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厚
(羅山縣中醫(yī)院 兒科,河南 信陽 464200)
哮喘為兒童時期常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氣道高反應、慢性炎癥反應、可逆性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臨床分為臨床緩解期、慢性持續(xù)期、急性發(fā)作期[1]。其中緩解期癥狀較輕,在此時期加以治療是防止哮喘復發(fā)的重要階段。臨床多采用西醫(yī)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哮喘癥狀,但整體治療效果欠佳。中醫(yī)認為,哮喘緩解期以正虛為主,多表現于脾、肺、腎,以肺脾氣虛證最為多見[2]。近年來,基于中醫(yī)“治未病”理論治療緩解期哮喘逐漸受到臨床重視[3]。哮喘補益膏具有補脾益腎、祛風除邪之效,三伏貼是中醫(yī)“治未病”的典型方法,為防治哮喘的有效方法,將二者聯合應用可提高藥效,改善哮喘患兒臨床癥狀。本研究回顧性收集羅山縣中醫(yī)院108例肺脾氣虛證哮喘緩解期患兒資料,旨在探究哮喘補益膏聯合三伏貼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均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仡櫺允占?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108例肺脾氣虛證哮喘緩解期患兒資料,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兒分成兩組,其中54例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作為對照組,54例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哮喘補益膏聯合三伏貼治療作為觀察組。其中觀察組女26例,男28例,年齡5 ~12歲,平均(8.51±1.06) 歲; 病程2 ~14 個月, 平均(8.03±1.56) 個月;對照組女24例,男30例,年齡5 ~13 歲,平均(8.46±1.11) 歲;病程3 ~15 個月,平均(8.14±1.59) 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哮喘的診斷標準;均為緩解期;證型均為肺脾氣虛證;臨床資料完整;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心、腎、肝功能障礙;免疫系統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即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粉霧劑(AstraZeneca AB, 批準文號H20140459),每次1 吸,1 d/ 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哮喘補益膏聯合三伏貼治療,哮喘補益膏方劑組成:黃芪200 g、茯苓100 g、防風100 g、麥冬100 g、山藥150 g、砂仁50 g、阿膠100 g、太子參150 g、炒白術150 g、陳皮100 g、北五味子50 g、蓮子150 g、白鮮皮100 g,將以上藥物浸泡8 h 以上,將藥液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煎煮取出藥液,反復多次煎煮,使藥液濃縮收膏,每天溫服2 次,每次15 mL;三伏貼穴位選取為肺腧、大椎、膏肓、定喘等穴位,敷貼時間選在夏天初伏、二伏、三伏的頭3 d,每伏貼藥1 次,每次2 ~4 h。
兩組均治療3 個月。
(1) 比較兩組療效。中醫(yī)證候較治療前降低>80%為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40%~80%為有效;中醫(y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40% 為無效[4]。臨床治療有效率=( 顯效+ 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4]、哮喘癥狀控制(ACT)[5]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食少納差、咳嗽無力、喘息、哮鳴音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 分、2 分、4 分、6 分;ACT 評分分值為0 ~24 分,分數越高,病情越輕。(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 第1 秒用力呼吸容積(FEV1)、肺活量(FVC)]。(4)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嗜酸性粒細胞(EOS)、免疫球蛋白E(IgE) 水平,取晨起空腹靜脈血約3 mL,離心( 轉速3 000 r/min,時間10 min),分離,采用北京康信同創(chuàng)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全自動血液分析儀(LW-D3600) 檢測EOS 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IgE 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及儀器說明進行。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 表示、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2.59%)高于對照組(74.0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54,n(%)]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ACT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ACT 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ACT評分比較(N=54,± s )單位: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ACT評分比較(N=54,± s )單位: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 <0.05。
組別 中醫(yī)證候積分 ACT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5.69±2.52 5.12±0.89① 14.48±1.95 22.84±1.02①對照組 15.50±2.61 7.03±1.11① 14.33±2.01 20.99±1.31①t 0.385 9.865 0.394 9.959 P 0.701 <0.001 0.695 <0.001
治療前兩組FEV1、FVC 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FEV1、FVC 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N=54,± s )單位: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N=54,± s )單位: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 <0.05。
組別 FEV1 FV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21±0.20 1.81±0.22① 1.88±0.23 2.34±0.19①對照組 1.24±0.18 1.70±0.18① 1.86±0.21 2.13±0.16①t 0.819 2.844 0.472 6.213 P 0.414 0.005 0.638 <0.001
治療前兩組EOS、IgE 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EOS、IgE 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EOS、IgE水平比較(N=54,± s )
表4 兩組治療前后EOS、IgE水平比較(N=54,± s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 <0.05。
組別 EOS/(109/L) IgE/(IU·m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04±0.28 0.54±0.11① 189.59±28.16 89.59±14.06①對照組 1.01±0.31 0.78±0.19① 191.86±27.55 136.25±18.66①t 0.528 8.033 0.423 14.676 P 0.599 <0.001 0.673 <0.001
哮喘屬中醫(yī)“喘病”“喘癥”等范疇,其為本虛標實之病,本虛為脾肺腎虛,標實為痰濁,間歇期以脾、肺等臟器虛弱為主,發(fā)作以標實為主,表現為痰鳴氣喘,緩解期則正虛、邪實錯綜并見,肺脾兩虛而痰濁,治當補益肺脾。哮喘補益膏中黃芪性寒味苦,可瀉火解毒、清熱燥濕;茯苓性平味甘,可健脾安神、利水滲濕;防風性微溫味辛,可勝濕止痛、祛風解表;麥冬性微寒味甘,可清心除煩、益胃生津、養(yǎng)陰潤肺;山藥性平味甘,可補脾肺腎、益氣養(yǎng)陰;砂仁性溫味辛,可溫中止瀉、化濕行氣;阿膠性平味甘,可滋陰潤肺、補血止血;太子參性平味甘,可益氣生津,補益脾肺;陳皮性溫味辛,可利水通便、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炒白術性溫味苦,可益氣燥濕、利水固表、健脾益氣;諸藥合用,共奏補脾益腎、養(yǎng)陰潤肺、燥濕化痰之效[6]。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芪可促進機體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力,防風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白術能改善腸道功能、促進細胞免疫功能[5]。三伏貼為中醫(yī)“治未病”典型方法,以中醫(yī)學“冬病夏治”為原則,研究證實三伏貼治療哮喘可使藥物通過皮膚滲入穴位,促使藥物發(fā)揮作用,緩解陽虛易感之癥,提高人體抵抗力與免疫力,發(fā)揮強腎、補肺、健脾之效[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2.59% 高于對照組74.07%,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ACT 評分、FEV1、FVC 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哮喘補益膏聯合三伏貼治療肺脾氣虛證哮喘緩解期患兒效果顯著,可有效控制哮喘發(fā)作,促使臨床癥狀改善,提高肺功能。
相關研究指出,EOS 介導的炎癥反應為哮喘發(fā)病的重要機制,其表達的堿基蛋白、過氧化酶在致炎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進而造成氣道高反應;IgE 為參與過敏反應的主要抗體,是引起哮喘主要效應分子,具有促進組胺釋放、細胞脫顆粒效果,刺激氣道變態(tài)反應形成[9]。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EOS、IgE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哮喘補益膏聯合三伏貼可降低EOS、IgE 水平,從而減輕哮喘癥狀,這可能是其提高治療效果的機制之一,但相關作用過程還需進一步探究。
綜上所述,哮喘補益膏聯合三伏貼治療肺脾氣虛證哮喘緩解期患兒效果顯著,可有效控制哮喘發(fā)作,促使臨床癥狀改善,提高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