佡世偉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肛腸科 154002
肛腸疾病是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常見疾病,近年來肛腸疾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輕化?;旌现淌莾戎探?jīng)豐富靜脈叢吻合與相應部位的外痔靜脈叢相融合,在同一點位內痔及外痔同時存在[1]。若混合痔圍繞直腸肛管1周,即為環(huán)狀混合痔,可導致大便排解障礙、疼痛劇烈等癥狀。目前,手術是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的常用方法,但術后出現(xiàn)的水腫、疼痛等不良癥狀對患者術后恢復造成影響。中醫(yī)學認為術后水腫及疼痛由于經(jīng)脈損傷、氣血不通所致,影響患者傷口愈合,加之術后不良反應影響預后恢復。因此,減輕術后水腫、疼痛等癥狀有助于促進傷口愈合[2-3]。中藥熏洗坐浴及針刺治療是中醫(yī)治療中常用的方法,其中中藥熏洗作用可促進傷口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針刺則可消炎止痛、退熱通便,以利于疼痛及水腫的消除[4]?;诖耍疚牟捎弥摊徶雇唇嘌醋÷?lián)合針刺痔瘡穴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術后的肛緣水腫,旨在探究其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基線資料 選擇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環(huán)狀混合痔術后肛緣水腫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5例。研究組中女17例,男28例;年齡18~63歲,平均年齡(40.53±3.61)歲;病程5個月~2年,平均病程(1.14±0.62)年。對照組中女18例,男27例;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40.39±3.85)歲;病程6個月~2年,平均病程(1.20±0.67)年。本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符合《實用外科學》(第4版)[5]中疾病相關診斷標準,術后傷口處有或無紅腫、引流膿液及分泌物;術后切口處有或無愈合、裂開,皮溫較其他部位高,疼痛加??;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上升。中醫(yī)符合《中醫(yī)臨床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中濕熱下注型辨證標準,肛周流膿、膿質稠厚、肛門脹痛、局部灼熱,肛周存在潰口,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手術方法均相同;病例資料完整;自愿參與;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桓啬c手術史;肛腸系統(tǒng)惡性腫瘤;精神疾病,無法完成本次研究者。
1.4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按時更換創(chuàng)口敷料,并給予1 500ml溫度為40~55℃溫水熏洗坐浴20min,2次/d。研究組采用痔瘡止痛浸膏熏洗坐浴聯(lián)合針刺痔瘡穴治療,其中痔瘡止痛浸膏主要組成成分為艾葉30g、透骨草20g、防風15g、荊芥10g、花椒20g,采用熏洗坐浴的方式進行治療,2次/d,2袋/次,使用500ml開水沖開浸膏,先熏后清洗患處10min;針刺治療:患者保持仰臥位,使用2寸毫針采用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行針刺治療,以針刺組織出現(xiàn)酸麻脹為宜,留針30min,每6min捻針1次,1次/d。7d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創(chuàng)面無感染,肛緣水腫、脹痛感消失為痊愈;肛緣水腫較治療前明顯減輕,創(chuàng)面分泌物減少,未發(fā)生感染,脹痛感減輕為有效;創(chuàng)面、肛緣水腫等癥狀均無好轉,甚至病情加重為無效。(2)水腫及疼痛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后展開評估,輕度水腫記2分,水腫明顯記4分,嚴重水腫記6分,水腫程度與評分呈正相關;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情況,無痛記0分,輕度疼痛記1~3分,中度疼痛記4~6分,重度疼痛記7~10分。(3)癥狀消失時間:包括疼痛消失時間、水腫消失時間、滲出物消失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
2.1 臨床療效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06,P=0.036<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水腫及疼痛評分 治療前兩組水腫及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水腫及疼痛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水腫及疼痛評分比較分)
2.3 癥狀消失時間 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疼痛消失時間、水腫消失時間、滲出物消失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均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中醫(yī)學將肛腸類疾病歸結為“痔”“瘺”等范疇,認為環(huán)狀混合痔術后肛緣水腫的形成主要與機體濕熱下注,加之術中受到金刃所傷,經(jīng)絡阻滯、氣滯血瘀、壅阻經(jīng)絡所致,故在中醫(yī)治療中以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消腫止痛、行氣通絡為基本原則[7]。
中藥熏洗是肛腸疾病術后常用的外治方法,其作用原理在于熏洗液可對創(chuàng)口部位進行清洗,較好的保證創(chuàng)面的清潔,減少細菌感染概率,提高創(chuàng)面愈合率;另在坐浴過程中,藥效經(jīng)熱力傳輸,使得創(chuàng)口及周圍組織毛細血管擴張,促進各經(jīng)絡通暢,保證創(chuàng)口周圍的血液供應,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速度。同時熏洗液中的有效成分可直接接觸創(chuàng)口組織,使得藥效可進一步得到有效發(fā)揮,大大提高組織抗病菌能力[8]。本文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水腫及疼痛評分均較低,疼痛消失時間、水腫消失時間、滲出物消失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均較短,表明采用痔瘡止痛浸膏熏洗坐浴聯(lián)合針刺痔瘡穴在該病癥中治療中療效確切,可有效縮短各癥狀消失時間,減輕疼痛及水腫程度,以改善病情,促進術后恢復。痔瘡止痛浸膏中的有效成分艾葉、花椒可溫經(jīng)止血、除濕驅寒;透骨草祛風活絡;防風、荊芥解表祛風、勝濕止痙。諸藥合用,可奏清熱消炎、祛風散寒之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9],痔瘡止痛浸膏可抑制炎癥物質滲出,將其作用于術后創(chuàng)面處,有助于消散水腫以改善創(chuàng)面疼痛。針刺痔瘡穴始載于《五十二病方》,針刺后需及時換藥,具有止痛、止血等作用,避免括約肌痙攣,減輕創(chuàng)面疼痛感[10]。
綜上所述,痔瘡止痛浸膏熏洗坐浴聯(lián)合針刺痔瘡穴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術后肛緣水腫可有效減輕疼痛對患者的影響,縮短癥狀消失時間,利于促進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