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娟,白 楊
(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旅游學院,烏魯木齊 830002)
由氣溫、風速、日照和相對濕度等組成的氣候資源是影響旅游景區(qū)環(huán)境舒適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景區(qū)設計、安排旅游資源及設施的重要依據。從游客旅游活動基本層次的觀光到提高層次的購物娛樂、再到專門層次的休閑度假等均與旅游目的地氣候環(huán)境密切相關,影響著旅游者時空分布和消費行為及目的地適游期長短和旅游設施利用,是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先決條件,是實現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之一。目前,從氣候舒適度與氣候風險[1]、旅游環(huán)境舒適度與旅客流間耦合關系[2]、旅游氣候與旅游氣候舒適度[3]等方面開展的相關研究多從溫濕指數、風指數和氣候舒適度指數等方面給予定性與定量分析及進行氣候資源綜合評價[4],但較少涉及氣候資源空間分布情況。以新疆高品質旅游景區(qū)氣候資源數據為研究對象,將其與地理學和經濟學中的地理集中指數、洛倫茲曲線等分析方法相結合,分析新疆高品質旅游景區(qū)氣候資源及空間分布情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位于亞歐大陸腹地中心,地處我國西北地區(qū),地理坐標為73°21′~96°21′E,32°22′~49°33′N,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四周高山阻隔,海洋濕氣難以進入,形成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特征表現為光熱豐富、降水稀少。降水量北疆多于南疆,氣溫則相反。春秋季短,冬夏季長,四季分配不均,寒暑變化劇烈,晝夜溫差較大,冬季有逆溫層出現。新疆地區(qū)總面積166多萬km2,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聞名于世。新疆獨特的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建筑遺跡及多樣的氣候景觀形成了新疆旅游資源多樣性和空間分布不均衡性[5-7]的特征。
數據來源于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選取1962-2011年各景區(qū)所在縣、市各年平均氣溫、風速、相對濕度和日照時數等4個氣象要素,保證了數據的科學性、權威性和準確性。
1.2.1 氣象因素
計算分布于新疆12個地、州、市共計28個高品質旅游景區(qū)溫濕指數、風效指數和綜合舒適度指數(表1)。各氣象要素計算方法如下:溫濕指數(THI)(1)、風效指數(FI)(2)及綜合舒適度指數(C)(3)[8]。計算結果按表1進行氣候資源類型劃分。
表1 溫濕指數、風效指數和綜合舒適度指數對應的氣候資源類型Tab.1 Climate resource types of hydrothermal, wind and integrated comfort index
溫濕指數(THI):
THI=(1.8T+32)-0.05(1-RH)(1.8T-26)
(1)
風效指數(FI):
FI=-(10V1/2+10.45-V)(33-T)+8.55S
(2)
綜合舒適度指標(C):
C=0.6(|T-24|)+0.07(|RH-70|)+0.5(|V-2|)
(3)
其中,T為年平均氣溫(℃);RH為相對濕度(%);V為平均風速(m·s-1);S為日照時數(h·d-1)。
1.2.2 氣候資源空間分布
綜合運用地理集中指數、洛倫茲曲線對28處高品質旅游景區(qū)氣候資源空間分布進行分析。
地理集中指數G是研究某旅游要素在地域上集中程度的指標[9],將該指標引入旅游景區(qū)氣候資源空間分布研究中,可反映不同氣候資源類型在地域尺度上的集聚狀況(4)。
(4)
對28處高品質旅游景區(qū)氣候資源進行統計分析(表2),結果表明,有10個景區(qū)的溫濕指數為“偏暖、舒適”,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區(qū)、哈密地區(qū)、克拉瑪依地區(qū)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旅游舒適度高。風效指數呈“梭形”分布,即處于舒適風(-600~ -500)和暖風(-500~-400)的景區(qū)共有17個,多分布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qū)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大多數景區(qū),游客旅游綜合舒適度指數較適宜,占所調查旅游景區(qū)的78.6%,而極不舒適景區(qū)有3個,均分布在吐魯番地區(qū)。
表2 28處旅游景區(qū)氣候資源數量特征Tab.2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resources in 28 tourism areas
通過計算得到各景區(qū)氣候資源在區(qū)域尺度下的地理集中狀況(表3),結果表明,溫濕指數>50、風效指數>400和綜合舒適度指數>9.00的氣候資源地理集中指數大于72,聚集程度高,表明具有該氣候資源的景區(qū)呈明顯聚集分布;而溫濕指數為35~40、風效指數為-800~-700、綜合舒適指數≤4.55的氣候資源地理聚集程度最低,較接近28.8,有均勻分布趨勢。
表3 新疆高品質旅游景區(qū)氣候資源地理集中指數Tab.3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of high quality tourism areas in Xinjiang
根據表3可知,新疆28個高品質景區(qū)各氣候資源類型在空間上分布呈集中和不均勻分布狀況,選擇其中某一氣候資源作為研究對象,借助空間洛倫茲曲線進一步檢驗該種氣候資源在空間分布上的分散和不均衡[10-12]。選取溫濕指數為45~50、風效指數為-500~-400和綜合舒適度指數為6.55~9.00的氣候資源為例(圖1)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前兩類氣候資源洛倫茲曲線為“下凹形”,后一類為“上凸形”,都未與均勻分布曲線重合,進一步驗證了這些氣候資源在空間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分散性和不均衡性。
圖1 12個景區(qū)分布區(qū)3種氣候資源空間洛倫茲曲線Fig.1 Lorenz curve of 3 kinds of climate resources in 12 tourism distribution areas
氣候是旅游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對旅游者旅游活動質量與體驗效果有較大影響。廖善剛等對福建省[13-14]、馬麗君等對中國東部沿海、吳磊等對新疆吐魯番地區(qū)[15]溫濕指數及風效指數和氣候舒適度指數等氣候資源與氣候舒適程度進行評價研究發(fā)現,不同旅游景區(qū)氣候資源指標差別明顯。本研究結果表明,新疆多數高品質旅游景區(qū)在旅游季節(jié)內溫濕指數為偏暖、舒適,風效指數以涼風、舒適風和暖風為主,綜合舒適度指數為舒適和較舒適,氣候資源為適宜旅游。
從地理集中指數方面廣泛開展了針對旅游景區(qū)空間結構[16]、游客數量季節(jié)性特征[17]、不同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時間分布集中度[18]等旅游資源聚集狀況研究,結合洛倫茲曲線檢驗旅游資源空間格局。對新疆高品質旅游景區(qū)地理集中指數統計分析表明,氣候資源在調查區(qū)域的分布呈聚集狀態(tài),通過洛倫茲曲線也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結果。鑒于以上特征,今后應多從氣候資源類型多元化和空間均衡分布兩個角度調整新疆旅游景區(qū)在“空間分布”和“等級發(fā)展”方面的發(fā)展思路,使新疆旅游氣候資源在各景區(qū)空間分布格局更加合理。
通過對新疆12個地區(qū)、州和市28處高品質A級景區(qū)氣候資源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所調查的新疆高品質景區(qū)有近1/4分布于溫濕指數45~50區(qū)域,該類氣候資源特征為偏暖、舒適;風效指數計算結果表明,該氣候資源呈“梭形”,說明稍冷風或暖風氣候資源少;綜合舒適度指數為舒適和較舒適氣候資源的旅游景區(qū)占所調查旅游景區(qū)的78.6%。整體分析結果表明,新疆多數高品質旅游景區(qū)氣候資源為適宜旅游。
地理集中指數G計算結果表明,新疆高品質旅游景區(qū)氣候資源為聚集型,其中風效指數>-400和綜合舒適度指數>9.00的兩種氣候資源G值為為100,說明這兩種氣候資源呈強烈聚集狀態(tài),集中分布在同一地區(qū)。
洛倫茲曲線檢驗結果表明,新疆高品質旅游景區(qū)氣候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分散性和不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