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國
(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胃食管反流病是臨床上比較嚴重的一種消化系統病癥,這種病癥十分常見而且很容易復發(fā)[1]。胃食管反流病是因為胃、十二指腸之中的溶物,經反流進入患者的食管內部而發(fā)病,發(fā)病后患者會出現胃部嚴重的灼燒感,甚至會導致喉嚨不適和反流情況出現,個別患者會有咳嗽癥狀,嚴重情況下導致合并哮喘發(fā)生。臨床認為[2],對胃食管反流病如果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導致患者的胃食管受到反復性的刺激,誘發(fā)患者形成Barrett食管或是食管腺癌[3]。臨床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要嚴格根據內鏡的檢查結果進行病情的劃分(非糜爛性反流病、糜爛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等)。本文所研究的非糜爛性反流病是其中的一種亞型,發(fā)病后患者會出現上述相關不適癥狀。臨床通過利用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等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效果顯著。雷貝拉唑和雷尼替丁是上述兩種類型藥物的代表藥物[4],能發(fā)揮較好的作用,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本文基于此主要評估這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到我院治療的72例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6例。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18∶18,年齡為25~65歲,平均(44.82±14.37)歲;病程1~5個月,平均(3.28±0.37)個月。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7∶19,年齡為24~64歲,平均(44.38±13.87)歲;病程1~5個月,平均(3.35±0.4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颊撸覍伲┖炞帧吨橥鈺贰?/p>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經臨床確診為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并符合診斷標準[5]。②本文所有患者入組年齡滿18歲,而且年齡均不滿80歲。③經過胃鏡檢查,患者均未發(fā)現有黏膜異常反應。④均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臨床的配合度和依從性較高。
1.2.2 排除標準 ①其他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癥型,包括糜爛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②其他消化系統病癥患者。③合并有嚴重的精神障礙或意識障礙的患者。④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⑤對本文所應用的藥物過敏或不耐受的患者。⑥在入院2周之內使用過相關藥物治療的患者,特別是PPI藥物或H2RAS藥物治療的患者[6]。⑦同期參與其他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基礎治療 所有患者均常規(guī)應用鋁碳酸鎂(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 093295;生產企業(yè):南通久和藥業(yè)有限公司)和莫沙必利(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 173152;生產企業(yè):上海新黃河制藥有限公司)等藥物進行常規(guī)治療,為患者提供奧美拉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 084393;生產企業(yè):濟南明鑫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
1.3.2 對照組 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通過雷尼替?。ㄅ鷾饰奶枺簢帨首諬52 020475;生產企業(yè):貴州萬順堂藥業(yè)有限公司)進行治療。口服,每次150 mg,每日2次,指導患者均在早晚飯前0.5 h用藥[7]。
1.3.3 觀察組 所有患者在常規(guī)基礎治療上通過雷貝拉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 020330;生產企業(yè):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治療??诜?,每次20 mg,早餐前0.5 h用藥,每日2次。
1.3.4 治療原則 所有患者持續(xù)用藥8周為1個療程,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叮囑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和生活習慣,禁止患者在睡前2 h飲食,并囑床頭抬高約30°。告知患者必須戒煙戒酒,飲食堅持清淡易消化的原則,減少對刺激性和辛辣飲食的攝入,避免食用海鮮和生冷的食品,并保持舒適愉悅的心情。在對患者提供治療時,如有必要,可為患者應用硝酸酯類或鈣通道阻滯劑等松弛下括約肌的藥物進行干預,但應注意用藥和抗反流藥物服用時間間隔2 h以上,以更有效的發(fā)揮藥物治療的作用,也能規(guī)避用藥不良反應。
1.4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將患者的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個級別[8]。①顯效:經過治療后1周,患者的臨床癥狀(噯氣、反酸、胸骨后灼燒痛等)完全消失,反流癥狀消失。②有效:經過治療后3周,患者的臨床癥狀(噯氣、反酸、胸骨后灼燒痛等)完全消失,反流癥狀消失。③無效:經過治療后8周,患者的臨床癥狀(噯氣、反酸、胸骨后灼燒痛等)仍未消失,反流癥狀仍然存在。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復發(fā)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作比較。生活質量:以QOL評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該評分為0~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分析 以IBM SPSS25.0進行統計學分析,以()表示計量資料,并以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病情控制有效32例,控制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病情控制有效25例,控制有效率為69.44%(χ2=4.1263,P=0.0422);觀察組的復發(fā)率為3.13%(1/32),對照組為32.00%(8/25)(χ2=6.7632,P=0.0093);觀察組出現并發(fā)癥3例,發(fā)生率為8.33%,對照組出現并發(fā)癥11例,發(fā)生率為30.56%(χ2=5.6749,P=0.0172);對兩組患者經不同治療以后的QOL量表進行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QOL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QOL評分比較(分,)
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在臨床上是十分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臨床認為這種疾病的復發(fā)性較高,發(fā)病后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統計得出,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占胃食管反流病的70%以上[9],大部分患者在發(fā)病后,臨床癥狀主要局限在食管中,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癥狀會延伸到食管外,甚至導致患者出現哮喘。如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方法治療,則會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觀察組病情控制有效率(88.89%)明顯高于對照組(69.44%)(P<0.05)。觀察組的復發(fā)率[3.13%(1/32)]明顯低于對照組[32.00%(8/25)](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33%)明顯低于對照組(30.56%)(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QO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對患者提供雷貝拉唑用藥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雷尼替丁。雷貝拉唑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10],是一種苯丙吡唑替代品,用藥后具有較高的解離常數,該藥物與胃壁的血管具有較多的結合點位,因此對患者進行用藥時,幾乎不會出現抗膽堿的效果,也不會出現抗H2組胺特性,其可有效附著在患者的胃壁細胞上,充分發(fā)揮胃內質子泵的抑制作用,從而有效防止胃酸的增多。在臨床治療中,雷貝拉唑可通過非酶途徑代謝,與其他藥物間的相互影響較少,因此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而雷尼替丁是一種H2RAS藥物,可選擇性的競爭胃壁上的H2受體,增加細胞中的cAMP含量,通過抑制組胺和五肽胃泌素,能有效避免胃食管因刺激而導致胃酸分泌增加,可有效降低胃酸以及胃酶的活性,進而發(fā)揮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比較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雷貝拉唑優(yōu)于雷尼替丁。
綜上所述,對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服用雷貝拉唑所取得的療效明顯比服用雷尼替丁更好,可有效提升患者對病情的總體控制效率,降低復發(fā)的概率和并發(fā)癥出現的概率,能提升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