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立辰
中國畫以中國文化和哲學為基礎,西畫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由于基礎不同,兩者在藝術精神、造型觀念、風格特征、觀察方法、表現(xiàn)手法、繪畫語言等方面產生了很大差異性。要想學好中國畫,就必須深入認識和理解中國畫的本質和它自身內在的規(guī)律性?,F(xiàn)從以下幾方面試做分析。
中國畫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哲理內涵,不是純技術的表現(xiàn),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xiàn)。中國民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是“儒、釋、道”文化。這樣的民族文化精神決定了中國畫必然既不拘于客觀物象,也不限于個體世界,而是在“技進乎道”“技道統(tǒng)一”中,以大道至簡的表現(xiàn)形式完成主體精神的高揚和自由。
因此,中國畫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寫意精神,寫意精神不僅是中國畫的精神,也是中國文化的精神,這種精神是跟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形從意”“法從意”藝術法則、尊重個體生命的哲學精神相統(tǒng)一。
寫意精神是中國畫的核心精神,中國畫不管是工筆還是沒骨、小寫意、大寫意等畫法,其本質都是寫意的,寫的是具體物象的象內、象外之意和畫家主體的心中之意。中國畫的寫意精神之所以得到具體體現(xiàn),主要來源之一是“書畫同源”的藝術觀念,是具有書寫性的線條為中國畫寫意精神提供了表現(xiàn)手段。
近一百多年來,在“用西畫改造中國畫”觀念的影響下,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受到很大的消蝕和破壞,當前中國畫表現(xiàn)出嚴重的制作化、工藝化、寫實化傾向,長此以往,中國畫的文化基因和藝術精神必然會變異,真正的中國畫也可能會從地球上消失(當然相信不會消失),所以我們要深入理解和領會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守住中國畫的文化精神底線。
潘天壽先生說:“東方繪畫之基礎,在哲理;西方繪畫之基礎,在科學,根本處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極則。”因此,中西繪畫的“極則”主要表現(xiàn)在造型觀的絕然不同。
科學思想決定了西畫的寫實造型觀念,決定了它在斷裂式變革中卻始終不離其根——寫實性,決定了它對客體寫實素描的造型手段,而且是在其藝術體系中占主導地位并具有獨立訓練的意義。
中國畫傳統(tǒng)中從不使用“造型”和“素描”這兩個詞,因“造型”不能從意象的意匠中獨立出來,它只能作為一個要素包含在中國畫體系“技”“道”合一的法則之中。
因此,關于中國繪畫“意象造型”的理論體系和畫理、畫技均在中國畫學的道統(tǒng)之中。從《周易》的“象”、老子的“氣”“道”“象”、孔子的“繪事后素”、淮南子“神貴于形”、謝赫的“六法論”、顧愷之“以形寫神”的傳神論、蘇東坡“形神兼?zhèn)洹焙汀靶巍薄袄怼闭摰鹊龋^妙地闡述了中國畫“意象造型”觀的深邃之理。中國繪畫秉持這種“觀念”和規(guī)律,實踐了幾千年,攀登到了世界“造型”藝術的審美高峰。
20世紀以來,中國畫教育“以西畫改造中國畫”之風盛行,以寫實造型觀代替中國畫意象觀,即以西方素描代替了中國畫“技”“道”合一的基本功力訓練;在寫實狀物能力上雖有裨益,但卻丟失了獨有的筆墨語言的審美含量和表現(xiàn)力,已有偏離中國意象藝術軌道的傾向。加上文化語境逐漸變遷等因素,造成了中國畫傳承的空前危機。
其問題的要害在于:在幾十年的教學中,造型觀念、造型方法被西畫代替的同時,將素描造型訓練與中國畫的筆墨表現(xiàn)之道嚴重分離,導致了不少人拿毛筆、水墨畫素描的后果。
中國畫自身的生命力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決定著它可持續(xù)自律發(fā)展的無限性和融納百川的可能性。至于中西繪畫之爭,亦可休矣!如能遵照潘天壽先生的“拉開距離”論,明確文化立場,“兩端深入”(潘公凱);不論是西畫的民族化,還是中西融合、“以西潤中”(薛永年)或傳統(tǒng)出新,只要堅持本體藝術之道,并深明“技”必從“道”之理,做好互用因素的藝術語言轉化。在這個前提下,不管是“中西融合”“以西潤中”“以中國畫改造西畫”,抑或是傳統(tǒng)出新,都是可行的、合理的,也只這樣才能出現(xiàn)中華藝術多元繁榮的新局面。
中國畫筆墨結構的基礎元素是中國書畫的“一筆”功夫。中國書畫最基本的“一筆”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是典型的“中國功夫”。
中國書畫的“一筆”,講究要有筆法,有了筆法,意自法生,自然就有了“筆意”,中國畫“千狀萬態(tài),筆簡而意足”(歐陽修)。中國畫的一點一線、一筆一墨除了有其獨立的審美價值外,還有很高的狀物功能。筆法、筆意已為中國畫的意象狀物能力奠定了基礎,足以神明地將法、意、形統(tǒng)一于“技”“道”合一的法則之中,成為獨特的意象造型體系的構成因素。
由于筆法、筆意通神、通道、通造化,物形、物態(tài)、物神必在其中。筆法的嚴正來自哲思、物理,用筆有神、妙、奇、巧之功技,意境深邃,氣韻在胸,為意象立,“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隱跡立形,備儀不俗”。這也是中國畫“不似之似”(黃賓虹)的法理。
中國畫在一筆一墨中,在一點一線的筆法筆意的基礎上,要寫出具體物象的本質結構、神情氣度和形、質、動的必要因素,這就是中國畫的藝術觀及“造型”觀。一筆一墨形態(tài)中的文化內涵,即為中國畫的哲思文理之道。所以,中國畫從境界到藝術語言的一筆一墨皆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特質和中國畫的意象精神,一筆一墨皆是學問修養(yǎng),此為中國畫之獨到,其他畫種未涉足之領域。
另外,從一筆一墨中可以看到畫家的個性、胸襟。說起個性,人人都有,但將個性融入自己的藝術之中,在一筆一墨中表現(xiàn)出來是極難的事情。個性既要鮮明、本真,格調高雅,不要故作姿態(tài),又要能將它寓于民族性、現(xiàn)代性和本體藝術的特征之中,方可成功獲得個性與藝匠的融通,達到出神入化之境。
張立辰 秋浦夕照 300×143.5cm 紙本設色 2020年
張立辰 雙棲 34×47cm 紙本水墨 1993年
什么是筆墨結構?有了最高質量和最大含量的“一筆”,以形態(tài)豐富各異的一筆一墨為因子,通過它在特定環(huán)境和畫面的題材、主題、造境、章法、布局等中的銜接、對比、轉換與滲透及筆墨的復加、沖、破與黑白的合成有機的排列組合,形成一定的韻律和節(jié)奏,構成完美的“意象造型”,包括空間在內的虛實境界,加上題跋鈐印,從而表現(xiàn)出具有一定審美意義的生命運動與畫家藝匠、氣質鮮明個性及藝術品格的完整畫“體”——即畫面從局部到整體、從形象到空間的整體筆墨結構。
所謂筆墨結構,其內在結構的理法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表現(xiàn)物象結構,依據(jù)物理的形、質、動概括出來的點、線形態(tài)在自然生長規(guī)律的制約下進行的組合;二是筆法、筆意在運動間與表現(xiàn)畫體意象統(tǒng)一中的銜接、對比、轉換、滲透和行氣的節(jié)奏韻律,并與主題精神結合形成的筆墨組合形式。以上兩個方面的結構特征在形與神、理與法、技與道的高度結合完美統(tǒng)一下,形成了中國畫極為豐富、極高表現(xiàn)力的藝術程式。
說起“程式”,中國藝術多具程式。中國畫、戲曲、詩詞包括許多民間技藝,中國人玩什么都玩得很精,均有高度程式。我認為凡藝術發(fā)展到一定高度才形成程式,程式是法之根,代表著藝術體系、規(guī)律的成熟與完善,代表著高級性和經典性。我們從事中國畫創(chuàng)作就必須通過程式尋找藝術規(guī)律,既由“度物得道”,再“度法思道”,由“道”進“技”,“技”“道”統(tǒng)一。
在中國畫的筆墨結構中,有完成意象形象的筆墨點線組合,更有表現(xiàn)整體布局的黑白、空間、虛實、呼應成章的集團式筆墨組合結構,運筆運墨時氣、勢、力的起、承、轉、合,即可完成畫面內外整體格局,使真體內充并溢于畫外。這正是創(chuàng)作欣賞中國畫的最終意旨。
中國畫的黑白韜略來自于傳統(tǒng)哲學的陰陽、黑白觀念,老子的“知白守黑”,成為畫中布黑用白的法則,因此發(fā)生發(fā)展了中國繪畫的多種對比關系。黑白就成了中國畫審美主體之一。畫畫在畫什么?可以說畫黑白。在黑白對比、黑白塑形中,空白本身就有形,并分虛實,同時又決定著畫體的捭闔造型,其中空白的實虛也是關鍵,實空白決定形體分割,虛空白決定形體的虛實、空靈、厚度和豐富性。同時,空白還關系到畫內畫外氣量的吞吐,從而滿足我們的審美需求。
中國畫的不寫實,意象表現(xiàn)中往往“畫意不畫形”“畫氣不畫形”“形神兼?zhèn)洹?。畫中形、神、意、氣全在畫“體”之中,“體”又重在氣、勢、力凝聚而成的“氣勢線”,在畫內外跌宕起伏的起、承、轉、合的大小開合的關系之中。
張立辰 碧池晨霜 365×400cm 紙本水墨 2008年
張立辰 臘月邊爐煨二冬 31×61cm 紙本設色 2001年
張立辰 草莓 29×61.5cm 紙本設色 2001年
張立辰 梅雪共春 355×218cm 紙本水墨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