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滔 谷巖 曾匯霞 廖梅嫣 吳海賓 潘朝勇 吳家圣 黎鑒飛 鐘友娣
重癥肺炎是重癥醫(yī)學科常見疾病之一,在春夏及秋冬季節(jié)變化時期容易復發(fā),尤其是老年患者更難以徹底治愈,需要長期用藥,而長期用藥會帶來較多的并發(fā)癥[1]。抗生素是一種具有較強藥效的藥品,并且在臨床診療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股氐难芯砍晒酥局R床診療水平具有顯著的發(fā)展,能夠帶動抗生素藥品的研發(fā)和使用,開創(chuàng)了抗生素使用的新紀元[2]。經過抗生素診療的數十年研究和完善,抗生素診療形式已經逐漸成熟,相繼誕生了鏈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環(huán)素等多種抗生素,提升了人們治療感染性疾病的能力[3]。但是現階段對抗生素的使用仍具有不明確的問題,影響臨床診療的完善和發(fā)展。本文將圍繞重癥肺炎患者展開,分析抗生素降階梯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80 例重癥肺炎患者,納入標準:①年齡 ≥22 歲;②根據美國感染病學會和美國胸科學會提供的肺炎診斷標準(2007 版),患者需進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且伴隨感染性休克,呼吸>30 次/min;③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疾病患者;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將納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 例。每組需要氣管插管的25 例,需要血管活性藥維持血壓的20 例。研究組男28 例,女12 例;年齡24~70 歲,平均年齡(45.34±13.21)歲。對照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45.22±13.2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吸氧、止咳平喘、化痰、維持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等治療。在給予患者抗生素藥物治療前,需要進行細菌學標本的留取,并展開相關藥敏檢測,在抗生素藥物治療過程中要反復進行病原學的檢測。
研究組應用抗生素降階梯療法,取100 ml 生理鹽水,加入劑量為0.5 g 的注射用美羅培南(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97,規(guī)格:1 g),靜脈滴注,間隔8 h 進行1 次,連續(xù)治療3 d。根據白細胞、降鈣素原檢測結果采取降階梯治療,替換二線抗生素。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抗生素療法,取100 ml 生理鹽水,加入劑量為0.5 g 的注射用美羅培南靜脈滴注,間隔 8 h 進行1 次,1 個療程為6~14 d,療程結束后停用,平均療程為(10.35±3.21)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白細胞、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氧合指數、ICU 住院時間、治療效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治療1 周后拔除氣管插管成功率和停用血管活性藥成功率。療效判定標準:患者接受治療之后咳嗽、胸悶、氣促癥狀明顯好轉,并且患者的肺部哮鳴音也基本趨于消失,判斷為顯效;患者接受治療之后咳嗽、胸悶、氣促癥狀出現緩解現象,并且患者的肺部哮鳴音逐漸減少,判斷為有效;患者接受治療之后咳嗽、胸悶、氣促癥狀與治療之前并沒有明顯差異,并且肺部哮鳴音仍舊沒有變化的情況,判斷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并統(tǒng)計28 d 內死亡情況?;颊卟l(fā)癥主要包括咳嗽與咳痰、心率過速與心律不齊、細菌耐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白細胞、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氧合指數、ICU 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白細胞(8.65±2.07)×109/L、降鈣素原(4.31±1.08)μg/L、C 反 應蛋白(36.49±6.15)mg/L 均低于對照組的(10.37± 2.11)×109/L、(7.23±2.15)μg/L、(60.73±7.83)mg/L,氧合指數(281.62±26.17)mm Hg 高于對照組的(191.93± 18.74)mm Hg,ICU 住院時間(11.25±3.62)d 短于對照組的(16.18±4.13)d,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白細胞、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氧合指數、ICU 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白細胞、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氧合指數、ICU 住院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照組的65.00%,28 d 死亡率0 低于對照組的10.00%,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的3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治療1 周后拔除氣管插管成功率比較 研究組治療1 周后拔除氣管插管成功率100.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1 周后拔除氣管插管成功率比較[n(%)]
2.5 兩組治療1 周后停用血管活性藥成功率比較 研究組治療1 周后停用血管活性藥成功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1 周后停用血管活性藥成功率比較[n(%)]
重癥肺炎自身具有反復性和多樣性,難以在短時間內治愈。該病與患者身處的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發(fā)病期間患者的身心健康、工作學習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目前,國內外臨床研究顯示,臨床治療重癥肺炎患者主要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廣泛應用進一步增強了細菌耐藥性,影響了抗生素臨床治療效果,甚至部分患者出現了交叉耐藥現象。結合抗菌譜可將抗生素分為兩種,一種為廣譜抗生素,主要為三代頭孢菌素,另一種為窄譜抗生素,這種抗生素更具針對性,但與其對抗的細菌種類不多,極易導致細菌耐藥性的生成[4-6]。
常規(guī)用藥治療中,多以單一廣譜抗生素給藥治療為主,臨床研究證實,該治療方法感染控制效果有限,反而刺激炎性反應,延長患者病程、加重疾病程度,即使在疾病無法有效控制之后立即轉用高級別抗菌藥物,效果以及用藥安全也存在明顯局限,無法改變死亡結局[7-9]。
血管活性藥物主要是以轉變血管平滑肌張力的方式促使血管功能發(fā)生轉變,調控患者血壓狀況,減少患者心臟負荷,主要被運用到高血壓急癥、心衰或者是休克等癥狀當中。有學者研究表示,當心臟β1受體興奮的情況下,心率也會因此加快,此時心肌收縮力明顯增加,心輸出量也會因此增加,此時心肌耗氧量也會隨之受到影響。而如果興奮β2受體的調整可以促使支氣管平滑肌松弛,促使支氣管處于擴張狀態(tài),消除痙攣癥狀,從而起到減低血管周圍舒張壓的效果。如果是α 受體出現興奮的情況,則可以促使皮膚或者是內臟小血管出現收縮情況,從而使小靜脈和小動脈均呈現出強烈收縮狀態(tài)[9,10]。
而在抗生素降階梯治療中,將整個治療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為“經驗性治療”與“目標治療”,二者之間既具有統(tǒng)一性,也存在關聯(lián)性[11]。降階梯治療方式的應用,能夠為耐藥菌感染患者提供合理的初級階段治療方案,同時也能夠避免抗菌藥物濫用情況。在重癥肺炎患者的臨床診療過程中,應注意廣覆蓋原則的應用,通常使用廣譜抗生素,一旦出現抗生素應用不合理,會對患者的愈后效果產生嚴重影響[12]。有研究指出,抗生素降階梯治療能夠有效控制重癥肺炎患者的病情,且預后效果較為理想。從本次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抗生素降階梯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且有效抑制死亡以及細菌耐藥的出現,大大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重癥肺炎患者進行抗生素降階梯治療能夠極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診療不適感,改善患者機體情況,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值得在臨床診療中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