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櫻
冰雪消融,溪水叮咚。陽光從涼薄的白轉為溫暖的黃。于是,我們知道,春天來了,沉寂了一冬的身心,迎來了自由舒展的季節(jié)。
而當令人迷醉的春風迎面吹來時,撩動的,不止是今天的我們,還有千百年前的古人。時空的兩頭,人們對美好春天的向往和喜愛,無有不同。
踏春尋芳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日里結伴郊游便已是人們的一大樂趣?!安蓍L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誘人的春色里,上至王公顯貴、名門姝麗,下至尋常人家、庶民百姓,紛紛涌出城外,踏春尋芳。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蹦憧茨墙加沃械奶拼樱旧砭褪敲鼷惔汗庵械膭e樣色彩。她們身著鮮妍的衣裝,游春野步,遇名花則在芳草地上就地鋪設酒肴?!耙约t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幄”,嬌聲笑語,蕩漾其間。
那邊是一方錦色天地,這邊,兒郎們也為這春色增添了一份年少的豪情?!按喝沼?,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彼麄兩眚T矮馬,攜帶飲酒的器具,于美景處駐馬而飲,心中的豪邁在春風中肆意滋長,醉倒在那漫天的楊花里?!叭绿で嗄軒兹??百回添酒莫辭頻??淳古P楊花里,始覺春光為醉人。”不知是這酒醉人,還是春光更醉人?
賞花斗草
融融春色中,栽花、買花、賞花、斗花、簪花、贈花是唐代人們風行的俗尚。白居易的《買花》詩中云:“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北闶菍Υ杭纠锶藗儬幭噘I花的感嘆。
不少外出踏青游賞的人家,會摘剪百花,扎成獅子的形狀,當作贈送他人的應季禮物。贈送時,還要系上蜀錦流蘇編成的牽繩,歌吟“春光且莫去,留與醉人看”之類的謠曲,以此作為賞春的樂趣。
與花有關的一眾風尚中,探尋奇花異卉最讓人興致大張。大唐的風雅天子唐玄宗便是此間賞花護嬌的第一等角色。當皇家御苑千葉桃花迎春初綻時,他與楊貴妃“逐宴于樹下”,品賞春紅,還親手折花一枝,為愛妃插戴。
花草們雖生機旺盛,但并無悲喜之心,然而人們賞花斗草,倒是無端將它們卷入了這場以自己為主角的斗爭之中了。
“斗花草”亦稱“斗百草”,“戴插以奇花,多者為勝”。富貴人家的女子們往往會不惜重金,購置名花種植在庭苑,“以備春時之斗也”。究竟是比花草還是比美,只有當事人知道了。
放飛風箏
風箏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這種以竹木制成、能迎風升空的“木鵲”“木鳶”,當為風箏的前身。
但有資料表明,放紙鳶在唐代以前并不是一種娛樂活動,而是一種軍事輔助手段。它成為一種娛樂活動并流傳開來始自唐代,主要由兒童參與。元稹《有鳥》詩云:“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弊钸t在唐朝末年,紙鳶開始被稱作“風箏”。
到了宋代,放風箏的活動更加盛行,不僅兒童喜歡玩,成人也參與其中,還出現了專門制作風箏的手工作坊。宋代宰相寇準便有一首名為《紙鳶》的詩:“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明清時期,放風箏的活動更多地集中在清明節(jié)前后。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擔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比缃瘢⒆觽兩W雖早,但常常忙于作業(yè),無暇玩耍。只有到了周末,他們才能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買上一只自己喜愛的風箏,在公園里恣意奔跑笑鬧,與爸爸媽媽、小伙伴們一起進行這沿襲已久的春日活動。
當世界在春天醒來,萬物萌動,你心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