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廷
胃腸息肉屬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者通常在發(fā)病早期無明顯癥狀,而在病情的不斷進展中,將逐漸出現便血、腹脹、腹痛等癥狀,給患者造成極大不適感,對其正常生活也造成了嚴重影響[1,2]。高頻電刀手術是治療胃腸息肉的有效方式,利用高頻電壓與電流分離并凝固組織,實現對息肉的徹底清除[3]。但是該手術需要在內鏡配合下才能準確、快速完成。而在置入內鏡的過程中,會給患者造成明顯的疼痛感,引起應激反應,進而可能影響到手術效果和患者的胃腸功能恢 復[4,5]。因此,無痛內鏡技術在高頻電刀手術中逐漸得到了廣泛運用。本文將對胃腸息肉在無痛消化內鏡高頻電刀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70 例胃腸息肉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5 例。研究組男18 例,女17 例;年齡32~76 歲,平均年齡(54.12±12.68)歲;腸息肉20 例,胃息肉15 例;息肉直徑1~3 cm,平均直徑(2.12±0.55)cm;單發(fā)息肉31 例,多發(fā)息肉4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31~75 歲,平均年齡(53.75±12.62)歲;腸息肉21 例,胃息肉14 例;息肉直徑1~3 cm,平均直徑(2.05± 0.57)cm;單發(fā)息肉32 例,多發(fā)息肉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常規(guī)的心電檢查、凝血時間檢測等,叮囑患者保持空腹8 h,并指導患者口服50 g 的硫酸鎂粉。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內鏡下進行高頻電刀治療,電子胃腸鏡選用Olympus CV290,高頻電刀選用ERBE ICC350。通過內鏡活檢孔將胃腸鏡置入,通過胃腸將金屬圈套器深入病灶處,將功率設置為30 W,將息肉提起后,快速完成電凝、切割。研究組在無痛消化內鏡下進行高頻電刀治療,在術前 5 min 給予患者局部麻醉,使用麻醉藥物丙泊酚 (1.0 mg/kg)與芬太尼(0.5~1.0 μg/kg),手術操作與對照組一致。兩組患者均在術后1 d 禁食,之后可開始進食流質飲食3 d 左右,再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住院期間給予兩組患者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手術前后的胃腸道激素(MOT、VIP、GAS)水平、一次性息肉清除率、創(chuàng)面愈合率、復發(fā)率、手術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胃腸道激素測定:抽取患者的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后取血清待檢。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進行指標檢測。分別在術前與術后24 h 進行1 次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前后的胃腸道激素水平對比 術前,兩組MOT、VIP、GAS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MOT、GAS 水平均較術前降低,VIP 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但研究組MOT(243.15± 22.76)pg/ml、GAS(131.65±16.71)pg/ml 高于對照組的(228.68±20.15)、(116.21±15.81)pg/ml,VIP(41.21± 6.51)pg/ml 低于對照組的(46.08±6.32)pg/m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16、3.175、3.97,P=0.006、0.002、0.000 <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的胃腸道激素水平對比(,pg/ml)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的胃腸道激素水平對比(,pg/ml)
注:與本組術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術后對比,bP<0.05
2.2 兩組一次性息肉清除率、創(chuàng)面愈合率、復發(fā)率對比 兩組患者的一次性息肉清除率、創(chuàng)面愈合率、復發(fā)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一次性息肉清除率、創(chuàng)面愈合率、復發(fā)率對比[n(%)]
2.3 兩組手術時間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對比 研究組手術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分別為(26.85±5.39)min、(9.26±3.88)h、(41.26±12.08)h 均短于對照組的(30.59±5.41)min、(12.32±4.21)h、(50.36±12.21)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97、3.162、3.134,P=0.005、0.002、0.003<0.05)。
胃腸息肉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與患者的飲食習慣、炎癥反應、衣物刺激以及遺傳因素等有密切關聯(lián)[6]。胃腸息肉存在癌變的風險,因此,臨床主張患者盡早通過手術將息肉切除。內鏡下高頻電刀手術具有操作簡單、切割徹底等優(yōu)點,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良好的止血,成為了胃腸息肉的主要治療方式[7]。但是常規(guī)的消化內鏡置入技術,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的疼痛,導致其精神緊張而引起過度的胃腸蠕動等反應,不利于手術進行。
MOT、GAS、VIP 是維持胃腸道功能的重要激素,如果胃腸道激素波動過大,將會引起多種胃腸道反應,進而影響到手術進程和效果,故減少胃腸道激素波動對患者術后的胃腸功能恢復有利[8]。在此次研究中,術后,兩組MOT、GAS 水平均較術前降低,VIP 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但研究組MOT、GAS 高于對照組,VIP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無痛消化內鏡下進行高頻電刀治療對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恢復具有積極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一次性息肉清除率、創(chuàng)面愈合率、復發(fā)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無痛技術的運用并不會影響到手術本身的效果。且研究組手術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無痛內鏡置入技術的運用,能夠減少給患者造成的疼痛感,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有利于減輕應激反應,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程度和依從性,進而提升了手術效率,縮短了手術時間[9]。并且在鎮(zhèn)靜狀態(tài)下,患者的胃腸蠕動減少,有利于減少對胃腸的刺激和機械損傷,術后能夠更快恢復胃腸功能[10]。
綜上所述,相比于傳統(tǒng)內鏡下高頻電刀治療,在無痛消化內鏡下進行高頻電刀治療胃腸息肉患者顯著效果,對患者的胃腸道激素水平影響更小,胃腸功能恢復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