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蔭,王胤晨,朱忠飛
(1.貴州省養(yǎng)蜂學會;貴州 貴陽 550001;2.貴州省畜牧獸醫(yī)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5;3.貴州師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
秋末冬初,在同一地區(qū)的不同地點,因海拔、地形(山區(qū)、丘陵、平壩)、蜜源、氣溫不同,因此在同一時期,蜂群繁殖的情況不一致。總的趨勢是海拔高、斷蜜早、氣溫低的地點,蜂群的繁殖情況較差(子圈收縮大),斷子期和進入越冬狀態(tài)較早。廖啟圣等2018 年對湖北荊門地區(qū)的調查中已有類似報道。為了進一步加深了解貴州省此期不同地點蜂群繁殖情況的差異,2020 年,我們專門組織了有關調查,現(xiàn)將調查情況報道于后。
貴州大部分地區(qū)秋季的最后一個大蜜源是鹽膚木,花期8 月下旬~9 月上旬。2020 年9月20 日,我們分別在息烽縣李立剛蜂場2 個不同的放蜂點進行調查。調查地點分別是海拔1 080 m 的溫泉鎮(zhèn)大山老頂和海拔930 m 的養(yǎng)龍司鎮(zhèn)沙月,兩地海拔相差150 m。溫泉點有豐富的川莓、鹽膚木蜜源,最后一次取蜜時間9 月4 日。而養(yǎng)龍司沙月點自8 月14 日取過烏桕、荊條蜜后,就沒有其他大蜜源,且由于前段時間干旱,很多輔助蜜源枯死,外界進入缺蜜狀態(tài)。但該處蜂群取蜜時仍留足了飼料,因此蜂群內并不缺蜜。
9 月20 日,在這2 個點分別選取7、8、9框3 種群勢的蜂群各2 群,對群內封蓋子脾進行測量。測量時用鋼卷尺逐脾量取子圈的長和寬(cm),并目測封蓋子脾的密實度,通過公式計算封蓋子數(shù)量:
封蓋子數(shù)(個)=子圈長×寬(cm2)×100 個/19.36 cm2×封蓋子密實度(%),再將計算結果乘以2,即得出1 個巢脾兩面巢房中的實際封蓋子個數(shù);其中100 個/19.36 cm2表示19.36 cm2面積的巢脾中有100 個巢房。將蜂群中所有巢脾的封蓋子數(shù)相加,即為該群蜂的封蓋子數(shù)。封蓋子數(shù)越多,表示蜂群的繁殖狀況越好,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貴州息烽縣秋末不同地點封蓋子數(shù)量
養(yǎng)龍司點雖然海拔較低,但因烏桕、荊條花期過后沒有其他蜜源流蜜,雖然群內并不缺蜜,但由于沒有蜜源流蜜刺激,其群均封蓋子只有2 305 個,繁殖情況較差。而同期調查溫泉點同樣群勢的蜂群,因剛剛經過外界大流蜜期的刺激,其群內封蓋子數(shù)要多得多,6 群平均16 642 個,是養(yǎng)龍司點群均封蓋子數(shù)的7.22 倍。
在外界沒有有效蜜源的情況下,如對蜂群進行獎勵飼喂,也可以刺激蜂群進行有效繁殖。同樣在李立剛養(yǎng)龍司點蜂場,2 個5 框的蜂群從9 月1 日起開始用1∶1 的糖水獎勵飼喂,到9 月19 日檢查,蜂群中群均封蓋子從開始時的3 830 個/群增加到8 041 個/群,封蓋子數(shù)增加了1 倍多,是上述同場未獎飼蜂群同期平均封蓋子數(shù)2 305 個/ 群(9 月20 日調查)的3.49 倍。(參見作者另文“糖蜂交換比的試驗研究”)
2020 年9 月28~29 日,我們應威寧縣石門鄉(xiāng)養(yǎng)蜂協(xié)會之邀,到石門鄉(xiāng)考察。
石門鄉(xiāng)海拔2 100 m,由于海拔高,又受地形影響,一到秋末,霧雨日多,氣溫較低。該縣養(yǎng)蜂協(xié)會會長安朝云有活框蜂100 群,我們到他蜂場上查看蜂群時,蜂群內貯蜜充足(可以過冬),但沒有花粉,蜂群內已斷子(無卵無蟲),并有結團越冬的趨勢。安會長為此考慮將蜂群轉地到海拔較低、有其他蜜源開花(如鬼針草、野藿香、野壩子等)的地方去秋繁。在我們到達的前5 d,安會長已將其中10群蜂轉到距當?shù)爻^30 km 的同縣中水鎮(zhèn)親戚家中放養(yǎng)。該地海拔1 600 m,氣溫較石門高,氣候有點類似于云南氣候(靠近昭通),且玉米地中、荒地中及路邊鬼針草相當多。我們到該地查看蜂群時,工蜂已外出采粉,蜂王重新開產,巢脾中已出現(xiàn)卵和幼蟲,蜂群又開始恢復正常繁殖。因此,對活框飼養(yǎng)的中蜂群,在一定范圍內采取小轉地放蜂,利用不同地點的小氣候及蜜粉資源繼續(xù)搞好秋繁,打好越冬及春繁的基礎,應當是切實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