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山
山西省蒲縣曾經是臨汾市海拔最高的山區(qū)貧困縣,2019年5月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xiàn)脫貧“摘帽”。為了讓山窩窩的農民群眾發(fā)家致富,她干工作有韌勁,不達目標不罷休,她就是蒲縣農業(yè)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武艷芳同志。30多年來,武艷芳一直在生產第一線從事基層農技推廣、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育等專業(yè)工作,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為鄉(xiāng)村振興做出突出貢獻。
腳踏實地 推廣技術
多年來,武艷芳一直致力于創(chuàng)新“優(yōu)質蘋果基地”“蘋果科技示范園”,用新科技、新技術、新品種推動蒲縣蘋果提質增效,用科技之力引領果農脫貧致富。為普及蘋果科學栽培技術,她風里來、雨里去,為果農辦實事、解難題,不厭其煩地講科技、傳技術、教管理、做示范,和果農真心交朋友?;貞浧鹪谄芽h栽種蘋果樹的第一年,她用“煎熬”二字來形容。都知道果樹生長周期長、見效慢,村民迫于生活,把主要精力仍放在種植玉米、雜糧上,對新栽種的蘋果樹花費心思少。有些果農雖栽種了蘋果樹,卻放任不管,任其瘋長。武艷芳就深入果園講技術、講道理,催果農管護果園,武艷芳還拿上農具親自操作,拉枝、打藥、修剪……。經過她耐心的思想工作和細致的技術指導,果農們開始把主要精力用在果園管護上,蒲縣的蘋果栽植面積也在逐年擴大。為提高自身素質,她還多次走訪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陜西省果樹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地參觀陜西省乾縣、山西省吉縣等蘋果發(fā)展先進地區(qū),學習了解種植經驗、經營方法、操作技術等。同時,在全縣創(chuàng)建“蘋果科技示范園”,充分展示和普及蘋果產業(yè)的新品種、新技術,強化廣大果農發(fā)展蘋果產業(yè)的現(xiàn)代化理念,提高全縣蘋果產業(yè)科技含量,通過提質增效,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把每個推廣項目都落在實處。在蒲縣紅道鄉(xiāng)千畝果園里,主持推廣建豬圈、建沼氣池的生態(tài)果園管理模式,有效解決了果園有機肥不足的問題,開拓果農增收的路子。
馬鈴薯作為蒲縣的主導產業(yè),武艷芳積極參與其新品種推廣工作,引進希森9號彩色馬鈴薯品種,該品種水地、旱地條件下均表現(xiàn)良好,薯皮光滑、薯形整齊、大薯率高、商品性好,推廣價值極高。除此之外,還引進了紅美、紅玫瑰、黑金剛、黃金薯等彩色馬鈴薯品種?!昂凇⒓t、紫”特色馬鈴薯由于富含花青素等成分,有助于促進人體健康,已受到愈來愈多消費者的關注。武艷芳根據蒲縣薛關鎮(zhèn)的氣候特點和生產條件,探索出馬鈴薯、玉米、大白菜“三種三收”模式,在3月中下旬先覆蓋地膜,種上早熟馬鈴薯,到馬鈴薯現(xiàn)蕾期在行間套作糯玉米,6月中下旬馬鈴薯收獲后復播大白菜。在種植過程中,武艷芳全程負責技術指導,并協(xié)調農機局專業(yè)隊提供機耕、機播、機收服務,合作社統(tǒng)一組織種植、管理和銷售,形成供、產、管、銷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模式。種植戶鄭明文高興地說:“我家僅有不到5畝的地,過去就種點玉米,還沒有出去打工掙得多。自從采用‘三種三收模式進行種植,一地種三樣,一年三成熟,比單種玉米一季作物,畝均增收3 800元。”
精準施策 科技扶貧
近年來,武艷芳又牽頭在黑龍關鎮(zhèn)寨子村蹲點扶貧,她進村入戶,摸清貧困戶致貧的具體原因,對癥下藥,指導發(fā)展適宜的主導產業(yè),進行科技扶貧。結合調研掌握的第一手資料,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明確“一對一”幫扶措施的幫扶鞏固小卡片,使每一位結對幫扶責任人能夠責任分明、職責明確。針對當?shù)赜衩追N植面積大,玉米市場價行情不好,增產不增收,武艷芳在玉米芯上做文章,積極引進技術,爭取科技示范基地項目支持,幫助寨子村建立起20萬棒食用菌菌種基地,利用玉米的附屬產品,使每千克玉米增加0.3~0.4元的利潤,20萬棒可轉化玉米芯400噸。產業(yè)鏈的拉長,使農民收入增加,為當?shù)剞r民脫貧致富找到一條路子,也解決部分農村勞動力外流問題。同時帶動碾溝村、宋家溝村發(fā)展食用菌,村民收益也十分可觀,貧困戶張文杰高興地說:“現(xiàn)在,俺們家脫了貧,一年能有3萬多元進賬,去年賣蘑菇收入2萬多元,在食用菌大棚務工收入1萬多元。日子確實越過越好”。在扶貧村,武艷芳還經過多方考察和調研,確定玉米皮草編扶貧項目。把玉米皮加工成坐墊、提箱、果籃、裝飾畫等各種工藝品,就地取材,制作簡單,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使貧困戶足不出戶,就可以賺到錢。
創(chuàng)新模式 培育農民
為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難題,近年來,武艷芳主抓全縣的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訓工作。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搭建多種形式的科技培訓平臺,實現(xiàn)“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一是捆綁式培訓。實行優(yōu)化組合、相互配套,使培訓內容更加貼近生產者和經營者的需要,更好地發(fā)揮總體效應。通過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訓科技服務平臺,對貧困地區(qū)農民進行綜合實用技術對口培訓、技術指導。二是復合式培訓。注重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復合”培訓,既抓眼前的短、平、快,又抓中長期發(fā)展,有利于實行分類指導。培訓方法由簡單的資料、粉筆加黑板,拓展為影視、音像、試驗、示范、講解、釋疑相結合,有利于培訓者對科技知識的消化吸收。在培訓模式上重點做到四結合:培訓方向與農民需求相結合,培訓時段與農時農事相結合,培訓技術與主導(重點)產業(yè)相結合,集中培訓與田間實訓、參觀實訓相結合模式。由武艷芳牽頭,先后舉辦農業(yè)種植技術和養(yǎng)殖技術培訓班22期,培訓群眾 1 600人次,帶領貧困群眾赴陜西楊凌等地參觀學習200人次,聘請農技專家深入貧困村進行技術指導10多次,覆蓋貧困群眾萬余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廣大貧困群眾依靠科技實現(xiàn)脫貧致富的能力。例如,蒲縣黑龍關鎮(zhèn)黎掌村慧勝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社長趙曉慧,通過參加培訓,成為一名新型職業(yè)農民和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帶頭人,她由原來購買菌種,到自己制種,實現(xiàn)了食用菌生產一條龍。趙曉慧制作的菌種質量好、價格低,尤其是對貧困戶,菌種全部都是以成本價出售,僅此一項受益的貧困戶就有22戶。
(作者聯(lián)系地址:山西省臨汾市農業(yè)農村局 郵編: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