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的審美教育,應引導大學生將美的追求和社會的發(fā)展進行深度對接,對人類個體的價值實現、生命價值、創(chuàng)造美和欣賞美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高校應正確定位大學生審美教育目標和價值,根據目前的教育現狀,利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審美教育賦能。且能以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為參照,設計教育新模式和新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審美教育;現狀;創(chuàng)新
引言:現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fā)展,推動了思想和思維層面的變革。而高校作為培育人才的主要陣地,應注重在教育模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以保證教育主體與技術應用保持高度的統(tǒng)一性和契合性。關于大學生審美教育現狀及創(chuàng)新模式的研究,教育工作者需引導教育對象對自我價值進行正確定位。同時,高校需引導大學生精準定位審美客體邊界,令他們從多維的視域出發(fā),體驗和體悟審美過程,并生成自由自覺的精神追求,而不是被繁雜網絡文化裹挾和操控產生的審美標準。在此訴求下,高校需根據時代發(fā)展趨勢,以及大學生的思想成長情況等,有計劃性和戰(zhàn)略性的對大學生審美教育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
一、大學生審美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定位
(一)大學生審美教育目標
面向大學生開展的審美教育,主要目的是幫助教育對象建立正確的審美標準。教師引導學生對現實世界的客體進行審美評價的過程中,應把好好專業(yè)尺度和思想原則。教師應引導大學生對社會風氣、主流價值體系、時代氛圍等進行全面了解,以此形成具有現代性和客觀性的審美標準和情趣。而大學生審美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應以正確的教育目標為導向,做好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銜接和滲透。審美活動日益商業(yè)化和同質化的當下,高校應精準定位大學生審美教育目標。即注重激發(fā)人類個體本質的力量,引導學生崇尚內在之美,并對外在的美追求形成正確的尺度和標準。
(二)大學生審美教育的價值
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的審美體驗空間被無限的擴大和延伸,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人性和客體的美和丑陋。大學生受到網絡環(huán)境中不良思潮和審美情趣的影響,致使他們對人類生存價值產生狹隘的理解和認知。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審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和價值體系。高校需最大程度發(fā)揮大學生審美教育的價值和作用,對教育對象的審美能力進行有效的提升,令他們對自然之美、天人合一形成深刻的認識。
二、大學生審美教育現狀
(一)大學生審美教育多樣但缺乏深刻性
各院校實際開展大學生審美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會采用新媒體教學法、理論講解法、藝術作品分析法等手段進行授課,用以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審美體系。但從當前的教學結果上來看,仍未達到預期的理想教學效果,即學生對美的認定和追求較為表面化。大學生審美教育形式雖具備多樣性,但因在育人內容和模式上缺乏深刻性,進而無法全面提高大學生創(chuàng)作美的能力,以及對美界定的認知能力。
(二)未充分體現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時代性
傳統(tǒng)教學思想和模式下,教師往往注重以教材和教室為載體,組織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藝術文化。課堂上,教師基于既定俗稱的美學課程,對學生的審美取向進行引領,雖能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不利于學生在思想深處產生具有引領性的思潮和理念。目前,高校未充分體現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時代性,嚴重與現實背景相脫離,使得學生的審美視域不夠寬闊和深邃。高校既要引導學生體悟藝術之美,還需是組織他們系統(tǒng)的學習社會美、人性美,對美的定義應具備一定的多維性和現實性。
三、大學生審美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策略
(一)利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審美教育賦能
大學生價值塑造、職業(yè)理想的定位,會受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高校需體現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深刻性和全面性,能在知識、情感、價值、思維等方面做好素養(yǎng)再造。即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需立足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審美教育內容進行擴充。將古代深刻的哲學思想、美學思想等,科學的融入既定的課程內容中,采取可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和探索欲望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教師應學會利用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對大學生審美教育賦能,既要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趣味性,還需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即教師需組織學生進入網絡空間、社會空間、課堂空間進行不同維度的審美體驗,并生產書面理論進行持續(xù)的研究和探討。如在個人理想實現、著裝、文化品格、藝術素養(yǎng)等方面,引導學生從價值審美視角出發(fā)進行深入和全面的討論。由此,使學生注重完善個人品質和思維素養(yǎng),弱化功利性的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思想。審美教育,不應局限在對視覺層面的美的追求和發(fā)現上,應引導以“付出和奉獻”為美,將個人能力和品德的提升作為“美”的追求,而不是停留在社會地位和物質的追逐上。大學生審美教育中,應科學的融入茶文化、儒家思想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教育對象進行深刻的審美情趣的引領,大大提升和豐富他們對“美”界定的標準和范疇。
(二)以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為參照設計教育新模式
多元文化背景下,人們可從藝術、科技、娛樂、制造、現代設計等領域中獲得審美體驗。大學生作為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構成要素,應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審美標準和情趣,在外表之美、情感之美、心靈之美、精神之美等形成客觀的認知。高校需將大學生審美教育對接到現實背景中,以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為參照,對教育內容和教育模式進行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即教育工作者需根據在學生群體中盛行的網絡文化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從網絡熱議話題內容中挖掘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如圍繞目前大學生關注的烏合麒麟的漫畫,引導對國際媒體的信息傳播進行展開全面探討,針對西方對新疆人權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此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的價值引領和審美塑造。同時,教師需使大學生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建立正確的認識,并促使他們建立正確的審美素養(yǎng)和信息素養(yǎng),不被錯誤言論誤導和裹挾,成為具有正確價值觀和審美觀的人才。教師以極具藝術想象空間和批判性的“Blood Cotton Initiative”漫畫,引導學生基于我國社會主流價值體系,從不同視角出發(fā),對西方媒體和社會的偏激言論進行思考和分析。利用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審美教育,并利用傳統(tǒng)課堂和新媒體等不同渠道傳播優(yōu)質的知識和文化。
結語:總之,新時代背景下,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作用下,大學生認識世界的空間被大大延伸時,教師需對審美教育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應將大學生審美教育對接到現實背景中,從網絡文化中獲得教育啟示和新思路。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社會的發(fā)展和人的價值體現進行全面了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高校需既要培養(yǎng)學生自覺發(fā)現美和創(chuàng)作美的意識,還需不斷的強化他們審美能力,令他們從視覺化的審美評價轉化為內在的價值美的多維度探討。
參考文獻:
[1]孟慶慶,魏楠.大學生審美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文學教育(下),2019(09):54-55.
[2]張卉.當代高校美育工作現狀探究及相關的幾點看法[J].內蒙古教育,2019(11):121-123.
[3]歐陽玉子.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及成因與對策研究[J].文學教育(下),2019(01):81-8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河北大學生美育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SY202195)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趙晶晶(1981.12.26-),女,漢族,籍貫:河北省石家莊市,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工作單位:石家莊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