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勞動教育存在著被動式勞動、運動式勞動、表現式勞動的問題。鑒于此,勞動教育工作者應基于統整理念進行勞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這涉及勞動資源的課程化統整,課程系統的校本化建構,實踐方式的自主性選擇以及統整實踐的課程實施保障。
【關鍵詞】勞動教育;統整理念;課程設計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43-0057-04
【作者簡介】周菊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程開甲小學(江蘇蘇州,215200)教師,高級教師。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币蚨?,改變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現狀,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審視學校勞動教育現狀,筆者發(fā)現普遍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被動式勞動”,學生只有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才勞動,是“苦”的,未能形成自覺;二是“運動式勞動”,只有在學校組織的勞動活動中才勞動,是“短”的,未能形成習慣;三是“表現式勞動”,只有在體力性的勞動中才勞動,是“偏”的,未能身心一致。
我校把準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強調立德樹人,在“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的理念下,整體規(guī)劃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強化勞動教育的綜合實施,并致力于打造“全域”課程系統、開展“跨界”綜合實踐、形成“常態(tài)”習慣養(yǎng)成,從而讓勞動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成長方式、一種品格修養(yǎng)。
一、勞動資源的課程化統整
勞動資源蘊含于學生的生活中,是隨機的、零散的、隱蔽的,需要發(fā)現、提煉、整合,這是課程化的過程。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課程,要從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系統規(guī)劃,統整實施,以提高勞動教育的成效。
1.要素互聯:從尋點到連線。
勞動教育的資源無處不在。面對繁雜的、零散的、內隱的勞動教育資源,教師需要用心去挖掘其可以相互關聯的知識點、技能點。
“勞動”內的互聯。家務勞動與學校勞動課程之間,勞動習慣與勞動態(tài)度之間,存在不少關聯點。以“我會整理”主題為例(見下頁表1),我們引導學生從個人物品、空間收納、知識信息、時間規(guī)劃四個方面進行整理技能、技巧的學習實踐。尋找這些“整理”技能的共同點,然后化零為整,把點串成線,這樣就可以形成“整理”系列動手又動腦的勞動課程。
“五育”間的互聯。德智體美勞五育是一個整體,教師可以通過主導式、浸潤式的方式,實現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的整合,并為勞動教育增值。所謂主導式,即以勞動教育為主導,融合四育開展活動,可以是勞動教育與某育的關聯,也可以是勞動教育與某幾育的疊加,這既能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又能拓展勞動教育的實施時間與空間。所謂浸潤式,是在德智體美四育中,浸潤式地開展勞動教育,讓勞動無所不在。如學生進行科技小發(fā)明,既是科技發(fā)明,也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
2.結構重組:從單一到立體。
勞動教育的范疇是廣泛的。從目標來說,包括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育勞動精神、培養(yǎng)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從勞動內容來說,包括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型勞動;從勞動地點來說,有課堂練習、校內勞動、家務勞動、單位實習等。我校以“開甲精神”為統領,以“組塊教學、聯結學習、統整實踐”為課程實施路徑,致力于學校教育的綜合性、整體性改革。綜合性,要求把握課程的本質特征;整體性,要求進行全局把握。我們從勞動教育目標出發(fā),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出發(fā),梳理我校勞動教育的已有經驗,挖掘新資源,把各種紛雜的勞動教育內容整合起來,形成立體的課程結構。
3.內外貫通:從表層到核心。
我校遵循勞動教育的基本原則,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fā),從表層的、簡單的勞動出發(fā),逐步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勞動習慣。以“我會擦桌子”活動為例,家務勞動中的擦桌子活動以技能學習為主,學生須掌握搓洗抹布的方法,能有序擦干凈桌子,還能根據規(guī)定進行垃圾分類;而綜合實踐活動課上的擦課桌活動,就不僅要能把課桌擦干凈,還要觀察桌面污漬從哪來,思考污漬形成的原因,探究去污又不傷桌面的方法,使用保護桌面的方法等。小小的“我會擦桌子”活動,把家務勞動與垃圾分類結合了起來,把勞動教育與愛護公物結合了起來,把動手實踐與動腦探究結合了起來。
二、課程系統的校本化建構
有了課程內容,就要建構校本化的課程實施系統,這涉及課程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的設置、實施路徑及評價保障的設計。
1.課程目標體現開放性。
在真實的勞動任務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只有勞動了,才能真正記住勞動的滋味;只有勞動了,才能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只有勞動了,才能促使學生產生認同,從內心珍惜勞動成果,尊重普通勞動者。
在持續(xù)的技能學習中,發(fā)展基本的勞動能力。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生產勞動中,勞動者需要具備的勞動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yǎng)出來的,需要系統規(guī)劃,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制定小學六個年級不同的勞動教育目標。只有做好頂層設計,才能讓學生逐步掌握勞動技能,養(yǎng)成勞動習慣。
在鮮明的時代背景下,提高創(chuàng)造性勞動能力。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需要一代代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勞動者的努力拼搏。我校以杰出的愛國科學家程開甲先生的名字命名,就是希望學生既有愛國情懷,又有科技報國的本領。我們把科學素養(yǎng)、科學精神、科學情懷,融入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讓科技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共通。
2.課程框架體現系統性。
我校的勞動課程,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單一的傳統課程。20世紀90年代,學校根據“九五”“十五”課題,開設“絲綢文化”校本課程,以種桑、養(yǎng)蠶為主。受課程觀念落后、勞動空間缺乏等因素的影響,課程的受益面只是個別班級的部分學生,育人效果不明顯。
多元但割裂的分類課程。21世紀初的新課改以來,我校的校本課程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fā)展。而勞動教育課程,學校的各個條線均有涉及。德育條線,開展“班級崗位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班級日常勞動能力、習慣的培養(yǎng);教學條線,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勞動與技術課程不折不扣落實;課程研究中心,以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為契機,推出多個勞動微課程。由于分管的部門不同,活動看似多元,但主題分散、內容單一、缺乏深度。
整合并融通的統整課程。2008年,學校參與省級課題“基于整合的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的研究;2016年,學校申報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指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統整的研究”。在研究中,我們整合資源,整體建構,形成了校本化的勞動課程體系(見圖1)。
三、實踐方式的自主性選擇
在我校,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勞動實踐方式,如合作式、自助式、挑戰(zhàn)式等。
1.互助式。
學生的勞動技能水平是不一樣的,勞動態(tài)度也各有差異。在合作互助中,學生可以通過團隊的力量彌補自身的不足?;ブ姆绞街饕袃煞N:一是即興式互助,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遇到難題,可以向擅長此項目的同學請教;二是固定式互助,學生在5~8人的學習小組中互學、互助,一起成長。即興式互助的優(yōu)勢是針對性強、效率高;而固定式互助則有利于合作氛圍的形成,有利于組內成員互相監(jiān)督、互相鼓勵,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當然,這兩種互助方式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為補充并貫穿于勞動實踐的全過程。
2.自助式。
自助式學習注重學生的個體學習和其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第一階段的自助式學習,按“自選項目—自助學習—自主展示”的流程開展。首先,教師把相關勞動學習內容按菜單的形式發(fā)布,讓學生自由選擇某一項感興趣的內容。然后,學生自主學習勞動技能,學生根據資源庫中的學習單、視頻、網絡資料等進行獨立學習,遇到困難時可以向同學、教師、家長請教。最后是個性化展示,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擅長的方式在班級中展示自己習得的技能。成果展示的同時又是第二階段自助式學習的啟動,在同學展示的過程中,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勞動技能并將其作為自己下個階段自助學習的項目。
3.挑戰(zhàn)式。
挑戰(zhàn)式學習可以分為兩種:外部挑戰(zhàn)和內部挑戰(zhàn)。外部挑戰(zhàn),側重學生與學生之間、團隊與團隊之間的挑戰(zhàn);內部挑戰(zhàn),是學生或團隊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的過程。
外部挑戰(zhàn)可以在小組、班級或年級等層面進行,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以“垃圾分類”活動為例,我們在班內開展知識競賽、垃圾分類技能大賽等;在年級內開展現場挑戰(zhàn)賽、可回收物稱重比賽等。
內部挑戰(zhàn)能讓學生在一系列挑戰(zhàn)中,收獲學習的樂趣。如我校有一棵大石榴樹,每年秋天采石榴是大家最向往的校園勞動。怎樣采,誰來采?我們通過項目化的設計(見圖2),在挑戰(zhàn)性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勞動的積極性。
四、統整實踐的課程實施保障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校堅持全域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這能為勞動課程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1.全域育人,空間一體化。
學生的勞動教育需要整體布局,需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合力。
第一空間:家庭勞動啟蒙站。家庭是勞動教育最好的啟蒙之地,家長是最好的家務勞動導師。在每個年級,我校都選擇2~3項自理技能,先進行課堂指導,然后學生在家里操練,養(yǎng)成勞動習慣。
第二空間:班級崗位實踐點。我們將整個學校建成一個勞動育人的生態(tài)園,每一處景觀、每一個場地都融入勞動育人的元素。班級崗位實踐點遍布校園每一處,通過責任崗、實踐點、志愿服務站,強化學生“勞動點亮生活”的意識。
第三空間:校內外職業(yè)體驗區(qū)。校內,通過開放式展館,讓學生體驗園藝、家政、廚師等職業(yè)。校外,通過合作的企業(yè)群、地方博物館以及家長職業(yè),建立學校勞動教育資源庫。我們鼓勵學生跟隨家人對親友的職業(yè)進行體驗與研究,如到菜場協助售賣蔬菜、整理物品或了解蔬果魚蝦的保鮮方法等。
2.全員育人,導師一體化。
我校積極打造校內、校外聯合一體的指導教師隊伍。學校教師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成為勞動教育的導師。此外,我們也積極聘請校外的勞動教育導師,如聘請?zhí)K州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的老師為學校阡陌園課程的建設和活動指導提供幫助。
3.全程育人,時間一體化。
教育是個大工程,需要時間的積淀。為此,我校積極規(guī)劃小學階段勞動教育的具體內容,同時利用好寒暑假、節(jié)假日等時間段,力求讓學生經歷從低段的勞動啟蒙到中段的勞動習慣養(yǎng)成再到高段勞動價值觀的初步形成的全過程。
總之,統整理念下的勞動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能有效改變“被動式勞動”“表現式勞動”和“運動式勞動”,能讓學生真正愛上勞動,讓教師更新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