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琳
白血病是血液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為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死亡率較高[1]?;熓羌毙园籽〉氖走x療法,能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近年來白血病的療效有了顯著的改善,但成人治愈率仍然較低,約為20%~40%左右[2]。白血病本身會導致患者免疫功能障礙,加之化療藥物的副作用造成的免疫抑制,使得患者在治療期間極易發(fā)生感染,既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又給患者及家屬造成巨大的心理及經(jīng)濟負擔[3]。同時白血病還會引起患者ABO 血型抗原減弱,使血型出現(xiàn)暫時性變異的情況[4],影響到臨床配血和患者的安全。丙種球蛋白靜脈輸注是治療丙種球蛋白缺乏癥及免疫缺陷病的常用方式,通過將免疫球蛋白所包含的大量抗體輸送到患者體內,產(chǎn)生免疫保護的作用,在傳染性疾病及免疫疾病患者中應用較廣泛。本院將丙種球蛋白用于白血病化療患者中,觀察丙種球蛋白對急性白血病患者感染、體液免疫及輸血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以2017 年8 月~2020 年7 月新泰市人民醫(yī)院血液科80 例白血病化療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診斷標準[5];②年齡16~65 歲;③接受化療治療,且需輸血的患者。排除標準[6]:①合并嚴重的心肝肺腎功能不全;②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③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或生命體征異常;④精神類病史;⑤心腦血管疾??;⑥不愿意參加本研究的患者;⑦不能按時參加隨訪者。將患者根據(jù)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單序號)和對照組(雙序號),各40 例。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17~65 歲,平均年齡(36.89±11.96)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17~31 kg/mg2,平均BMI(23.16±2.81)kg/mg2。對照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18~62 歲,平均年齡(37.32±10.58)歲;BMI 17~30 kg/mg2,平均BMI(22.87±2.83)kg/mg2。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DA 化療方案,第1~3 天給予柔紅霉素(瀚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925)45 mg/次,1 次/d,靜脈滴注;第1~7 天給予阿糖胞苷(海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4695)100 mg/次,2 次/d,靜脈滴注。對照組行常規(guī)處理,包括保肝、止吐、營養(yǎng)支持等,對于出現(xiàn)發(fā)熱的患者及時采取抗感染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丙種球蛋白(山東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13001),300~400 mg/(kg·d),1 次/d,連用5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感染情況:參照《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7]中的診斷標準。②體液免疫指標:分別在治療療前后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免疫指標,包括IgA、IgG、IgM。③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包括發(fā)熱和皮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感染及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感染發(fā)生率及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感染及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2.2 兩組體液免疫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IgA、IgG、IgM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gG 水平高于對照組,IgA 及IgM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體液免疫指標比較 (,g/L)
表2 兩組體液免疫指標比較 (,g/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白血病為造血干細胞異常克隆所致的貧血、出血、器官浸潤等不良結局的綜合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尚無統(tǒng)一結論,多認為與居住環(huán)境、生活習慣等存在一定關系[8]。化療是白血病患者賴以緩解病情和延長生存時間的主要手段,但因病情本身的特點以及化療后粒細胞嚴重缺乏、免疫抑制劑和糖皮質激素的使用等原因影響,使得白血病患者極易合并感染,從而影響到治療效果,也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負擔,嚴重時還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對于白血病化療患者發(fā)生感染后一般給予廣譜抗菌藥進行控制,但隨著病原菌耐藥性增加,加之病原菌培養(yǎng)陽性率較低,耗費時間較長,對抗菌藥物使用的指導有限,故抗感染治療效果有限,因此,預防白血病化療患者感染的發(fā)生是極為必要的。
丙種球蛋白是人體淋巴β 細胞分泌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含有針對各種病毒的綜合抗體,能迅速消滅病毒,最大程度的保護機體免受病毒的損傷[9]。丙種球蛋白中含有大量的IgG,對免疫應答反應具有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并封閉巨噬細胞Fc 受體,而減少炎癥遞質的含量[10]。同時,丙種球蛋白中還有大量的特異性抗體,與病毒表面的受體結合后可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減低病毒的感染能力,從而保護靶細胞,防止感染進一步加重的同時刺激機體產(chǎn)生相應抗體,以中和病毒和炎癥因子[11]。且丙種球蛋白能迅速加大機體抗感染的能力及吞噬血清中的炎癥因子,預防感染的發(fā)生。另外,丙種球蛋白含有正常機體所有的各種抗體,經(jīng)靜脈輸注后能快速提升血液中IgG 的濃度,使機體從低免疫的狀態(tài)上升到暫時性的免疫保護狀態(tài),增強機體抗感染能力和促進免疫調節(jié)功能的上升[12]。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治療后觀察組IgG 水平高于對照組,IgA 及IgM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丙種球蛋白可有效降低白血病化療患者感染發(fā)生率,并提升免疫功能。
化療治療在殺滅白血病患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破壞一定的正常細胞,故患者多需接受輸血治療。血型配對是輸血治療的關鍵,若輸注的血液血型與機體不相符會引發(fā)溶血反應,甚至引起患者的死亡。正常情況下血型不會發(fā)生變化,但當機體出現(xiàn)惡質性病變時血型抗原表面會發(fā)生暫時性改變,增加輸血治療的風險[12]。白血病患者也不例外,且隨著化療時間的延長,藥物給患者血管造成損傷越重,骨髓抑制、多器官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增加,造成免疫功能的下降,在進行輸血治療時易出現(xiàn)免疫反應所致的發(fā)熱、皮疹等癥狀,增加患者的痛苦。丙種球蛋白可有效提升機體的免疫功能,改善體質,而增加輸血治療的安全性。本研究中,觀察組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丙種球蛋白能有效降低白血病化療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丙種球蛋白能有效改善白血病化療患者的免疫功能,從而降低感染及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但應觀察病例偏少,尚未對丙種球蛋白的最佳用量和最佳使用時間做出判斷,下一步將收集病例并擴大研究范圍,以期為臨床提供更為準確、可靠的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