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迪
遼寧省撫順市第二醫(yī)院 113001
孕婦在妊娠期間會因胎兒的生長發(fā)育導致盆底肌肉壓力不斷增加、肌肉張力不斷下降,加之分娩時的產道擴張,極易對盆底肌肉造成損傷,出現(xiàn)盆底功能障礙[1]。盆底肌訓練是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女性產后盆底肌肉功能障礙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對產婦的盆底肌功能進行修復,但該方式受部分產婦的主觀因素影響,因而盆底肌肉功能恢復效果并不理想[2]。研究表明,采用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儀聯(lián)合盆底肌訓練的方式對產婦進行治療,能提高產婦對盆底肌肉的感知程度,對治療盆底肌肉功能障礙有重要意義。本文就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儀與盆底肌訓練對產婦產后康復的影響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進行生產的78例產婦作為觀察對象,將其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納入標準:產婦在產前經檢查身體狀況良好;胎兒均已足月;產婦在產后排便時無法控制肛管松弛程度;產婦對本次研究內容均已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疾??;患有泌尿系統(tǒng)感染性疾??;存在語言認知功能障礙;臨床資料不齊全者。對照組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28.61±3.62)歲;體重46~68kg,平均體重(55.81±2.12)kg;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40.22±0.84)周。觀察組年齡24~38歲,平均年齡(29.21±3.57)歲;體重45~67kg,平均體重(56.34±2.07)kg;孕周39~42周,平均孕周(40.67±0.78)周。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產婦在產后6周給予盆底肌肉功能恢復訓練,包括喚醒肌肉知覺、增強肌肉收縮、增強盆底肌肉訓練以及模擬腹壓增加訓練4個部分的內容,訓練時產婦呈仰臥體位,頭部放置軟枕頭,雙腿呈屈曲狀張開,放松腹部,有意識的重復縮緊、放松肛門,動作需持續(xù)3s,每次訓練進行10~15min,3次/d,持續(xù)訓練6周作為1個療程,連續(xù)訓練2個療程。觀察組產婦在產后6周采用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儀結合盆底肌功能訓練進行治療,盆底肌肉功能恢復訓練與對照組一致,使用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儀[生產廠家:LABORIE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注冊號:國食藥監(jiān)械(進)字2004第2210255號;型號:Urostym]對患者進行電刺激并接收患者的肌電反饋信號。該儀器可將產婦盆底肌的電位值、會陰肌力、疲勞度等信息以肌電圖(EMG)的形式在電子屏上反饋,同時可語音播報產婦在縮緊、放松肛門時EMG產生的變化,能讓產婦更直觀地感受儀器數(shù)值與盆底肌訓練強度之間的關聯(lián),對盆底肌收縮放松程度有進一步的掌握;產婦在訓練前應排空膀胱,設置電刺激強度應以產婦可承受程度為宜,將儀器探頭放置產婦陰道內,強度范圍可設置在6~23mA,刺激時長設置為10~20s,20min/次,2次/周,連續(xù)治療12周。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兩個療程后,比較兩組產婦在治療前后盆底肌相關電壓變化情況。(2)治療前后,采用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儀檢測兩組產婦盆底?、?、Ⅱ類肌纖維疲勞度情況,采用每秒肌力下降百分比(%/s)表示。
2.1 兩組產婦在治療前后盆底肌相關電壓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產婦的盆底肌平均電壓值以及最大電壓值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產婦盆底肌平均電壓值及最大電壓值均有明顯提高(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上升程度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在治療前后盆底肌相關電壓變化情況比較
2.2 兩組產婦在治療前后的盆底肌力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產婦盆底?、?、Ⅱ類肌纖維疲勞度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盆底?、?、Ⅱ類肌纖維疲勞度均有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在治療前后的盆底?、瘛ⅱ蝾惣±w維疲勞度情況比較
女性的盆底肌肉群能將子宮、直腸、膀胱等盆腔臟器包圍,以確保盆腔臟器處于正常部位。盆底肌肉在女性妊娠期間會受到慢性牽拉,引起盆底軟組織不同程度受損,分娩后因產道擴張、松弛,盆底肌肉無法完全包圍盆腔臟器,極易引起盆腔臟器脫垂崩出、盆腔感染等一系列癥狀,若治療不及時不恰當,會對女性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3]。
盆底肌訓練是一種傳統(tǒng)收縮盆底肌肉的方法,臨床上常用于治療產婦分娩后引起的產道松弛擴張、壓力性尿失禁等癥狀,能指導產婦有意識地對盆底肌群采取收縮鍛煉,提升產婦盆底肌肉的收縮力,減少盆腔臟器發(fā)生移位或出現(xiàn)功能異常的現(xiàn)象,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產婦的盆底肌功能,但該方式受產婦治療依從性、訓練技巧等因素影響,對部分產婦的盆底肌肉功能恢復效果并不理想[4]。近年來,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儀逐漸應用于產婦產后盆底功能修復的治療中,該儀器可將電極放置于產婦陰道內,通過微電流對盆底肌肉神經的刺激作用,促進盆底肌肉收縮,幫助產婦盆底神經系統(tǒng)恢復其平衡狀態(tài)[5]。該儀器能以視覺、聽覺的方式將盆底肌肉的肌電信號強弱程度反饋給產婦,有助于產婦提升對盆底肌狀態(tài)的敏感程度,及時調整訓練方式,促使盆底肌肉恢復收縮力[6]。目前,傳統(tǒng)的功能訓練方式聯(lián)合現(xiàn)代生物理療技術在臨床產后功能恢復中逐漸增多,有針對性、計劃性的盆底肌訓練方式聯(lián)合能增強肌肉興奮性的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儀對產婦進行治療,能促進盆底肌肉血液循環(huán)、提升盆底肌肉收縮力、改善盆底肌功能[7]。本文中,兩組產婦治療后的盆底肌平均電壓值及最大電壓值均有明顯提高(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上升程度更明顯(P<0.05),表明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儀聯(lián)合盆底肌訓練能改善盆底肌電壓值,提高盆底肌肉神經的興奮程度,增強肌肉收縮力。盆底肌肉包含有Ⅰ、Ⅱ類肌纖維,正常情況下Ⅰ類肌纖維能維持盆底肌肉處于收縮狀態(tài)達24h,Ⅱ類肌纖維一般處于靜息的狀態(tài)當中,當盆底肌肉功能出現(xiàn)障礙時,Ⅱ類肌纖維會先產生疲勞度異常的情況,并引起Ⅰ類肌纖維疲勞度異常[8]。兩組產婦在治療后盆底肌Ⅰ、Ⅱ類肌纖維疲勞度均有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P<0.05),表明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儀聯(lián)合盆底肌訓練能有效緩解產婦盆底肌疲勞程度,改善盆底肌功能。
綜上所述,采用電刺激生物反饋治療儀結合盆底肌訓練對產婦進行治療能幫助產婦提升盆底肌電壓,緩解盆底肌疲勞程度,對提升產婦生活質量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