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取象思維是指“在思維過程中離不開物象,以想象為媒介,直接比附推論出一個抽象事理的思維方式”,“其本質(zhì)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一種直接推論的邏輯方法”。同時,以具體物象為載體作為取象思維的核心,把比附推論作為本質(zhì)特征,把想象作為傳達情感和領(lǐng)悟道理的媒介。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發(fā)展于《易經(jīng)》,在《易經(jīng)》的“掛爻辭”中得到了充分的解釋和說明。例如,《小畜(九)風(fēng)天小畜》: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運用取象思維的方式,用西邊飄來的烏云不會下雨,云氣來自西郊,比附推論出成大事要從小的蓄積做起,如果力量積蓄不足,就會像天上布滿了從西面飄來的云彩一樣,不會成功。后來,《易經(jīng)》中的取象思維在中國古代的文學(xué)作品中不斷得到發(fā)展,隨著《詩經(jīng)》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離騷》中“眾女嫉余之峨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等詩歌的出現(xiàn),取象思維方式越來越多地表現(xiàn)為借助物象通過想象的方式表達情感,成為分析文學(xué)作品的一個邏輯支點。
一
鮑照,字明遠,祖籍東海,生年無可考,約卒于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前后。中國南朝時期杰出文學(xué)家、詩人。家室貧賤,少有文思。元嘉時期,臨川王劉義慶“招聚文學(xué)之士,遠近必至”,鮑照因他的文學(xué)才華得到了重用,被稱為“佐史國臣”。元嘉十六年因詩文被宋文帝用為中書令。大明五年出任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泰始二年,劉子頊起兵反明失敗,鮑照死于亂軍之中。
鮑照與顏延之、謝靈運同為元嘉時期著名詩人,合稱“元嘉三大家”,他的詩不僅注意描寫山水,還注重從各個方面多角度展現(xiàn)社會問題。其七言詩歌對唐代詩歌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世稱“元嘉體”,現(xiàn)有《鮑參軍集》傳世。鮑照和庾信合稱“南照北信”。
近些年來,人們對南北朝的文學(xué)和鮑照的關(guān)注度持續(xù)上升,但大多研究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從中所體現(xiàn)的深層次內(nèi)涵和對唐代詩歌的影響,從取象思維角度探索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尚屬空白,本文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取象思維來對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進行探討。
二
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從各個方面表現(xiàn)出社會問題,有戰(zhàn)士征伐、游子思鄉(xiāng)、宮女哀傷、嬪妾希望、個人抑郁和慷慨激昂。他的抒懷之作,感染力強烈,同時取象也很有特點。可以將其所取之象分成三類加以研究和探討。
首先是自然之象。《擬行路難》(其四):“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痹娙巳∷谄降厣舷蚋鱾€方向肆意流淌之象,比附詩人身處黑暗社會無處寄托理想的茫然境地?!稊M行路難》(其四):“心非木石豈無感。” 詩人取自然界木石之象,與自己內(nèi)心的憤慨形成對比,比附推論出自己對社會現(xiàn)實的憂慮和對人生意義的探索?!稊M行路難》(其五):“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復(fù)更出?!痹娙巳√柍β渲?,比附推論出人生失意只是一時之間,終究還會像太陽一樣煥發(fā)光彩?!稊M行路難》(其六):“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痹娙艘怎搋蟠褂鹨頌橄?,比附推論出自己仕途不暢、才華無處施展的情況。《擬行路難》(其八):“陽春妖冶二三月,從風(fēng)簸蕩落西家?!痹娙巳√一S風(fēng)飄落之象,比附推論出棄婦被拋棄的悲慘遭遇。《擬行路難》(其十):“但聞風(fēng)聲野鳥吟,豈憶平生盛年時?!痹娙巳★L(fēng)聲凄厲、野鳥悲鳴之象,比附推論出自己身處人生低谷,心境凄涼。《擬行路難》(其十一):“君不見枯籜走階庭,何時復(fù)青著故莖?!痹娙巳⊥ピ褐锌莼X之象,比附推論出時間已逝,年華不再,表達了詩人惆悵的心情?!稊M行路難》(其十二):“今年陽初花滿林,明年冬末雪盈岑。”詩人取同一地點春、冬兩季的不同景象,比附推論出光陰變幻,時間飛逝,表達了思婦在孤獨中守望的悲傷?!稊M行路難》(其十四):“朔風(fēng)蕭條白云飛,胡笳哀急邊氣寒。”作者取塞北寒風(fēng)、胡笳哀戚之象,比附推論出征人在戍邊時的悲戚心情?!稊M行路難》(其十六):“君不見冰上霜,表里陰且寒。雖蒙朝日照,信得幾時安?!痹娙巳 氨纤钡年?、寒,就算得到了太陽的照耀也不會得到改變之象,比附推論出人生境遇坎坷、處世艱難。《擬行路難》(其十七):“君不見春鳥初至?xí)r,百草含青俱作花。寒風(fēng)蕭索一旦至,竟得幾時保光華?!痹娙巳〈杭景倩ㄊ⒎?、冬季凄涼蕭索之象,比附推論出人在時光變幻的不同境遇下所展現(xiàn)出的愁思和怨念?!稊M行路難》(其十八):“莫言草木委冬雪,會應(yīng)蘇息遇陽春?!痹娙巳〔菽驹诙┖完柎褐械膬煞N狀態(tài),比附推論出人生境遇的變化。
其次是典故之象?!稊M行路難》(其一)中“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典故出自《漢書》,詩人取柏梁臺和銅雀臺笙歌之象,比附推論出時間飛逝、物是人非之感?!稊M行路難》(其二)中“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斫復(fù)萬鏤。上刻秦女?dāng)y手仙,承君清夜之歡娛”典故出自葛洪《西京雜記》中的《列仙傳》:“長安巧工丁緩作傅山香爐,縷以奇禽怪獸,皆自然能動?!痹娙巳∏啬鹿藿o蕭史的故事之象,與下文“君心異”形成對比,比附推論出紅顏難駐、歲月遲暮的悲哀?!稊M行路難》(其三):“中有一人字金蘭,被服纖羅蘊芳藿。寧作野中之雙鳧。不愿云間之別鶴?!薄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載:“于是鄭女曼姬,被阿錫,揄纻縞,襍纖羅,垂霧縠?!睗h傅毅的《舞賦》載:“珠翠的皪而炤燿兮,華袿飛髾而雜纖羅?!蹦铣汉芜d的《和劉諮議守風(fēng)》載:“纖羅若不御,跂予中上澤。”后句出自楊雄的《解嘲》:“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島,乘雁集之不為多,多雙鳧飛之不為少?!痹娙巳∨w羅卻束于高閣、野鴨在水中嬉戲的意象,比附推論出婦女渴望自由,對毫無拘束的生活的追求?!稊M行路難》(其五)中“君不見河邊草,冬時枯死春滿道”出自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痹娙巳∏嗖荻湛菟?、春日萌發(fā)之象,先揚后抑,比附推論出人在不同的境遇中心境的變化。《擬行路難》(其七)中“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出自《蜀王本紀(jì)》:“望帝去時,子規(guī)鳴,故蜀人悲子規(guī)鳴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痹娙巳〈讼蟊雀酵普摮鏊郎兓療o常之理?!稊M行路難》(其十)中“君不見蕣華不終朝,須臾淹冉零落銷”出自《詩經(jīng)·鄭風(fēng)·有女同車》:“蕣華不終期,蜉蝣豈見夕?!痹娙巳〈讼蟊雀酵普摮鰰r光易逝、剎那芳華的惆悵和惋惜之情?!稊M行路難》(其十五)中“君不見柏梁臺,今日丘墟生草萊。君不見阿房宮,寒云澤雉棲其中。非我昔時千金軀。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出自《漢書》《后漢書》,詩人取柏梁臺、阿房宮,“千金軀”“下黃壚”當(dāng)年的繁華盛況而現(xiàn)在早已經(jīng)廢棄的典故,比附推論出時間飛逝、物是人非的情感?!稊M行路難》(其十八)中“丈夫四十強而仕,余當(dāng)二十弱冠辰”出自《禮記·曲禮》,詩人取二十加冠之象,比附推論出樹立志向、開啟人生新的階段之意。《擬行路難》(其十八)中“直得優(yōu)游卒一歲,何勞辛苦事百年”出自張衡《南都賦》:“直須優(yōu)游卒一歲?!痹娙巳〈讼蟊雀酵普摮鲇迫蛔缘玫男木??!稊M行路難》(其一)中“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zhuǎn)時欲沉”出自《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弊髡咭源藶橄蟊雀酵普摮雒廊诉t暮的傷感和愛情的悲傷。
最后是生活情態(tài)之象?!稊M行路難》(其一):“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jié)行路吟?!痹娙艘韵M麆e人減少悲傷思緒的心緒為象,比附自己心中的苦悶?!稊M行路難》(其四):“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痹娙艘宰镁啤⒃诟柚斜磉_自己欲言又止的思緒為象比附在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下抑郁的心情?!稊M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詩人以“不能食”“長嘆息”動作為象,比附自己的苦悶心情無法疏解的既焦慮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擬行路難》(其六):“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cè)。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痹娙艘赞o官之后看孩子在窗前嬉戲、妻子在織機前紡織為象,比附推論、自嘲自解?!稊M行路難》(其七):“愁思忽而至,跨馬出北門。”詩人以“跨馬”這一動作為象,比附詩人面對的突然降臨的煩悶愁緒,也能看出詩人瀟灑不羈的性格?!稊M行路難》(其八):“床席生塵明鏡垢,纖腰瘦削發(fā)蓬亂。人生不得恒稱悲,惆悵徙倚至夜半。”詩人以布滿灰塵的床榻、瘦弱的身體、蓬亂的長發(fā)和夜中不能寐的情態(tài)為象,比附自己愁苦煩悶的心情?!稊M行路難》(其十三):“我初辭家從軍僑,榮志溢氣干云霄。流浪漸冉經(jīng)三齡,忽有白發(fā)素髭生?!痹娙艘哉魅穗x開家時的豪氣沖云霄和流離在外三年后的白發(fā)為象,通過對比,比附出詩人離家三年年華虛度,十分揪心。《擬行路難》(其十三):“亦云悲朝泣閑房,又聞暮思淚沾裳。形容憔悴非昔悅,蓬鬢衰顏不復(fù)妝?!痹娙艘砸蛩寄罾删錅I憔悴的思婦形象為象,比附出婦人對自己丈夫的思念之情,也有暗暗指責(zé)、擔(dān)心丈夫把她忘記的矛盾心理?!稊M行路難》(其十四):“綿憂摧抑起長嘆 ?!痹娙艘浴捌稹薄皣@”兩個動作為象,通過描寫軍營中的將士思念家鄉(xiāng),比附出自己對命運和世道的嘆息。《擬行路難》(其十五):“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痹娙艘运烈饪v酒為樂比附自己的灑脫和對擺脫困境的向往,通過寄情于酒來使自己的內(nèi)心得到短暫的解脫。《擬行路難》(其十八):“對酒敘長篇,窮途運命委皇天。”詩人以對酒賦詩頌文的情態(tài)為象,比附自己對無法抵抗命運的無可奈何。
由此分類可知,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共210句,其中31句取象比附特征較為明顯。具體來說,《擬行路難十八首》中自然景物靜中有動,典故之象主要包含對歷史和家國的思考,生活情態(tài)之象主要表現(xiàn)的則是作者對人生境地的感悟。詩人通過這些意象,進而推論出某種事理或表達某種感悟。這正是取象思維的玄妙之處。
三
借助取象思維方式,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抒發(fā)的是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的士子在仕途上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游子和思婦的羈旅之情和幽怨低回的情緒。全詩在表面消極悲觀的感嘆中,隱藏著對人世不平、人生多艱的憤慨。同時深藏著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追求和留戀,在相當(dāng)一段時間和空間中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diào)。詩人鮑照對人生的執(zhí)著是這組詩的一個共同主題。
(一)取象抒憤
鮑照作為一名出生在南北朝混亂時期的寒門士子,他的仕途充滿了坎坷和痛苦,從《擬行路難十八首》組詩中,可以看出他對當(dāng)時門閥制度的憤慨和不平。罷官歸隱,縱酒高歌,借以慰藉自身的苦悶,所以,他在《擬行路難》(其四)中寫道: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fù)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建功立業(yè)的抱負(fù),對壯志不得施展,對門閥世族政權(quán)壓抑寒士的憤慨。第一句就以四處流淌的水為象,形象地比附推論出在世族門閥的統(tǒng)治社會中,一個人家庭門第的高低,就決定了他一生貴賤窮達的命運。這也正如左思所說“士胄攝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貴族子弟可以世世代代為高官,而寒士只能處于卑賤的職務(wù),在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下,這種現(xiàn)象由來已久,詩人僅憑一己之力無法改變。接下來,詩人滿懷憤懣地承認(rèn)了這個事實,認(rèn)為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坐復(fù)愁。”此時,作者的心境有了些許轉(zhuǎn)變,認(rèn)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作者找到了些許安慰,而能帶給他安慰的,只有酒—詩人想通過飲酒來達到自我安慰的目的,但是沒想到酒入愁腸,想化一腔憤慨于歌聲之中,但舉起酒杯的那一刻又如鯁在喉,一腔憤懣隨之“斷絕”。這樣的取象比附,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濃重的內(nèi)心世界。
詩的結(jié)尾,作者吐露真情—“心非木石豈無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沒有感情,詩人取自然界木石之象,與自己內(nèi)心的憤慨形成對比,比附推論出自己對社會現(xiàn)實的憂慮和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在遭遇到人間不平之事的時候,不可能無動于衷,無所感慨。但是詩人積累的大量感情卻沒有噴薄而出,不能盡情宣泄,也不能放聲歌唱,話在嘴邊,卻被一聲低沉的哀嘆終止了—“吞聲踟躕不敢言?!痹诤诎档纳鐣?,作者最后的一絲曙光就此幻滅了。在黑暗織成的網(wǎng)里,作者垂下羽翼,但露出了鋒芒,在曲折婉轉(zhuǎn)的感情流露中,表達了對人生不幸的揭露和嘆息,這也是取象思維的應(yīng)用。
此外,在《擬行路難》(其七)中寫道:
秋思忽而至,跨馬出北門。
舉頭四顧望,但見松柏荊棘郁樽樽 。
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地魂。
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自尊。
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心中惻愴不敢言。
詩人對死生變化的感悟也是通過取象思維以取象比附表達出來的。第一句作者通過“跨馬”取象比附出在愁絲忽然降臨的時候,排解自己的憂愁情緒,但是在自己的內(nèi)心壓制情緒的低沉和抑郁。觸目皆是郁郁蔥蔥的松柏,杜鵑在其中哀鳴。詩人取蜀王杜宇死后化為杜鵑之象,比附死生變化無常,感嘆命運無法掌控的悲劇人生色彩。在心中惻愴之時,詩人的人生觀也得到了更加完美的展現(xiàn)。
再如《擬行路難》(其十八)中寫道:
對酒敘長篇,窮途運命委皇天。
作者取“對酒”這一生活情態(tài)之象,看似把自己的命運托付給了上天,實際上表達了對高門士族主宰自己命運現(xiàn)狀的無奈。抒發(fā)了作者對世道艱難、前途未卜的人生感嘆。
(二)取象言志
作者一生歷盡寒門士子的坎坷宦海沉浮,在抑郁之時飲酒放歌,也許是他對這個世界最好的回應(yīng)。盡管如此,作者身上所具有的文人氣節(jié)卻從未改變。如《擬行路難》其六中寫道: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cè)。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在飽受摧殘的仕宦生涯中,詩人的憤懣心情是無法平復(fù)的。從“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幾個連接的生活情態(tài)之象中,可比附推論出詩人的內(nèi)心如巨石投江,掀起了萬丈波瀾。接著詩人表明了自己的才華無處施展,被社會所約束,因為生命緊迫又不能好好享受生活。而下六句詩人接著運用了取象思維的方式,通過想象比附推論出詩人對貧賤不能移其志的精神追求。在控訴自身的同時,解釋了深層次的歷史—懷才不遇并非個案,古今圣賢都曾遭遇這樣的打擊,用自嘲來自解。在終篇用了“孤且直”三個字來說明像詩人一樣的社會下層士人的坎坷經(jīng)歷,“直”代表了詩人在經(jīng)歷打擊和坎坷后依舊以“直”道相標(biāo)榜的高尚氣節(jié),在為世所不容的社會里,依舊堅守心中道義。
鐘嶸在《詩品》中曾對鮑照有這樣的評價:“才秀人微,故取湮于當(dāng)代?!滨U照的言志,代表著對當(dāng)時社會的抗?fàn)幒桶@,這也是鮑照所代表的寒門士子在這個時期獨特的光芒。
(三)取象寫“世”(實)
在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中,詩人還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和反映當(dāng)時的社會生活,如《擬行路難》(其十三)中寫道:
流浪漸冉經(jīng)三齡,忽有白發(fā)素髭生。
今暮臨水拔已盡,明日對鏡復(fù)已盈。
取象比附反映出戰(zhàn)爭年代的將士們將自身依附于戰(zhàn)爭才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來時聞君婦,閨中孀居獨宿有貞名”寫出了思婦對征夫的思念,《擬行路難》(其十四)中的“少壯從軍去,百首流離不得還”,在半生戎馬后依舊不能歸家。在遠離故鄉(xiāng),音塵斷絕中,風(fēng)燭殘年的老者對前途發(fā)出了絕望的悲嘆—“將死胡馬跡,能見妻子難”,在感嘆他觸目驚心的經(jīng)歷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戰(zhàn)爭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在《擬行路難》(其三)中,作者把婦女的無奈與追求自由的想法,通過取象思維進行了更為準(zhǔn)確的解讀:“中有一人字金蘭,被服纖羅蘊芳藿。寧作野中之雙鳧,不愿云間之別鶴?!睒O為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與愛情生活的不幸形成了鮮明對比,比附推論出女子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擬行路難》(其十八):“丈夫四十強而仕,余當(dāng)二十弱冠辰?!薄墩撜Z·子張》中載:“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痹诠ぷ饔杏嗔蛻?yīng)該去進修,不斷提高自己;學(xué)習(xí)研究之余要多參與更多的實踐。可見,詩人也將步入仕途,取得政治地位和話語權(quán)作為人生“得意”的標(biāo)準(zhǔn)。后一句“余當(dāng)二十弱冠辰”則是作者對自己提出的獲取政治地位的要求。
總之,作者在詩中運用取象思維的方式多方面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生活,一部分是對門閥制度的憤懣,一部分表達了自己的內(nèi)心志向和處世準(zhǔn)則,還有一部分是描寫社會各方面的黑暗來揭露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墮落??梢哉f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詩人依舊延用著中國古老而獨特的思維方式―取象思維,這也成為溝通鮑照與其詩歌的重要媒介,從取象思維角度研究鮑照的詩歌,應(yīng)當(dāng)成為一個有利的借鑒和邏輯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