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
摘 要:在現(xiàn)代社會,大部人解決了溫飽難題,教育問題仍是重中之重。教書育人,我們都在為了孩子們能更好而竭盡所能,卻往往會忽略也許因為教學過程中的做法,也許因為日常行為中的言辭,都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本文從幼兒心理發(fā)展需要,闡述了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我們要當心是什么在起作用。
關鍵詞:幫助 犯錯 心理訴求 傷害 成長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師應該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關注孩子一日活動中不僅要體能的發(fā)揮,知識的積累,更要重視他們心里健康的發(fā)展。
1 當心游戲中的“幫助”
在一次海洋球游戲里,西西小朋友從一開始發(fā)現(xiàn)海洋球能在吹風機上飄起來覺得很驚奇,然后模仿球搖擺的樣子,聯(lián)想到搖擺的還有木馬、海盜船。再然后開始探索除了海洋球,杯子和碗能不能在吹風機上擺動起來,發(fā)現(xiàn)只有海洋球可以吹起來后,又去找了一個海洋球,開始兩個手交換放置海洋球。海洋球游戲結(jié)束,正好手邊有一個他的玩具杯子,我把杯子放在球上像個冰淇淋,我給他看,他也很感興趣自己想動手。可是他年紀小手掌握的不好,斜著拿杯子球總會滾下來,幾番下來我想告訴他應該怎么拿杯子。當我正準備開口的時候,他好像意識到是杯子的角度問題,兩只小手不斷調(diào)整,過程很認真也很有趣,終于將杯子拿正放穩(wěn)了海洋球。就這樣又默默的試了幾次,最后他發(fā)現(xiàn)把杯子放在地上是最容易成功的,他非常開心,這種開心應該就是自己探索出來的成就感。
我想如果那個時候我開口告訴他,效果一定達不到現(xiàn)在的樣子,也許他會看我一眼放下杯子就去做的別的事情了,也許也會聽話將杯子放上去就結(jié)束了,根本不能發(fā)現(xiàn)除了拿在手里還可以放在地上(連我都沒想到)。人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想在孩子游戲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要做的更多的是陪伴而不是干預,孩子天生就是科學家,不要讓孩子的想象力扼殺在成年人的思維固定模式里,孩子的游戲不是判斷題,沒有對錯,何況你會的一定是對的嗎?不要限制他怎么玩,他能發(fā)現(xiàn)的也許比你知道的更豐富。
2 當心孩子犯錯后的“批評”
我們幼兒園有一位保育老師,平時對待孩子真的就像媽媽對待自己的孩子。大班的孩子雖然已經(jīng)到了五六歲的年齡,但是行為舉止難免有不受控制的時候,例如在一次早操結(jié)束孩子們準備回教室的時候,兩個小男孩在走道上瘋鬧,一時沒注意其中一個小男孩抓傷了另一個小男孩,這個時候保育老師過來將他們兩個拉到一邊問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然后他問受傷的小孩還有沒有其他的地方也不舒服,再來詢問打人的小孩動機是什么?如果別人這樣動手你有何感想?最后再問受傷的孩子接下來如果我不出現(xiàn)你會怎么做?當小孩回答會還手時,老師繼續(xù)問你覺得還手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是否可以通過語言的力量可以解決問題。我們在解決幼兒矛盾時,經(jīng)常會被以往的事所影響,當兩個小朋友發(fā)生矛盾時,過去經(jīng)常犯錯的幼兒往往會先受到批評和質(zhì)疑,而忽略了事情本身。而這位老師不同,從一開始孩子犯錯,到后來的循循善誘的教導,一字一句不是在批評孩子,而是讓孩子認識到事情的本質(zhì)并且從中獲得正能量。我相信,這樣的老師她有種與生俱來的親和力,我們可以學著和善而堅定的去解決孩子們碰到的問題。那么幼兒犯錯的原因有哪些?
2.1 陌生環(huán)境的不適應導致的犯錯
小班的新生剛剛?cè)雸@,由家庭屬性轉(zhuǎn)變?yōu)樯鐣傩?,對新環(huán)境不適應缺乏安全感,不知道如何處理身邊的事,如玩具要放哪里,何時集中何時休息等生活中的瑣事。當他有情緒的宣泄時,能給予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暖心的話語,讓他慌亂的心安靜下來。
2.2 尋求過度關注
現(xiàn)在小孩普遍都是家里的掌中寶,來到幼兒園這樣的大環(huán)境,當他不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感受到氣餒的孩子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通過尋求過度關注來滿足歸屬感。受到這個影響,孩子認為只有當自己成為焦點時,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價值感和重要性。因此他會發(fā)展出各種求關注的技巧,例如犯錯、和老師對抗,找點事情讓大家為他忙活。
2.3 出于報復或者自暴自棄
對于幼兒的錯誤,教師往往只看到他們的調(diào)皮及其和小朋友之間人際關系的影響,而忽略了師幼關系,幼兒不和諧的人際關系一方面是他自身不良的交往方式造成的;另一方面教師的評價也讓其他小朋友對他的看法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造成惡性循環(huán)。幼兒年齡小,對同伴的情感和評價大多數(shù)都來自老師。教師對出錯的幼兒評價已經(jīng)造成了負面影響,這不僅對犯錯小孩自身而言,也會影響其他小朋友對他的評價。例如之前有個大班的孩子,在大班下學期每個禮拜都會因為大大小小的問題被約談家長,連身邊的同學也不愿意和他在一起。而孩子也因為這樣的事情對老師有了更加敵對的情緒,可是據(jù)這位孩子的家長說這在小班、中班是從來沒出現(xiàn)過的問題。也許僅僅是因為第一次孩子犯錯后沒有得到正確的解決,導致后面一系列循環(huán)反復。
3 正面解決孩子的問題
孩子犯錯了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從問題中學習,而不是為了問題付出代價。我們在教育中時常遇到的誤區(qū)是以為讓孩子感覺更糟才能更好,其實只有讓孩子感覺更好才能做的更好。
3.1 運用典型的啟發(fā)式問題
運用典型啟發(fā)問題讓孩子明白如何從問題中學習,例如當他犯了一個錯誤,你可以站在他的問題問他“你當時想要完成什么?你對發(fā)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覺?你認為是什么原因?qū)е铝四羌虑榈陌l(fā)生?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么?你怎樣才能把這次學到的東西用于將來?你現(xiàn)在對解決這一問題有什么想法?
3.2 讓孩子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方案中
小孩子的思維天馬行空。不妨來一場別開生面的班會,將近期碰到的問題在班會中討論,詢問孩子們可以如何改進,讓他們自己想一想解決的方案。換一種角度思考,孩子犯錯了是要他必須受責備、羞辱或者痛苦,還是真的學會解決問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3 學會正視不完美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何況還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之前有一位家長約談的時候,老師不停的在說孩子最近種種不好的表現(xiàn),希望家長配合能回去改正孩子的缺點。家長都耐心記下了,最后詢問老師,那他最近有沒有什么表現(xiàn)的好的地方呢?老師怔住了,仔細想想自己好像陷入了對這位孩子的成見,不論他做什么老師都覺得是在犯錯。事實也許如此,當你的學生85%都是優(yōu)點,15%是缺點,而大多數(shù)人關注的往往就是消極的一面,最后積極的一面全部消失。所以我們要學會從每個孩子的行為中尋找優(yōu)點,將不良行為轉(zhuǎn)變成積極的一面。例如琪琪總不愿意畫完畫之后收畫具,老師就讓他負責并教給他如何教其他的小朋友收畫具,最后在每次收任何器械的時候他總是最積極的那一個。
4 重點是成長而不是犯錯
我們要明白的是孩子需要的不是不犯錯而是成長,而且大多數(shù)時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許多時候因為大人的認識不夠,就把與孩子年齡相稱的行為當成不良行為。在這里不是主張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發(fā)展適應性行為完全放任不管,哪怕這些行為不能為社會所接受。既然我們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學會控制我們的行為。有了這種意識,我們就能夠成為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將我們的行為轉(zhuǎn)變成鼓勵孩子的行為改進,并且不損傷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教育的方向只有一個。一樣的話語,你的語氣透露出你的感情,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為孩子考量,還是盲目的搬出你權威的身份進行權利斗爭,這都取決你想做什么,而不是你讓他做什么。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去幫助他,而不是去傷害他。未來的風雨我們不能代替他們?nèi)コ惺?,但愿能在未來我們的孩子都是一棵大樹,能接受享受陽光雨露,也能接受?jīng)受風吹雨打,依然巍峨挺拔健康茁壯。
參考文獻:
[1] 簡.尼爾森.證明管教[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社,2016.
[2] 李靈,劉偉偉.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進展與發(fā)展趨勢[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7,11.
[3] 王悅娟,徐志芳.幼兒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與運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