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史統(tǒng)
回想從檢近十年經歷,短短的五年公訴生涯,雖然辦過不少案件,但讓我印象深刻的還不是案件辦理本身,而是伴隨辦案的一些瑣事、趣事、雜事。
2012年9月,伴隨著初來乍到的秋天,我進入桂花飄香的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qū)檢察院工作。第一站安排在公訴部門。當時公訴的常態(tài):一是行止如發(fā)條。江湖盛傳案件一來,諸事靠邊,時間不由人,事情不由己,病來案子治,計劃總被案潮推著靠邊走;二是忙碌如奔馬。同事戲稱是行走如飛沒空泡茶水或是茶水泡好沒空喝,節(jié)約如廁時間用于辦案。
回想從檢近10年經歷,短短的5年公訴生涯,雖然辦過不少案件,但讓我印象深刻的還不是案件辦理本身,而是伴隨辦案的一些瑣事、趣事、雜事。這些事雖然都是以公訴的視角所作的記錄,但有著共同的特點,都見證了法治理念的日新月異、刑事法律的完備健全、改革疊加的歲月崢嶸,附帶上演著的“從檢變形記”。
一本是案頭必備《刑法學》。因張明楷老師所著的《刑法學》表皮為黃色,江湖戲稱為“小黃書”,同事或可辦案解惑或作理論研究或行唇間辯難,均可引經據典,帶起一陣濃郁的大陸刑法風,堪稱辦案寶典;另一本是辦案參考《一本通》?!兑槐就ā贩譃樾谭?、刑事訴訟法兩種,主體黃色帶黑,呼應“小黃書”而自帶“黑色幽默”,每逢法律修正、司法解釋調整,往往會重新刊發(fā)出版,以《刑法一本通》為例,從2012年第九版到2019年第十四版,短短七年便出六版,見證了社會變革之迅速,法律應對之迫切。
剛進院那會,檢察制服中夏裝短袖有且只有一件,碰到溫州高濕度的夏天,衣服不得不每日一換。每逢連續(xù)開庭的時候,短袖制服的洗換就成了難題。那時還住在單位單身宿舍,只有晚上洗完藍色短袖,用力擰干,拿衣架撐好,掛在空調導風板上,隨著空調風一上一下,有節(jié)奏地風干,第二天接著“披甲上陣”??照{吹干的衣服,雖然濕冷,沒有陽光味道,但卻適合夏天穿著,涼爽而吸汗。持續(xù)近三個月的折騰,終于在一次洗刷中,不堪重負,制服胳肢窩處破了一個洞。無奈之下只能連夜騎著自行車去周邊小巷子里找縫紉店修補,后來臨時找到一塊藍色的布塊補在短袖內里。公訴新來的同志,援引這個典型事例,結合各自遇到的情況,多次跟科室、分管領導和行裝部門反映。幸而不久酷暑過去,終于等到了第二年新的一批短袖夏裝制服,稍微緩解了尷尬。但是這個故事,還在新進的公訴干警中依次上演,直至近年來每年均有夏裝短袖制服“紛至沓來”。
猶記得在2014年,案件數量呈現井噴式爆發(fā),手頭滾動的案子長期穩(wěn)定在30件上下,平均每天要審結1件,壓力甚大。而看守所距離單位大院有近20分鐘的車程,訊問提審室又極為緊張,看守所下午四點半后即不帶人。公訴科同事要去提審不僅要跟院內的偵監(jiān)、未檢等部門同事搶提訊室,還要跟公安機關搶。公安機關偵查、預審等辦案部門近水樓臺,往往在我們上班后即已到達,占領了幾個提審室。無奈,我與同事商量,中午自己開車,早點出發(fā),搶占提訊室,力爭多提幾個。隨后,一天的中午一點半,我們就出發(fā),一點五十分便已到看守所提審。當天所做的一份訊問筆錄還作為補強證據,提交法庭作為定罪量刑證據。該案開庭時,辯護人在庭上堅稱,檢察機關的提審訊問不合規(guī)定,證據應不予采信。主要理由是提審開始時間不符合實際,檢察機關那會還沒上班,應下午兩點半才到看守所。我只能答辯稱考慮到案子繁多和看守所實際,我們中午過去提審是真實的,而這也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庭審間歇,我跟辯護律師交流看守所會見情況,沒想到他們感同身受,還表示他們欲早會見而不得的實際。為免律師和法庭以為我們強辯,庭后我及時調取看守所的錄音錄像作為佐證。不曾想,這事還在坊間流傳,不時有律師朋友或同學調侃:最近不用中午提審了吧?我唯有一笑以對。
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不僅要依法打擊犯罪、提起公訴、指控犯罪,還要努力化解矛盾,消弭社會隱患,體現法律溫度,推進社會治理層面的雙贏多贏共贏。同樣的法律條款,以不同的方式執(zhí)行,可能會有著不一樣的闡釋,而這在矛盾糾紛的化解中尤為明顯,由此對我們“誰辦誰普法”的以案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辦理陳某某等7人非法經營案中,因為案件的事實、證據存有一些疑點,法律規(guī)定又不太明確,60多名被害人以在平臺投資損失得不到彌補,要求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為由,多次到各部門持續(xù)上訪。中途我想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這些被害人放棄上訪,回家安心等待判決結果,但是客觀結果是錢沒到位,諸事免談,勸說工作不了了之。后來,我主動借力控告申訴職能,先后接訪26次,勸解118人次,引入代理律師、行業(yè)專家作為第三方參與調解、化解矛盾,形成雙方均接受的調解方案,該案順利起訴、判決,終結了長達近三年的信訪。
2017年5月,因工作需要,組織安排我到辦公室從事綜合文字工作,這才暫別公訴生涯。(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qū)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