人行出入口前設置出租車停靠港灣。新老院區(qū)之間道路銜接形成交通環(huán)線。
綜合評價新老院區(qū)之間擁擠與聯系不便的現狀,設計近期保留后勤樓,遠期拆除,僅保留一層高壓氧艙,結合山體設計氧艙屋面景觀與連廊,中部場地形成與山體融為一體的景觀花園。(圖1)
圖1 院區(qū)總體鳥瞰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擴建完成后,全院區(qū)共配置1650個停車位,其中婦幼中心420個,運動場下部約1150個,原有地下停車位144個。新建地下車庫出入口五個,原有坡道兩個。
項目設計以多彩寶盒、療愈魔方為概念,充分考慮婦女兒童中心高效實用,兼顧趣味的特點。建筑外觀體量方正,沿南側植被茂盛的景觀面設置共享休閑空間。立面飾以豐富的色彩,形成精致的七彩容器。建筑內部包含一座六層通高中庭,室內空間豐富有趣。整座建筑形成一座療愈的魔方,主要公共交通空間圍繞中心軸展開,建筑功能高度復合,各個對外面均有休憩空間向景觀與自然開敞。婦女與兒童在內獲得愉悅而有趣的空間體驗,改變傳統(tǒng)醫(yī)院白色冰冷的建筑內外形象。全院區(qū)形成一座醫(yī)療、景觀復合的健康綜合體。
建筑造型以規(guī)整、實用、多彩、綠色為設計目標,建筑形體方正,下部與老院區(qū)相協調,上部展現區(qū)域標志性特點。
住院部立面單元設計折面處理,避免東西曬陽光低角直射。架空層組織空中花園,將綠化引入建筑內部。
門急診部開設條窗與老院區(qū)相呼應,診室獲得良好采光,裝飾彩色遮陽。南北主入口設計通高空間,垂直面采用全通透玻璃幕墻,向廣場、景觀敞開,溫暖自然。醫(yī)療中庭空間圓潤變化,趣味豐富,既能有效組織人流,又形成建筑內部的特色焦點中間。
在流線設計上遵循以婦女兒童為主的使用人群的特點,婦幼分開、健康與病患人群分開、人車分流、醫(yī)患分流。
在功能組織上以患者為中心。門診與醫(yī)技檢查同層,設置分層掛號、采血窗口,設置婦女休息與兒童活動空間,為婦女兒童提供細致關懷與服務,盡量減少患者不必要的移動。
全院區(qū)景觀設計以借山為景、患者為本的設計原則。通過場地高差、平臺、空中花園、下沉庭院將外部優(yōu)良的山體景觀引入建筑內部。
新建筑建成后拆除場地中心后勤樓與高壓氧艙,設計中心花園位于新老建筑之間,引自然山體入院,并起到二者間紐帶的作用。
改造原有停車場為山麓康復區(qū),形成康復與活動的自然游園。
新建婦幼中心各層的空中花園、公共活動區(qū)與山體遙相呼應,花園中的患者能夠便捷地享受到山野自然的風景與環(huán)境。
其中,將病房區(qū)下部的七層設備轉換層設計為室外架空層,種植喜陰的植物,形成空中康復花園,同時也作為住院部內院的氣流進入通道,改善緊湊型建筑布局的內部通風環(huán)境。
一至六層的門診醫(yī)技區(qū)域設計為風車狀平面,建筑各個面均有對外的公共空間通風廊道,在面向景觀區(qū)域設計候診、休憩、服務的公共空間。
八至十二層各標準病區(qū)四角設置開放活動空間,使建筑各處均能享受綠化與自然氣息。
在婦幼中心建筑形體生成過程中應當綜合考慮復雜的醫(yī)療功能、交通、使用人群體驗。由于可建設用地范圍狹小,將醫(yī)院內眾多功能高度集中,交通空間水平垂直相連,形成高效的空間交通網絡。
功能設計上按照婦幼中心不同功能切分體量,垂直交通相連。建筑功能分布按照住院在上,門診醫(yī)技在下,后勤輔助在地下的原則。上下體量脫開,形成空中花園。同時在建筑內部開挖庭院,獲得良好采光與通風。
由于場地西側高、東側低,結合地形高差,在不同標高設置入口。門診就診人群在西側一層進出,東側在負一層開設出入口,聯系院區(qū)內原有各建筑。在下部門診醫(yī)技區(qū)內部設置中庭,組織各類人群(圖2)。
圖2 建筑形體生成過程(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地下二層設置車庫、垃圾收集點。由于新老建筑標高相差近一層,遠期擴展地下范圍并與老院區(qū)地下一層相聯通。
地下一層設置落客區(qū)、廚房、餐廳、藥庫、服務、設備用房。負一層東側與室外地面齊平,組織公共門廳。其余面與道路脫開,獲得采光與景觀。
一層公共大廳面向西北側新華路,為建筑主要門診出入口。圍繞公共空間組織掛號收費、藥房、影像科、保健出入口。
二層為兒童中心、檢查中心,包含兒科門診與檢查、輸液霧化、日間病房。
三層為圍產中心、婦女中心、計生中心、婦女檢查中心。二三層門診與檢查同層,檢查區(qū)域垂直相連。
四層為婦女保健、兒童保健、生殖中心、科研實驗。其中兒童與婦女保健、圍產、生殖等健康人群就診空間可通過獨立的門廳與垂直交通進出。各類診室外圍布置,獲得均好采光。
五層為檢驗、病理、輸血等實驗室用房和產房。
六層為手術、各類ICU用房,與產房垂直布置,方便聯系。
七層位于住院區(qū)與就診區(qū)之間,朝山體景觀方向設計開敞室內外花園,有效組織通風氣流。其他部分為后勤物資中心、靜脈配置、教學活動空間、凈化機房。主要物流水平管道、病房水管轉換均在此層組織。
八至十二層為十個標準病區(qū)。每層兩個護理單元,共46間病房,醫(yī)輔空間集中成區(qū)共享。四個角部設計活動空間。在電梯的設計上采取兩種方案,其一為兩個病區(qū)共享患者電梯,病房全外側布置,獲得良好景觀與采光。其二為患者電梯就近護士站分設,病房相對集中,獲得較好的醫(yī)護服務與管理。兩個方案醫(yī)患、潔污均能有效分開。優(yōu)化傳統(tǒng)病房設計,確保護理人員在走廊觀察患者。
建筑內部組織獨立的住院部、醫(yī)護檢查、門診患者、科研教學、健康人群、污物貨物等多個垂直交通聯系相關部門。
南京市江北新區(qū)婦女兒童健康中心項目反映出了當前國內醫(yī)院擴建所遇到的典型問題。項目設計與研究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利用現有的用地與后勤保障設備,理順和院內原有建筑之間的功能、交通聯系。同時作為院內一個相對獨立的醫(yī)療中心,又應當體現出自身的空間布局與造型特點,滿足特定使用人群的生理、心理需求,營造人性化的就醫(yī)診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