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帆
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 重慶 400015
近年來,我國老年人數(shù)比例不斷增加,隨著生育率下降及人口平均壽命增長,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顯著。根據(jù)《中國人口報告:2020》統(tǒng)計,2019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高達12.6%。我國平等共享的現(xiàn)代文化理念強調(diào):無障礙建設不僅僅局限于殘障人士范疇,而是面向所有人的通用設計。因此,高比例的老年人口規(guī)模對交通無障礙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對市政道路的無障礙設計理論與實踐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下文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1974年,聯(lián)合國提出的“無障礙設計”概念指出,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環(huán)境中任何與衣、食、住、行有關(guān)的設備、設施等建筑規(guī)劃,需要深入考慮生理缺陷(各類傷殘人士、老年人)或欠缺正?;顒幽芰φ撸▋和⒃袐D等)使用需求,在服務設施設計上避免形成物理和心理上的“障礙”,提升通用性,營造便捷、舒適、安全的生活空間環(huán)境[1]。
2.1.1 提高無障礙盲道的可達性。提高盲道可達性應從提高盲道可識別程度、完善盲道語言信息、減少盲道繞曲程度等方面來考慮。首先,視障者主要通過感知盲道凸出的圓點(條)來獲取信息。磨損的盲道圓點(條)的高度明顯不足,可感知程度低[2]。因此,應對磨損的盲道及時更換,保持道路步行空間的整潔程度,以保證盲道可識別度。其次,完善盲道語言信息。目前提示型盲道涵蓋了高差提示、危險提示、障礙物提示、盲道轉(zhuǎn)彎提示、臨時危險提示等,但眾多的提示型盲道會讓視障者在獲取與判斷上的難度增加。因此通過完善語音提示、盲文提示等無障礙提示設施,完善盲道功能合理度,有助于視障者及時有效地獲取盲道信息,提高盲道的可達性。針對人行道高差多、臺階多、盲道功能單一的特征,在優(yōu)化設計中添加一種能夠提示臺階數(shù)量的提示磚,提高視障人員行走的安全性和確定性。最后,減少盲道繞曲程度。盲道繞曲的主要原因有市政管井缺乏系統(tǒng)化設計,部分沿街建筑入口臺階延伸到人行道中間阻斷盲道,道路步行空間障礙物多等。因此需要不斷統(tǒng)籌市政與盲道規(guī)劃,整改沿街建筑入口形式,及時清理城市道路步行空間中的障礙物,以此降低廣州路盲道的繞曲程度。
2.1.2 合理布局人行道道路空間。人行盲道系統(tǒng),包括人行道空間范圍內(nèi)的路緣石、人行道鋪磚、盲道磚及其他維護設施等,如圖1所示。隨著城市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數(shù)量的增加,在人行道上劃定了許多非機動車位。因此,改善人行道空間關(guān)系應重點處理好人流(包括普通市民與殘障人士)與非機動車位、行道樹、市政設施間的關(guān)系。首先,在空間允許的范圍內(nèi)按需求設置非機動車停車位,保證人行空間的完整性。同時進行計劃性隔離規(guī)避,杜絕車輛進入人行道,防止非機動車亂停亂放,沿盲道設計停車區(qū)分割欄桿。將分割欄桿與視障扶手功能相結(jié)合,在欄桿起始端添加盲文提示功能提供額外信息,有效引導視障者;利用行道樹間隔空間設置市政設施如標識標牌、消防栓等,并嚴格控制與盲道的距離,對于已有的市政設施如管井利用“微修補”進行合理改造,方便檢修并避免與盲道交叉。
圖1 提示盲道磚與行進盲道磚示意圖
燈的設計是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常有步行燈和路邊燈兩種。駕駛坡道的傾斜度不足以滿足輪椅上殘疾人的基本需求。入口比路面高20cm。如果是截面曲線坡道,則最好將其設計為正方形或風扇,如果是矩形截面曲線燈,則在與人行道寬度相對應的位置提供欄桿,這在設計樓梯時會提醒殘疾人士??紤]到樓梯的高度和寬度,可設置15m和30m寬的樓梯,有效地防止殘疾人由于樓梯的外緣而滑倒。設計道路高度時,請使用顏色警告方法。引起行人的注意;對于三邊角石材坡道,前坡的寬度應大于1.2m,坡度應小于1/12。
在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中,放在首位的就是對臺階的優(yōu)化。比如高度較小、級數(shù)少的臺階,可以直接采用比較緩的斜坡代替。對于高度較高、臺階級數(shù)比較多的臺階,在將其改為斜坡時就要盡量拉長坡長,使坡度變緩,同時還要在斜坡的兩旁設計高度合適的扶手,以保證障礙人群上下坡的安全。將臺階設計寬度和高度分別控制在30cm和50cm時具有較高的行走平穩(wěn)性。同時,為保障傷殘缺陷者的出行安全,應選取摩擦系數(shù)較高的材料進行施工。對臺階扶手等設施進行應力計算,確保臺階的穩(wěn)定。此外,布設人性化的警示標語,在張貼設計標語時,應對標語文字的大小和字體進行規(guī)范,采用凹凸處理、夜間反光等方式,對視覺殘疾人群和老年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出行安全進行有效保障。
從視覺障礙的角度出發(fā),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工作主要落在盲道方面,具體設計策略如下:①盲道北向磚:盲道北向磚發(fā)揮著重要的指示方向作用,分內(nèi)側(cè)圓形磚、外側(cè)輪廓磚,內(nèi)側(cè)圓形表面設有“∧”觸感標記,確保此標記指向正北方向,發(fā)揮正確的引路作用;②方位定位磚:其主要是在方形磚的表面設1~4道搓板狀棱條,以一道大的箭頭棱條指示方位。盲道無障礙設計時,以棱條數(shù)量提示不同信息,如:一道為公共廁所、二道為菜市場、三道為商場、四道為公交車站,為盲人提供明確信息;③導盲路牌:設計高度控制在1.3m,與盲道邊緣相距0.6~1.0m,在不妨礙盲人正常前行的同時,為其觸摸獲取信息提供便利;同時,導盲路牌上的盲文信息需簡潔明了,便于盲人在短時間內(nèi)獲取有效、準確的信息;④有聲提示:城市干支路路口處應設置有聲提示音,為盲人安全通行提供保障。
肢體障礙人群獨立出行,多數(shù)需乘坐輪椅,為方便輪椅通行,人行道兩側(cè)、部分設置臺階處需同步設有坡道,具體設計策略如下:①行進坡道:此坡道可理解為帶有一定坡度的人行道,根據(jù)使用場合選擇相應的坡道材料,如:人行天橋、地下通道等位置宜選用橡膠材料,提供更佳的防滑性能;其余位置使用混凝土材料即可;②緣石坡道:此坡道主要設置在人行道兩側(cè),滿足乘坐輪椅的肢體障礙人群上下人行道的通行需求,實現(xiàn)人行道路與其他道路、公交/地鐵站點、停車場的無障礙接駁。道路無障礙設計時,緣石坡道寬度≥1.5m,同時,根據(jù)調(diào)查,我國人行道與地面高差在12~20cm范圍內(nèi),緣石坡道坡度需≥1∶30,具體參數(shù)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3];③路邊停車帶:市政道路設計時,應留有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電動代步車停車位以及低位收費樁,便于相關(guān)殘障人士出行。
針對語言障礙人群,在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時,需充分考慮標識牌、標線的可識別問題,通過圖案+文字+色彩的方式,確保各類群體均可準確獲取相關(guān)信息,具體設計策略如下:①顏色方面:標識牌、標線等合理運用紅、藍、黃等色彩,不僅顯眼,且可充分利用不同顏色實現(xiàn)標識牌、標線的歸類識別;②文字方面:標志牌文字設計應大小適宜、高度適中,便于快速識別;合理設置盲文,為視覺障礙者提供信息,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設置智能電子觸摸屏,提供交互功能與語音功能;③圖案方面:標志牌設計時圖案是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部分老年人、兒童而言,是其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必須保證圖案形象、標準,切實提供準確信息。
作為城市無障礙公共環(huán)境的子系統(tǒng),市政道路無障礙系統(tǒng)強調(diào)設計整體性。市政道路無障礙系統(tǒng)與其他公共場所無障礙環(huán)境子系統(tǒng)(如公園、廣場、體育館等)相輔相成、相互協(xié)調(diào),共同構(gòu)建城市無障礙公共環(huán)境系統(tǒng)。市政道路無障礙系統(tǒng)包括:無障礙標識、盲道、步行/行車道路等。在設計過程中,需細化內(nèi)容,注重視覺、肢體、語言等要素的合理設置,使其相互銜接,充分展現(xiàn)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的社會服務功能,保證人們的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