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英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血液內科 154002
多發(fā)性骨髓瘤(Multiple meyloma, MM)為常見的惡性漿細胞病,以骨髓漿細胞異常增殖伴單克隆性免疫球蛋白(M蛋白)大量異常生成為特征,可導致貧血、骨痛、反復感染等,迄今仍無法治愈[1]。MM發(fā)病率在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達10%~15%,且多發(fā)于老年,數(shù)據(jù)顯示,新診斷者中≥60%均為老年人(>65歲)[2]。當前,VTD(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方案為MM常用的化療方案之一,效果確切,但老年患者對藥物毒性的耐受性差,會出現(xiàn)較大的不良反應,嚴重者可增加死亡風險。雷那度胺是二代免疫調節(jié)類藥物,具有結構及化學性質相對穩(wěn)定的特點,可有效抑制MM細胞增殖,減輕毒副反應。地塞米松為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本文探討雷那度胺聯(lián)合地塞米松低劑量連續(xù)療法治療老年MM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老年MM患者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經骨骼X線片、骨髓穿刺涂片等檢查確診,且符合《中國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20年修訂)》[3]標準;(2)Durie-Salmon(DS)分期Ⅰ~Ⅲ期[3];(3)初診,且預計生存期≥3個月;(4)年齡≥60歲。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2)心肝腎肺異常、凝血功能不全者;(3)難治性或復發(fā)性MM。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6例;年齡60~74歲,平均年齡(67.42±4.17)歲;DS分期:Ⅰ期3例,Ⅱ期18例,Ⅲ期22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15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7.46±4.18)歲;DS分期:Ⅰ期3例,Ⅱ期19例,Ⅲ期2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VTD方案:注射用硼替佐米(先聲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175,規(guī)格:3.5mg)1.30mg/m2,于第1、4、8、11天靜脈注射;沙利度胺膠囊(蘇州長征—欣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86,規(guī)格:25mg)100~200mg/d,睡前口服;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鈉(重慶萊美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449,規(guī)格:2mg)20~40mg/d,于第1~2、4~5、8~9、11~12天時靜脈輸注。
1.2.2 觀察組采用RD方案:雷那度胺膠囊(北京雙鷺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0010,規(guī)格:5mg)25mg/d,睡前口服;地塞米松片(廣東南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4618,規(guī)格:0.75mg)10mg/d,于第1~2、4~5、8~9、11~12天時口服。兩組均以持續(xù)21d后休息7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4~6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治療4周后評定:完全緩解(CR):血清與尿中M蛋白消失,骨髓中漿細胞<5%,軟組織漿細胞瘤消失;基本緩解(VGPR):血清中M蛋白減少≥90%,尿中M蛋白≤100mg/24h;部分緩解(PR):血清中M蛋白減少≥50%,尿中M蛋白<200mg/24h;無緩解(NR):未達以上標準[3];總緩解率=(CR+VGPR+PR)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對比兩組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于治療前后抽取外周靜脈血5ml,以離心半徑10cm,經3 000r/min離心10min,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β2-MG、HMGB1水平。(3)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總緩解率比較(88.37%VS 86.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03 0,P=0.748 2)。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血清β2-MG、HMGB1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血清β2-MG、HMGB1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β2-MG、HMGB1水平比較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骨髓抑制、皮疹、胃腸道反應、疲勞乏力、關節(jié)酸痛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周圍神經病變發(fā)生率為9.30%,低于對照組的30.23%(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MM的病因不明,多認為與遺傳、環(huán)境有關,臨床治療以化療與藥物治療為主[4]。VTD方案為當前MM患者常用的化療方案之一,能夠抑制細胞因子、抗血管生成、調節(jié)機體免疫、促進MM細胞凋亡,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但老年患者各個器官功能逐漸衰竭,機體免疫力低下,對藥物毒性的耐受性差,采取VTD化療過程中,老年MM患者常因不能耐受周圍神經病變所致的疼痛、麻木而停止治療,影響預后[5]。
雷那度胺為沙利度胺的衍生物,可抑制MM細胞內IRF4基因的表達而抑制MM細胞增殖。研究證實,血管新生有助于促進MM細胞生長、轉移,而雷那度胺屬于二代免疫調節(jié)類藥物,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同時可抗炎、調節(jié)免疫,能夠抑制MM細胞的增長[6]。此外,雷那度胺可改善骨髓微環(huán)境,增加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相關因子的表達,多方面抑制MM細胞增殖。地塞米松為人工合成的糖皮質激素,可消炎抗毒、抗過敏,并可抑制MM細胞的有絲分裂[7]。本文結果顯示,兩組總緩解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觀察組周圍神經病變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與既往文獻報道[8]基本類似??紤]是因為雷那度胺的結構與化學性質相對穩(wěn)定,在確保療效的同時可減少毒副反應的發(fā)生。
β2-MG為一種低分子蛋白,由MM細胞增殖釋放入血,為MM患者體內腫瘤負荷量的有效監(jiān)測指標[9]。HMGB1為一種炎癥細胞因子,可介導腫瘤細胞轉移[10]。研究證實,β2-MG、HMGB1水平在MM患者血清中呈高表達,且與臨床分期、轉移與復發(fā)風險呈正相關[11]。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清β2-MG、HMGB1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紤]是因為給予雷那度胺聯(lián)合地塞米松化療方案治療協(xié)同抗腫瘤、抗炎作用更顯著,且藥物毒性更小,減少了藥物毒性對療效的影響,故而可使炎癥細胞因子、腫瘤負荷減少更明顯,所以β2-MG、HMGB1水平下降更顯著。
綜上所述,RD化療方案治療老年MM的效果確切,可降低血清β2-MG、HMGB1水平,減少炎癥細胞因子與腫瘤負荷,減少周圍神經病變的發(fā)生,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