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暢
◆摘? 要:青年大學生是國家人才重要來源,青年時期也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課題。本文通過梳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脈絡,探討“兩個課堂”貫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以期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一些借鑒,為后來研究提供一定啟發(fā)。
◆關鍵詞: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兩個課堂
《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高校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頻發(fā),存在適應困難、人際關系受挫、就業(yè)壓力等問題的高校學生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大學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地被社會各界關注,嚴峻的形勢也在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挑戰(zhàn),如何構建適應新形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也充滿了緊迫性。
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
(一)重視程度不夠 以消極心理學為指導思想
當前,但我國很多高校仍存在著明顯的重專業(yè)輕素質、重思想輕人格、重德育輕心理等現(xiàn)象,在很多人的觀念里還是會將心理問題歸結為“思想不積極”、“行動不積極”等方面的問題,把心理健康教育片面的當作者思想政治教育來開展,忽視了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保健技能的需求。而且,在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絕大多數(shù)的教育模式依舊是以消極心理學作為教育的指導思想。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通過課堂對所有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側重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知識的普及,并針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給予關注,進行診斷和干預,避免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此類與危機識別相關的消極心理取向的教育確實有著很大的意義,能夠讓學生更進一步關注自己和周圍人是否存在心理或精神問題,起到盡早識別、及時干預的作用。然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危機預防和識別,消極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僅僅起到了“看到火光及時熄滅”的作用,對于絕多數(shù)大學生而言,問題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片面的。以消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容易引起部分學生的心理反感和排斥,產生“我又沒有心理問題,我為什么要學”諸如此類的想法,影響學習動力。
(二)教學方式單一 學生參與不足
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輔以討論法、活動法,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講得多,學生講得少,師生互動不多且不深入。以消極心理學為導向的教育講授的內容多以知識型內容為主,雖然有將識別、應對方法教授于學生,但鮮少讓學生親身實踐和應用,這樣容易使學生對習得的知識缺乏感悟,故學生也難以在習得后產生積極體驗。相應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考核和評估主要是以問卷、考試或課程論文的形式來開展,旨在對學生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識進行測查,而這些形式并不能有效地反饋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
二、發(fā)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是以積極角度關注心理狀況的心理學分支,致力于發(fā)掘個體的潛能與積極品質,從而促使個體找到達到心理健康水平、獲得生活幸福體驗的方法與途徑。積極心理學主要的研究對象包含了積極人格特質、積極情緒體驗、積極社會環(huán)境三個方面。首先,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人格特質的作用,擁有積極人格特質的個體能夠更加樂觀地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能夠積極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積極心理學假設每個個體都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導向和自我適應的特征,因此積極的人格特質不僅由先天的氣質性特質決定,同時也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yǎng)、塑造,發(fā)展出積極的人格特質。其次,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個體能夠長期保持精力充沛的狀態(tài)的必要因素。在自己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并關注能讓自己感到幸福、滿足的事物,是獲取積極情緒體驗的關鍵。最后,積極心理學還將研究視角轉向個體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當中,并注重積極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積極的社會環(huán)境是指具有支持性的環(huán)境,在積極的社會環(huán)境中,個體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的觀點是可以被接納的等積極體驗。積極心理學認為在這樣積極的社會環(huán)境下,個體才能更好地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狀態(tài)。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我們要樹立更開闊的“心理健康教育觀”。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養(yǎng)成是一個系統(tǒng)的行為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心理健康教育應強調注重學生的“主體-發(fā)展性”,把增強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作為主要手段;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強調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fā)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兩個課堂”視角下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構
(一)改善第一課堂 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建構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課堂”,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1.教學主題學生自主選擇。調查選出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這樣既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興趣方向,滿足學生最迫切的心理需要,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課堂的參與度。2.課堂氛圍設定。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要突破一般專業(yè)課堂僵硬的形式。首先,注重課堂氛圍的構建。只有在安全、自由、愉悅的心理氛圍中,學生們才能暢所欲言、積極參與,才能收獲到真正體驗與感悟。再次是要注意物理空間設置。如果條件允許,盡量保證空間的靈活變化性,這樣更能提升人際交流效果以及活動的實際感受。3.體驗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模式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新型的平等交流互動關系,這種平等交流的關系能夠讓學生的參與更加主動積極。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中,老師在講授知識后,學生可以對于各種概念和理論的本質進行能動的把握,然后內化形成自己的品格,并通過實踐活動外化為個人的行為習慣;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更多的進行體驗并感悟,在體驗中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學生從“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兩個課堂結合 構建協(xié)同育人格局
第二課堂是大學生課堂教學之外的一個大教學和大育人的平臺,從教學內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 ;它無需考試,但又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從形式上看,它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在共青團中央學校部于2016年印發(fā)《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中,強調了高校開展第二課堂教育工作的任務安排。通知明確指出第二課堂建設應該服務于高校的立德樹人工作,第二課堂應該成為第一課堂的有機補充。第二課堂憑借著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時空開放、參與主動、效果全面等特點,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一直發(fā)揮著第一課堂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第二課堂的教育教學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相吻合,都是致力于為學生塑造積極環(huán)境、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積極發(fā)展的。
為了抓好心理育人第二課堂,高??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一是充分發(fā)揮共青團、學生會、心理協(xié)會等學生組織的育人紐帶功能,開展一系列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校園社團活動。有學者研究表示,豐富的校園社團活動可促進大學生的人際溝通、抗挫折抗壓、組織管理等多方面能力提升,可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此同時,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內涵,促使實踐活動與第一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銜接,推動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活動品牌優(yōu)化;二是不斷拓寬教育空間,著力加強學生社區(qū)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建設,豐富社區(qū)的心理育人功能,實現(xiàn)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從課堂到社區(qū)的全方位覆蓋;三是設立活動和專業(yè)“雙指導”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由院系的學生工作教師與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教師聯(lián)合進行指導,發(fā)展具有專業(yè)特色的心理健康活動,不但有利于學校與院系、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結,而且能夠加強學生骨干指導力量,促進第二課堂的實際育人效果提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心理健康、生活幸福、適應社會的高素質人才。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下,將高質量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是應對當前高校心理健康問題新形勢,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又一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郭艷敏.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文化產業(yè),2021(09):139-140.
[2]宮黎明.從消極到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轉換[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18).
[3]馬建青,楊肖.心理育人的內涵、功能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18(09):87-90.
[4]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5]宋丹,崔強,陸凱.提升高校第二課堂育人實效的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6]王承清,崔立中.我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xiàn)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浙江教育科學,2013(4):3-5.
[7]王希永.實施積極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6(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