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和學習。讓孩子親近古詩要講求方法,適合孩子學習古詩的方式應(yīng)該是:向詩人學習,模仿他們觀察、記錄生活的方式,然后講述自己的生活。
很多父母都會帶孩子讀古詩,不過要想讓孩子真正地親近古詩,不僅要讀詩,理解詩中的內(nèi)容,還要找到古詩與當下、與孩子真實生活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就像我們寫日記、記周記—樣,古代的詩人用詩歌記錄了他們的生活,講述著他們的見聞,表達著他們的感受與思考,其中有一些就能與孩子的生活對應(yīng)起來,我們不妨在教孩子讀詩時,讓孩子向詩人學習,嘗試記錄、講述自己的生活。
《詠鵝》:用中心導(dǎo)圖觀察和描述動物
我們先來看駱賓王的《詠鵝》,這是一首孩子都很熟悉的古詩,描寫了一種動物——鵝,孩子從中可以學到觀察動物以及描述動物的方法。
詠鵝(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抓住了鵝的一些典型特點,我們可以帶著孩子畫一張中心導(dǎo)圖,從古詩中把這些特點找出來,列在導(dǎo)圖上。比如鵝有彎曲的長脖子、白色的羽毛和紅色的腳掌,這些都是鵝的外形特點。我們還能看到鵝的一些行為特點,比如它會引吭高歌、會游泳。
通過這些特點,我們知道詩人所寫的動物就是鵝。
觀察,不僅是在用眼睛看
第一,在講鵝的外形特點時,詩人講到了形態(tài)(比如彎曲的脖子),還講到了顏色(比如白色的羽毛、紅色的腳掌),所以我們在引導(dǎo)孩子觀察事物的時候,也要注意從這幾個不同的角度去看。
第二,除了用眼睛看,詩人還用耳朵聽,所以詩中講到了鵝的叫聲。我們平時帶孩子進行觀察時也可以讓他把各種感官運用起來,引導(dǎo)孩子想一想,除了聲音,還能再添加什么?沒錯,可以添加觸覺一一摸上去的感覺怎么樣,添加嗅覺——聞上去有什么樣的氣味。
從詩中的鵝延伸到生活中的動物
整理好導(dǎo)圖之后,就可以引導(dǎo)孩子與自己的生活進行連接了:選擇一種動物,讓孩子觀察或者回憶—下之前見到的它的樣子,想一想,它在外形上有哪些特點?又有什么行動特點?在整理這兩類特點時,注意把視覺、聽覺、嗅覺、觸覺都用上。
一邊觀察或者回憶,一邊畫出一張新的導(dǎo)圖。列完以后,就可以讓孩子對照導(dǎo)圖介紹這種動物。在介紹的時候,可以繼續(xù)向駱賓王學習,比如這樣和孩子講:
你看他的這首詩,第一句講的是什么?“鵝、鵝、鵝”,其實這包含著兩層意思,首先是這種動物的名稱,其次還模擬了這種動物的叫聲。引導(dǎo)孩子講述的時候,也可以先說一說,我要介紹的是什么動物,說出它的名稱;然后模仿一下它的叫聲(如果有的話),或者想想它在什么情況下會發(fā)出聲音(比如蟬鳴聲、蜜蜂飛行時發(fā)出的聲音),用聲音來進行補充。
接著,沿著導(dǎo)圖,引導(dǎo)孩子介紹這種動物的外形特點,再介紹行動特點。駱賓王其實是把這兩部分融合在一起說的,但這對孩子來說難度比較高,我們可以改成對照著導(dǎo)圖逐條介紹,孩子能說清楚就好,這樣還能培養(yǎng)孩子“有條理地進行表達”的能力。
從動物到植物,繼續(xù)做延伸
學會了如何觀察和描述動物,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再延伸—下?比如延伸到植物。對于植物,我們同樣可以通過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去觀察它的外形特點。在觀察的時候,也要注意它的形狀、形態(tài)、顏色。不過,植物本身不會動,沒有行為特點。我們可以換個角度,觀察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看看它們生長在哪里,四周有些什么,還可以查閱資料,了解一些植物的習性,補充進來。
《三衢道中》:用流程圖記錄旅行見聞
除了觀察和描述身邊的動植物,我們還可以向古詩學習,記錄和講述自己的旅行經(jīng)歷。沒錯,古詩中也有“游記”!比如曾幾的這首《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宋·曾幾)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學習詩人是怎么寫“游記”的
這首詩的題目交代了旅行的地點——三衢山。第一句交代了旅行的時間——黃梅時節(jié)以及天氣情況——連日都是晴天。是不是跟我們平時寫游記很相似?讓孩子想一想,為什么要專門說天氣?這是因為黃梅時節(jié)的天氣以連綿陰雨為主,而詩人這次旅行卻遇到了連日晴天,所以值得記錄。
詩的題目和第一句介紹的是旅行的基本信息,而接下來的三句就是對旅途以及沿途見聞的記錄。這幾句詩完全是按照旅行的順序來寫的,我們可以帶孩子畫一張流程圖,進行梳理。
第二句寫旅程,分為2段:第一段是乘船在小溪上行駛;第二段是駛到溪流的盡頭之后,登岸,開始爬山;第三句和第四句寫歸程,分別寫了2種景物——先看到四周的綠樹與樹蔭,接著聽到黃鸝鳥的叫聲。注意到了嗎,在這段記述中,既有詩人用眼睛看到的景物,也有用耳朵聽到的聲音,依然是一種多感官的融合,這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記錄方式。
仿照古詩,制作旅行路線圖
下次帶孩子出門旅行時,我們就可以把這首詩和這張導(dǎo)圖帶在身邊:
首先,記錄旅行的基本信息:時間、地點、天氣,還可以補充同行者都有誰(在詩中沒有說到)。
其次,梳理旅行線路,可以畫一張流程圖,按照先后順序排列。還可以進行分段,比如詩人分了去程和歸程,我們也可以借鑒;如果沒有歸程,還可以選其他的分類依據(jù),比如總共參觀了3個景點,那就以景點來分段,看一看每個景點中都有哪些具體的經(jīng)歷。
最后,整理好旅行線路圖,就可以在每個階段補充具體信息:—方面,可以補充交通方式,比如詩人就說到了乘船和步行兩種方式;另一方面,可以補充路上見到的景物與風景。注意除了眼睛看到的,還可以把耳朵聽到的內(nèi)容也補充進去。此外,還可以記錄各種活動、各種好玩的事情。
如果路上的條件允許,可以和孩子一邊游玩,一邊記錄,不過大部分時候,孩子更傾向于痛快地玩,那么可以等回來以后,再和孩子一起回憶,畫出導(dǎo)圖,用沿途拍下來的照片、視頻做參考。每個^在旅行中所關(guān)注的、所記得的事可能都不同,可以做個交流、互為補充。
畫好導(dǎo)圖以后,就可以讓孩子對照著導(dǎo)圖,按照旅行各個階段的先后順序,說一說這段旅途了。很多父母都問過我:帶孩子去旅行,卻覺得他回來以后,好像都不記得什么,怎么辦?那就下次跟著這種古詩的思路,一起來記錄和講述旅行見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