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超恒
(廣東省建設工程質量安全檢測總站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500)
廣東省為我國南部沿海經濟大省,有中國南大門之稱,地處低緯地帶,地質環(huán)境復雜,降雨量豐富,隨著經濟活動劇烈以及城鎮(zhèn)化進程,地面塌陷事故頻繁發(fā)生[1]。據不完全統計,6市近三年發(fā)生地陷事件高達1100起。其中,廣州86起、深圳967起、珠海25起、佛山10起、東莞1起、中山11起。這些“奪命地陷”甚至短時間內連續(xù)多次發(fā)生地陷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和經濟損失,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也敲響了城市地下安全隱患的警鐘[2]。
據統計,其中由工程施工因素引起共341起,占比31.0%;由既有管道因素引起共613起,占比55.7%;由其他因素引起146起,占比13.3%,詳見圖1。
圖1 近3年廣東省6市地陷情況各原因占比
同時將近3年廣東省6市不同原因導致地陷出現的情況進行統計(見圖2)。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2019年是近3年中發(fā)生道路塌陷事件總數最多的一年,同時也是由工程施工、既有管道、其他因素導致地陷發(fā)生數量最多的一年,由既有管道引發(fā)地陷次數最多。
圖2 近3年廣東省6市不同原因導致地陷的事件數量統計
調研地市近三年由工程施工引起的地陷事件共341起,其中廣州53起,深圳274起,珠海2起,佛山3起,中山9起,詳見圖3。存在嚴重性、隱蔽性、人為性、突發(fā)性等特點。
圖3 多種施工原因導致地陷的事件數量統計
1.1.1 基坑施工
部分基坑開挖施工時,發(fā)生基坑工程透水、涌砂或支護結構變形等事件,造成地陷。①基坑施工周邊出現不均勻沉降,導致管網變形或斷裂;②基坑支護止水效果不佳或坑內降水過快,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③外部振動荷載過大,使基坑周邊粉細砂層的超靜孔隙水壓力短時增大,造成地下空洞;④采用樁錨支護結構的基坑未及時注漿,引發(fā)塌陷;⑤基坑支護結構失效、邊坡垮塌造成基坑周邊地陷。
1.1.2 隧道施工
在軌道暗挖、盾構掘進等作業(yè)過程,受地質結構不穩(wěn)定、施工措施不當等多種因素影響,均可引發(fā)地陷。①隧道施工未能及時發(fā)現并消除不良地質隱患,誘發(fā)隧道內部失穩(wěn);②隧道開挖過程中支護不及時或強度不足,造成土體變形或失穩(wěn);③隧道施工造成土體不均勻沉降,造成或加劇鄰近管網滲漏或破裂,并可能形成涌水通道引發(fā)地陷。
1.1.3 管道施工
廣東省地質條件復雜,當管道施工質量欠佳,或基底及回填土不密實時,易造成地陷。①管道基礎與管道接口施工存在缺陷,導致地陷;②市政管道開挖施工后,回填工序不當或填料質量欠佳,導致回填土工后沉降過大;③高壓水力管道因施工等原因發(fā)生斷裂。
近三年調研地市由管道滲漏或破裂引起的地陷事件共613起,其中廣州28起,深圳555起,珠海21起,佛山6起,東莞1起,中山2起。其中排水管道(井)破損導致452起,占比73.7%;由給水管道(井)破損導致36起,占比5.9%;由暗渠破損引起28起,占比4.6%;由其他管道(井)破損引起97起,占比15.8%(見圖4)。
圖4 既有地下管(渠)滲漏或破裂導致地陷的事件數量統計
調查表明,深圳市近3年由既有管道導致地陷數量最多,為555起,占比90.5%。此外,除東莞、中山外,其余地市由排水管道(井)破損引起的地陷事件占比最大。其中,廣州為21起,占比75%;深圳為407起,占比73.3%;佛山為5起,占比83.3%;珠海為16起,占比76.2%。
1.2.1 建設標準低
廣東省早期管道建設標準偏低,建成的管道存在結構強度低、易破裂和爆管、接口漏水、缺乏維護等缺點,引起管道上方地陷。此外,部分跌水井未按標準圖施工,壓力釋放井無消能、加固措施,受水流沖刷導致井壁破損,引發(fā)井筒周邊地陷。
1.2.2 管材選用不當
據統計,塑料管道的維修率大于鋼筋混凝土管道。①塑料管管材市場較混亂,產品質量良莠不齊;②管道內部腐蝕嚴重、管壁變薄,導致管道滲漏。此外,部分早期建設管渠采用磚砌結構,易受周邊環(huán)境影響導致結構破損而引發(fā)地陷。
1.2.3 管網老化
廣東省大部分老舊城區(qū)的給排水管網老化情況嚴重,存在結構強度不足的問題。①部分管道建成時間早,運營時間長,日常養(yǎng)護管理缺乏;②近十幾年常用的塑料管、鋼管等最長使用年限僅20年,未及時進行更新改造。
1.2.4 汛期影響
汛期在較大水壓和流速的沖蝕下,管道容易出現破裂或滲漏;此外地下水位在汛期抬升明顯,土體被雨水快速沖刷,在地下水和管道水共同作用下,地下空洞不斷擴大。
據統計,近三年由不良地質條件引發(fā)的地陷事件共計140起,其中廣州4起,深圳134起,珠海2起。引起此類地陷事件和險情的原因主要包括巖溶塌陷、填海或近海軟土沉降等因素。
一方面,廣東省可溶巖分布廣泛,在巖溶發(fā)育區(qū),地下多發(fā)育有土洞或溶洞,地質條件脆弱。另一方面,廣東省多個沿海地市,轄區(qū)內多為軟土分布,極易出現土體不均勻沉降,進而引發(fā)地陷。
此外,廣州、佛山市近三年因老舊或廢棄地下人防工程年久失修引發(fā)地陷事件各1起;此外深圳市出現4起因道路、暗渠化河道等長期受重型車輛碾壓,不合理使用引發(fā)地陷事件。
切實強化工程建設項目組織管理工作。①合理選址、優(yōu)化布局,趨利避害;②勘察階段,應加強地質調查成果共享,明確屬地相關責任,嚴格按照規(guī)范確??辈榈轿?;③在工程設計階段,合理科學設計方案;④把好質量評審關;⑤在隧道工程施工階段,應做好工法選型、地質跟蹤反饋工作,加大全方面監(jiān)測預警加試,加強地表等地陷監(jiān)測,建立預警系統;⑥在管線工程建設階段,強化質量管控;⑦在工程驗收階段,應開展地陷隱患排查工作,評估道路承載能力。
引發(fā)地陷事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且往往各因素之間相關影響,產生連鎖反應。針對塌陷事件,要精準研判塌陷風險等級,密切監(jiān)測周邊環(huán)境發(fā)展變化,準確查找重點風險隱患,落實防范責任措施;精準發(fā)布預警信息、精準布設救援力量、精準細化預案措施,嚴防次生塌陷造成更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