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梁曉聲的新作《人世間》是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小說以共樂區(qū)平民階層為對象,通過描寫他們歷經(jīng)生活的坎坷、時代的考驗,始終堅守做人的良知,給平民百姓瑣碎平凡的日常生活揭蔽,為卑微的人物立傳。作品把人世間的一場場苦難,化作一次次的人生考驗,讓他們在卑微生活中去探尋人世間崇高的生存意義,作品的主旨是追求做一個好人,好人文化滲透作品始終,作者極力宣揚要做一個有情有義、有原則、有思想的好人,這就是作品對崇高人生的詮釋。
關鍵詞:《人世間》 卑微 崇高 平民
《人世間》是著名作家梁曉聲用將近七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抒寫的總結性作品,2019年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作品展現(xiàn)了作家豐厚的生活積累和高超的藝術造詣,全景式書寫了新中國近五十年來波瀾壯闊、風云激蕩的歷史巨變,藝術地表達了正直善良、勤勞堅忍的城市平民階層的卑微生活和崇高精神。
做個好人,做個善良的人,是梁曉聲的追求,也是他在《人世間》中傳遞的信念。梁曉聲曾說:“到55歲以后,才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文學作品還是要寫人在生活中應該是什么樣的?!薄度耸篱g》這部史詩性作品通過描寫普通人卑微的生活,探尋了平民階層如何在卑微的人生中去追求崇高,去實現(xiàn)人生意義。
一、平民的意識,創(chuàng)作的立足點
《人世間》以北方某省會城市的一個平民區(qū)——共樂區(qū)為背景,刻畫了從這里走出的十幾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了風云變幻的中國社會巨變。作品主要以周秉昆家族幾十年的生活為主線,既宏偉地展現(xiàn)了歷史劇變潮流中人物的卑微生活,也細致入微地描寫了百姓日常生活里的艱辛和痛苦。作者始終關注著這群平民百姓的命運沉浮和喜怒哀樂。這是一部關于奮斗、擔當、正直和善良的作品,通過描寫一個個可親可感的平民畫像展現(xiàn)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這些普通人經(jīng)受住了苦難歲月的洗禮,在奮斗的過程中勤勞堅忍、善良正直、勇于擔當。
《人世間》創(chuàng)作的立足點是一群平凡的人,是中國社會的平民階層。新中國近五十年發(fā)生了劇變,平民階層有足夠的話語權去訴說時代風云變幻過程中的經(jīng)歷與痛苦。這個階層在歷史的發(fā)展與人生的經(jīng)歷當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活著的不易、有意義地活著更加不易。因此,如何在艱難的歲月中找到生活下去的信念變得尤其艱難。立足底層、立足平民,可以讓我們更加感受到崇高精神的分量。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平民百姓的遭遇與梁曉聲的人生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梁曉聲豐富的生活積累與人生閱歷注入了他的創(chuàng)作中。他以樸素平實的文字描述出平民百姓的生活圖景,從平民生活中體味社會時代的更替變化,故有“平民代言人”之稱。作者出生在社會底層,因此也能對底層百姓的生活感同身受,早期生活的艱辛推動他去深入關注底層群體的生活境況?!度耸篱g》的創(chuàng)作實際上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體驗,作品通過描寫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既揭示了自己的人生思考和人生總結,也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底層人物的命運關注和人文關懷。
二、卑微的人生,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
梁曉聲在創(chuàng)作《人世間》后有一段補白,這部作品是將近50年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的直觀展現(xiàn),只有從那個年代梳理過來,才能理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他還提到創(chuàng)作時因為整理一些散文隨筆,想到了從前的許多事,比如年貨、布票、肉票、洗澡票、戶口簿、廁所等?,F(xiàn)在普通飯店的任何一桌飯菜,過去北方家庭春節(jié)時幾乎都吃不到。當時見不到豬肉,白面、雞蛋都憑票證。梁曉聲直到下鄉(xiāng)前才第一次吃到點心、直到1990年才洗到第一次熱水澡。這種生活并非城市最困難家庭獨有,而是當時的普遍現(xiàn)象。正是因為這樣,梁曉聲想通過《人世間》這部作品讓年輕人了解那時的苦難生活,特別是平民階層連溫飽都難以解決的卑微生活,這就是梁曉聲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
梁曉聲之前的創(chuàng)作主要是以知青分子為描寫對象?!度耸篱g》包括了上山下鄉(xiāng)、三線建設、推薦上大學、知青返城、恢復高考、出國潮、下海、走穴、國企改革、工人下崗、個體經(jīng)營、棚戶區(qū)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會動向和社會現(xiàn)象,在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上,對各類人物,尤其是底層百姓的生活進行了深刻而細致的描寫,展示了一幅宏大的人世間平民畫像。
作者筆下的共樂區(qū)兒女們生活在新中國成立后最為艱難的一段歲月里,是一群實實在在的貧苦人。在艱苦的歲月里,風餐露宿、缺衣少食,整天為生活奔波,過著的是卑微的生活。作品當中有詳細的描述,例如國慶的父親去世的時候,那年天氣寒冷,煤炭缺乏,普通人只能到大商場里靠近暖氣的地方取暖,國慶的父親見到一間醫(yī)院傾倒煤渣的地方溫度較高,便只身前往取暖,誰知在那里被傾倒的煤渣掩蓋。國慶當晚尋求朋友幫助分頭去找父親,最后發(fā)現(xiàn)父親死在煤渣房里而且身體呈蜷曲狀,國慶最后想拉直父親的身體為他穿上衣服,卻怎么也拉不直,卑微的人在他的卑微的世界里悄然離開,讀完令人倍感心酸。又如周秉昆由木工廠調到醬油廠時,他的那些朋友認為周秉昆肯定有貴人相助,希望他能如實相告。這些底層人家的小兒郎,從沒與上層人士接觸過,同類中若有誰與上層人士搭上關系,受到垂愛,他們不但羨慕,當然還極感興趣,因為或許有可以依傍的關系,又或許可以從中學到經(jīng)驗和技巧。依他們想來,能幫周秉昆那么快調動工作單位的人,肯定有上層人士的幫助。這些卑微的人物無奈地只能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所謂的大人物上,把與某些大人物搭上關系為榮??梢哉f,作品當中的人物從生活到骨子里的思想都滲透著卑微。
作者想通過《人世間》的創(chuàng)作,讓今天的讀者了解中國近五十年的社會發(fā)展進程,看看中國是怎么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父輩們經(jīng)歷過什么,同時思考自己的人生該走向何處。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人世間》無疑是對歷史的溫習和補課,讓我們在時間的長河里思考: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將會去哪里?
三、崇高的人格,創(chuàng)作的著力點
在《人世間》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閃現(xiàn)的正直善良和情義擔當,即便生活再艱難,也會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即使深陷困境,也會互幫互助,自立自強,這也是作品著力挖掘的生活中的崇高精神和生存意義。不管人們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中,做一個好人,都是人們對人性、人心的內在要求。社會無論如何發(fā)展,時代無論處在哪個階段,作為人本身,始終保持著向善、向上、向美的人生追求。
作品主要闡釋的精神是好人倫理觀,也就是人生的要義是盡力去做一個好人。梁曉聲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根植于內心的修養(yǎng),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這些實際上就是梁曉聲為“好人”定下的標準。在作品中,這個觀念主要表現(xiàn)為要做一個有情有義、有原則有思想的人。作者把好人價值觀放在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演繹,既有時代的意義,也給人以永恒的啟迪。
作品中出現(xiàn)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有情有義的人。在苦難的歲月里,人們能夠守望相助,渡過難關。作品主要圍繞周秉昆一家的生活來展開,其中,作品的主要筆墨是用在周秉昆身上。周秉昆知道朋友沒有房子住,主動讓出自己的舊房子給朋友住,但后來自己的新房子被沒收,他看到朋友的艱難,寧愿自己租房子住,也不取回房子;在朋友、鄰居生活艱難之時經(jīng)常救濟他們;還有在對待鄭娟這點上,周秉昆本來和她無親無故,當看到她生活的悲慘無助后,毅然娶了她照顧她下半生。這些行為都體現(xiàn)了周秉昆的重情重義,諸如此類,在作品的眾多角色中都透露出有情有義的好人文化,例如曲老太太、蔡曉光、龔維則等人,周秉昆在工作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受人排擠,丟掉飯碗,在人生黑暗的時期,正是這些好人的幫助才讓他渡過難關。周秉昆一生中遇到很多貴人,既是他自己一生重情重義的回報,也是其他人有情有義品質的體現(xiàn),這就是作者宣揚的一種好人文化,同時也是作者要表達的價值取向。
作品中除了表現(xiàn)對有情有義人生的追求,還體現(xiàn)了有原則有思想的人生態(tài)度。作品中周秉坤辛苦買來的洋樓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因產(chǎn)權不清被沒收了,他去找當時已是省級領導的哥哥周秉義求助,但周秉義堅持共產(chǎn)黨員的原則絕不幫忙,他倆還為此吵了一架。周蓉當年為了和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不遠千里從北方到貴州,后來喜歡的對象出軌,她又毅然離婚。還有周秉昆父親在世時經(jīng)常告誡后代要想辦法努力讀書,只有讀書才有出路,作品對此類好人思想的表述也多次在作品中進行總結,它既是對作品主題思想的深入挖掘,也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延伸和擴展,更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總結和升華。
我們在《人世間》中不難看到,當生活中處處充滿曲折、充滿艱難之時,總有一種正直、友善的力量,內在地驅策著生活向前推進。而在艱苦歲月里的精神力量的支撐,又往往得益于梁曉聲價值取向的牽引。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小說描寫的周氏人家,從“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剛,到德才貌兼?zhèn)涞闹鼙x、周蓉兄妹,再到人稱“一根筋”的周秉昆,個性和學養(yǎng)有別,卻都不遺余力地踐行著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表現(xiàn)出高度的文化自覺,踐行著好人價值觀。其他人物如邵敬文、白笑川、龔維則等領導干部,肖國慶、唐向陽、吳倩、于虹等一群平民百姓,性格上都不算完美,卻都表現(xiàn)出向上、向善的人格力量。這種道德追求在特殊的年代里久經(jīng)考驗,更顯珍貴。由此出發(fā),作品巧妙地消解了人生歡愉短暫的感嘆,將深切濃郁的悲憫情懷、社會批判轉變?yōu)榧儤惆簱P、溫潤美好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撐著平民階層不斷奮發(fā)有為、積極向上。
四、人民的情懷,創(chuàng)作的終結點
作為一個與共和國同時成長起來的作家,梁曉聲的生活遭遇本能地驅動著他去關注底層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對他們生活的艱難困苦給予深深的憐惜和同情。所有這些,都能從《人世間》中找到梁曉聲誠懇的表述。
在《人世間》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梁曉聲借助共樂區(qū)的兒女們向我們傳達了如何在艱難困苦的日子中努力生活,創(chuàng)造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幸福生活。在那個年代里,普通百姓經(jīng)歷過沒地方住、沒東西吃的苦難,在這樣的條件下,活下去都成為問題。像作品里描寫的比較精彩的一個片段,周秉昆為了能吃上一頓豬肉,偷偷地跑到幾十里外,趁著夜色少人注意,排長隊才能分到一點肉。作者在這里不僅僅是揭露生活的艱難,還向我們表達了在人生的寒冬里,我們不僅要活著,還要活得更加積極,更加有意義。周秉昆拿回豬肉后就招呼了朋友過來一起分享。客觀來說,作品的描寫是建立在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飽滿的人民情懷之上的。梁曉聲在《人世間》里,寫到了平民百姓在生活重壓下的自尊自愛、自立自強,他們的抱團取暖、守望相助;他們的善良正直、樂觀坦蕩;他們對情義的看重、對命運的抗爭,以及他們?yōu)楦淖兩嫣幘乘冻龅呐?。這是一種積極的力量,一種在艱難困苦中迎難而上的生存信念,是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場去體驗、去思考普通人的卑微生活。
梁曉聲的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去閃耀人性的光輝,更重要的是去表達對平民百姓命運的關注。作品當中除了描寫到人們在艱難歲月里的互幫互助,也多次提到知識的重要性,所以才有了對周秉昆知識匱乏的感嘆,也有了后來周蓉的出國讀書的展望。另外,時代的進步也不斷地改變著這里人們的生活,作品放在一個廣闊的時空里,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時代的發(fā)展對他們生活的影響,他們從剛開始住的茅房一步步發(fā)展到后來的別墅,這既是人性的力量,也是時代的賦予。在《人世間》里,作家形象而藝術地表達了只有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才能徹底改變普通百姓人生命運的道理。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靠知識和能力、正直和道義、友善和互助、責任和擔當、奮斗和努力來得以實現(xiàn)。這是梁曉聲人民立場和人民情懷的應有之義,也是梁曉聲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的。
作家梁曉聲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始終關注著普通百姓的命運走向,他通過《人世間》這部作品向我們傳達了平民階層的價值取向:人生雖然卑微,但是我們可以活得崇高。
結語
《人世間》是一部關于平民百姓如何在卑微的人生里更好地擁抱生活的作品,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有著非常鮮明的特征,有著十分強烈的帶入感。在歷史中的某個時段里、某個場景下,如果我們換位思考,我們是其中的某一個人,在經(jīng)歷著什么,要怎么往下走,我們將會得到更多的啟示?!度耸篱g》讓我們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去感受、領悟、認識人生、社會和時代。
參考文獻:
[1]李師東.《人世間》:現(xiàn)實主義的新高度[J].中國文學批評,2019(4).
[2]李釗平.改革開放進程的全景書寫 城市平民生活的文學表達——梁曉聲長篇小說《人世間》淺論[J].文藝評論,2019(4):4-7.
[3]段怡然.挖掘卑微人生中的崇高——評陳彥的小說《裝臺》[J].小說評論,2016(6):148-151.
[4]梁曉聲. 關于《人世間》的補白[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8-23(8).
[5]路文彬.當代民生圖景背后的深度描繪——讀梁曉聲長篇小說《人世間》[J].群言,2019(3):53-55.
作 者: 楊澤松,廣東茂名幼兒師范??茖W校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