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旭輝
(南陽市口腔醫(yī)院 兒童口腔科,河南 南陽 473000)
小兒乳磨牙牙髓根尖周病為臨床常見牙科疾病,臨床常在根管治療后采用復合樹脂或玻璃離子材料進行填充修復,但針對牙體缺損面積較大者,上述兩種修復方式均難以恢復乳磨牙正常鄰接關系及正常牙冠外形,且難以恢復正常咀嚼能力[1-2]。此外,上述兩種修復材料固位效果不佳,極易發(fā)生填充物脫落,影響治療效果[3]。相關研究表明,金屬預成冠有助于維持牙冠外形,避免填充物反復脫落[4]。基于此,本研究將金屬預成冠應用于小兒乳磨牙根管治療患兒,獲得良好修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間于南陽市口腔醫(yī)院接受樹脂填充修復的42例小兒乳磨牙根管治療患兒研究資料,將其納入對照組;收集同期于本院接受金屬預成冠修復的43例小兒乳磨牙根管治療患兒研究資料,將其納入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9例,女23例;年齡5 ~10 歲,平均年齡(6.19±1.06) 歲;體重18 ~34 kg,平均體重(26.16±3.78) kg。觀察組中男18例,女25例;年齡4 ~9 歲,平均年齡(6.12±1.02)歲;體重18 ~33 kg,平均體重(25.52±3.81) 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X 線片檢查結果顯示患牙已穿髓或深齲近髓,髓室底部完整,根分叉區(qū)無病變;②全身狀況良好,可配合治療;③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
排除標準:①合并牙齦萎縮;②合并牙周組織病變;③患牙存在明顯松動。
所有入選者在牙體修復前均接受根管治療及牙周潔治,無不適感及自發(fā)性疼痛,瘺管完全消失,叩擊無疼痛感,針對患牙上方存在牙齦息肉覆蓋者,先行息肉切除。
對照組進行樹脂填充修復。根管治療完成后,采用樹脂直接于口內分層填充,并對各層進行光照固化,調合拋光。
觀察組進行金屬預成冠修復。牙體預備完成后,均勻磨除1 mm 合面及近遠中鄰面,使所有線角圓鈍。取合適規(guī)格預成冠,對冠邊緣進行修剪磨光,試戴合適后,采用玻璃離子水門汀粘接,并對頸緣多余材料進行清除。
修復六個月后,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正常:經處理后,獲得滿意頸緣封閉效果,咬合關系恢復正常;不良:經處理后,頸緣封閉效果一般,預成冠咬合面出現明顯磨耗;失敗:經處理后,未獲得預期頸緣封閉效果,預成冠脫落或穿孔。
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 檢測兩組牙周組織指標,包括局部齦溝液(GCF)、堿性磷酸酶(ALP)。
通過沉重法檢測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年后咀嚼功能。取2 g 花生指導患者兩邊各咀嚼20 次,而后收集所有咀嚼物,采用200 目的篩子過濾,稱取過濾殘渣的重量,并計算咀嚼前后花生重量變化比例。咀嚼功能= 咀嚼后過濾殘渣重量/ 咀嚼前花生重量×100%。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修復6 個月后,觀察組修復正常率(95.35%) 較對照組(73.81%) 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4 周后,觀察組GCF、ALP 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GCF、AL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牙周組織指標比較(± s )
表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牙周組織指標比較(± s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 <0.05。
組別 GCF/mg ALP/μIU治療前觀察組(n=43) 3.29±0.57 419.52±22.87對照組(n=42) 3.31±0.52 422.63±21.89 t 0.169 0.640 P 0.866 0.524治療4 周后觀察組(n=43) 3.35±0.62 431.42±24.15對照組(n=42) 3.98±0.69① 513.26±28.76①t 4.430 14.221 P<0.001 <0.001
治療1年后,兩組咀嚼功能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年后咀嚼功能比較(± s )單位:%
表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年后咀嚼功能比較(± s )單位:%
組別 治療前 治療1年后 t P觀察組(n=43) 68.12±7.85 92.13±6.14 15.798 <0.001對照組(n=42) 67.93±7.96 84.21±8.63 8.987 <0.001 t 0.111 4.884 P 0.912 <0.001
樹脂填充在小兒乳磨牙根管治療后修復中應用較為廣泛,該修復方式對隔濕要求相對較高,由于乳磨牙萌出高度不足,而遠中牙冠高度較低,且兒童唾液分泌旺盛,極易滲出齦溝液,難以進行有效隔濕,填充體周圍易出現微滲漏情況[5]。由于年輕乳磨牙殘冠剩余牙體較少,單純填充難以對殘余牙體形成有效保護,一旦受到較大咬合力,則易出現崩裂現象,致使填充物脫落。此外,針對牙體缺損面積較大者,樹脂填充修復需分層固化,時間較長,患兒配合度較低,難以恢復理想咬合面高度及形態(tài),鄰面拋光時,樹脂與鄰牙間易出現較大間隙,難以恢復理想鄰接關系[6]。
近年來,金屬預成冠被逐漸應用于乳磨牙治療中,該修復方式簡單易操作,且可恢復良好咬合功能。陳宇等[7]研究結果指出,金屬預成冠在牙體缺損嚴重的乳磨牙修復中應用效果優(yōu)于樹脂填充修復,利于恢復患者咬合功能。本研究將金屬預成冠應用于小兒乳磨牙根管治療修復中,結果顯示,觀察組修復正常率(95.35%) 較對照組(73.81%) 高,且GCF、ALP 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金屬預成冠修復方式效果更佳,對牙周組織影響更小。其原因在于,金屬預成冠的抗力原理及固位與普通全冠相似,邊緣收窄,卡抱力較緊,鄰接關系更為緊密,與牙體邊緣幾乎沒有縫隙[8]。與樹脂填充修復不同,金屬預成冠修復對咬合準確性要求不高,無需進行調合,有助于減輕牙周組織損傷,一定程度上增加患兒治療依從性。在替牙列階段,顳頜關節(jié)正處于發(fā)育期,對咬合高度改變具有較強適應能力,一到兩周即可緩解咬合高度改變帶來的不適。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年后,觀察組咀嚼功能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在于,樹脂修復主要依靠粘接固位,當咬合力不均時,側向力則可能導致修復體脫位或折裂,因此需進行適度調合。而金屬預成冠具有良好彈性,且固位力較強,有助于恢復咀嚼 功能[9-10]。
綜上所述,與樹脂填充相比,小兒乳磨牙根管治療后采用金屬預成冠修復效果更佳,對牙周組織影響更小,利于恢復咀嚼功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