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鶴
一天,小熙放學回家,遠遠地就看到家門口站著一個模樣奇怪的小孩。他扎著兩個總角,穿著一身青布衣衫,就像從電視劇里走出來的小書童,正滿頭大汗在尋找什么。 小熙跑過去,好奇地問他:“你是在拍電視劇嗎?”誰知,那個孩子卻抬起頭,生氣又委屈地說:“我不知道你在說什么,我在找時光機落下的碎片?!?/p>
“時光機?”小熙更加驚訝了,“你難道是從古代穿越來的嗎?”那個孩子一臉迷茫:“穿越?我也說不好。我爸爸正在制作一個時光機。我很好奇,就偷偷按了時光機上的按鈕。誰知道,一眨眼工夫,我就跑到這兒來了,而我的時光機也摔壞了?!?/p>
“哇,太酷了!我正打算穿越到古代呢,沒想到居然碰到一個從古代來的朋友。你別急,我們把這些碎片收好,等我爸爸回來了,讓他幫你修。現(xiàn)在先進屋里坐一會兒,休息休息吧!”
那個小朋友想了想,也只好無奈地點點頭。他很懂禮貌,首先進行了自我介紹,說他叫東東,今年11歲。小熙也介紹了自己,他們很快就成了朋友。
冰箱
進了門,小熙看他熱得滿頭大汗,就打開冰箱,拿出飲料給他喝,還一連聲地問:“好喝吧?這是冰箱冰出來的東西。你們古代沒有冰箱吧?”
誰知東東卻說:“有啊,只不過那時候不叫冰箱,叫冰鑒。周朝的時候,人們就知道用冰來制冷的原理了,發(fā)明了最早的冰鑒。”
“有趣!那冰鑒是什么樣子的呢?我估計和現(xiàn)在的不一樣?!毙∥跽f道。
“其實就是一個大箱子啦。我聽爸爸說,就是把冰塊放在一個木頭或青銅制作的箱子里。這箱子兩邊各有一個提手,頂上有一個蓋板,上面開著兩個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的散發(fā)口。這樣就能保存食品,散發(fā)冷氣,使屋內(nèi)很涼爽?!睎|東說著,走到冰箱面前,好奇地打量著,想看清楚這個現(xiàn)代冰鑒的模樣。
“用天然冰制冷,還挺環(huán)保。不過,夏天用的冰是從哪兒來的呢?”小熙想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就先儲藏冰唄。冬天天冷結冰后,人們把冰塊放在地窖里,夏天的時候再用。儲存冰不容易,所以我聽說漢代官員有一項福利,每年盛夏,朝廷都會舉行隆重的賜冰儀式,把地窖中的藏冰賜給文武大臣消暑,然后就能使用冰鑒啦。”東東說著,小心地打開冰箱,想看看冰塊在哪里??墒撬戳税胩?,別說冰了,連一滴水都沒看到,忍不住好奇地問:“你說這是冰箱,可是沒有冰啊?”
小熙笑了:“其實剛才我說的名稱并不完整,它叫電冰箱,顧名思義,就是用電的了?!闭f著,小熙指給他看,“在電冰箱的喉管內(nèi)裝著一種制冷劑叫氟利昂,利用它蒸發(fā)制冷,加上氣體吸熱的作用,就能達到制冷的目的,用不著冰塊兒?!?/p>
“真是高科技!這種冰箱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東東問道?!?910年,美國生產(chǎn)了世界上第一臺壓縮式制冷的家用冰箱,開始將電力用作冰箱制冷的能源。1931年,制冷劑氟利昂被研制出來后,被用于冰箱制冷。今天要不是聽你說,我還以為古代一直都沒有冰箱呢?!?/p>
外賣
兩個人喝著聊著,漸漸不那么熱了,可是肚子卻開始“咕咕”地叫了起來。已經(jīng)是晚飯時間了,爸爸媽媽還沒有回來,作為一家的小主人,小熙想要好好招待客人,又不會做飯,只好點外賣。
東東好奇地看著他操作。小熙邊點邊自豪地說:“怎么樣?我現(xiàn)在用手機點個外賣,很快我們就能吃到東西了。你們古代吃不到外賣吧?”
東東想了一會兒,說:“你別說,還真有。據(jù)考證,外賣行業(yè)在宋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你看過《清明上河圖》嗎?畫里就有外賣員。那時候,餐館里有很多食物可以選擇, 一些人家不想做飯了,或者是來了,想要聚會了,就可以點一些定下時間,讓飯館的人給他們送過去。 聽說南宋孝宗皇帝經(jīng)常讓人去外面給他買吃的,有時候高興了,送的食物可口了,還會給一些小費呢?!?/p>
“哈哈,這么新潮的生活, 我還以為古代人的生活單調(diào)無味呢?!?/p>
“你要是這么想,那就是對我們古人的生活不了解了。你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吧?他不光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還是一個著名的大廚、美食家,東坡肉、東坡肘子就是他發(fā)明出來的。可是,他也有犯懶的時候,如果哪天不想做飯,又要請客,他就會叫外賣。那個時候的外賣叫‘外會。
“在高檔的飯館里,大都會有‘外會服務。這些‘外會不但菜品高檔,用的餐具也很講究,有的還是銀質的餐具,比你們的一次性筷子美觀多了。”
“不是吧?叫個外賣落得這么好的餐具,那商家不虧了?”小熙有點難以置信。
“餐具是要收回的。當飯館給一家顧客送外賣的次數(shù)多了,熟悉之后就不會讓他們將這些貴重的餐具馬上騰出來,而是直接使用。到第二天的時候,再安排人把餐具取回來?!?/p>
“原來是這樣。我就說嘛,商家怎么也不會做虧本生意?!?/p>
勺子和叉子
不一會兒,兩人點的飯送來了。小熙打開包裝袋,取出勺子遞給東東,說:“給你一把勺子。”
東東驚訝地說:“這不是匙嗎?你管它叫勺子?”
小熙先是一愣,接著忍不住大笑起來:“哈哈,這是吃飯用的勺子,不是鑰匙。我想起來了,古代用筷子吃飯,你沒見過勺子吧?”
東東卻搖著頭,說:“我們吃飯用過這個匙,還用過叉子呢。”
這下子輪到小熙驚訝了:“我還以為你們只使用筷子呢。快跟我說說古人用飯勺和餐叉的情況吧?!?/p>
“這也是根據(jù)需要產(chǎn)生的唄。你知道我們中國是農(nóng)耕文明,長江和黃河流域種的農(nóng)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麥。小麥磨成面可以做成面條,用筷子吃很合適。可是,水稻打出來的大米煮成粥,或者蒸出大米飯,用筷子可不好夾,用手抓又很燙。自然而然地,就需要另外一種器具吃飯。于是,簡單的勺子就被發(fā)明出來了?!睎|東解釋說。
“原來是這樣啊。當初的勺子也是用金屬做的嗎?”
“不是的。最早的勺子離你們現(xiàn)在有七千多年了,屬于新石器時代,是人們用隨手撿到的野獸骨片或者蚌殼做的,那可是純手工工藝品。冶銅技術出現(xiàn)后,人們就開始用銅打造餐勺,到了戰(zhàn)國出現(xiàn)了木勺。后來,還出現(xiàn)了白銀打造的餐勺,當然越來越精美?!闭f了這么多,東東還是覺得有點別扭,“這個匙真的叫勺子嗎?我還是覺得叫匙順口?!?/p>
“你一說我想起來了,怪不得我們還管勺子叫湯匙、茶匙,原來是從古代傳下來的?!毙∥趸腥淮笪?,“我估計,餐叉也是因為吃食物的需要發(fā)明的,而且早期也是用獸骨做的。我猜得對嗎?”
“你太聰明了!餐叉也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和勺子一樣,由獸骨做的,不過數(shù)量很少。因為叉子主要是吃肉用的,而那時候吃得起肉的人不多?!蹲髠鳌访恫軇フ搼?zhàn)》里有一句話‘肉食者鄙,其中的‘肉食者說的就是這些人。而一般人食物中沒有肉,就用不著叉子了?!?/p>
燒烤
小熙點的是炒米飯,外加幾串烤羊肉串、烤雞翅中和烤土豆片。他一邊從餐盒里拿食物,一邊問東東:“聽說古人吃的主要是蒸和煮的食物,你們吃過燒烤嗎?”
“吃過呀?!睎|東不假思索地說,“說起燒烤的歷史,
那可是很久遠了。傳說,伏羲發(fā)明了燒烤。他教人們抓 、魚、捕鳥,還取來‘天火,教人們把魚、鳥等烤熟了吃??臼斓娜饪诟邢愦?,人們吃了后,身體也更健壯了。從這個角度講,燒烤可是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呢?!?/p>
“哈哈,還真是這樣。不過那時候沒有鹽等調(diào)料,吃起來還不是很美味?!毙∥跽f。
“別著急啊,事情總是慢慢發(fā)展的。到了商周時代,有了鹽和糖做調(diào)料,燒烤已經(jīng)很有滋味了。在漢朝時,燒烤開始流行起來。在《西京雜記》中,記載著漢高祖劉邦常常用燒烤的鹿肝下酒,西漢昭帝還舉辦過燒烤節(jié)。聽說,你們在陜西還出土了一個上林方爐,那就是漢朝的燒烤專用爐子!”東東說得很是有趣,小熙也聽得津津有味。
“宋朝是燒烤的鼎盛時期,《夢粱錄》中記錄的燒烤食品就有十多種。你知道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嗎?他有闕詞里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這里的八百里炙就是烤牛肉啊。”
聽到這里,小熙佩服得五體投地:“你真是知識淵博呀!我還以為這是辛棄疾出的一道數(shù)學題,將八百里分給那么多人,要用除法呢!”
東東聽了,笑彎了腰:“八百里是一種牛的品種。這來自《世說新語》,里面說晉朝王愷有一頭好牛叫八百里駁,后代詩詞多用八百里指牛。對了,在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里也寫了燒烤呢。蘆雪庵吃烤鹿肉,是《紅樓夢》里的重頭戲。寶玉、湘云和探春一邊燒烤,一邊開玩笑,一片歡聲笑語。大家嘻嘻哈哈、無憂無慮,那時的他們多么幸福!”
聽東東這么一說,小熙對眼前的幾個烤串不禁發(fā)出了感嘆:“這么說,我吃的烤串已經(jīng)不只是烤串,是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
下水管道
正吃著飯,爸爸回來了。他看到東東,很是驚訝,聽了他的經(jīng)歷也很好奇。正在聊著,手機響了,原來他的一個重要文件落在公司了,同事提醒他趕緊回去取。為了讓東東更加了解現(xiàn)代生活,小熙和爸爸決定帶他一起去。東東樂得第一個跑出了屋門。
來到大街上,東東左顧右盼,對什么都感到好奇。他低下頭,指著腳下圓圓的井蓋,問: “這是什么?”
小熙說:“這下面是下水道,是現(xiàn)代城市最基本的公共設施,它不僅能排除污水,還能緩解暴雨帶來的淹水情況。”
“哦,原來是排水用的?!毙∥蹩礀|東半瞇著眼,似乎在腦中搜尋對應的信息。果不其然,過了一會兒,他說:“古代也有排水管道。最早的是距離你們現(xiàn)在4300多年河南淮陽平糧臺龍山文化時期的排水管道。那些管道埋在地下,依靠榫口套接,還是陶制的,很是經(jīng)久耐用。
“我估計城市下面都有排水系統(tǒng),要不然,一下暴雨全城還不都淹了?”小熙推測說。
“是的,在古代的大城市,比如說長安,都有很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而且到了宋朝,更加發(fā)達。你知道大詩人陸游吧?他出生在北宋末年,小時候在開封住過幾個月,他曾經(jīng)回憶說:京師溝渠極深廣,亡命多匿其中,自名為‘無憂洞,又謂之‘鬼樊樓。陸游說的溝渠就是開封的下水道.非常復雜,又寬又深,里面藏了很多亡命徒,他們管這些下水道叫無憂洞,而樊樓就是當時開封城最大的酒樓。下水道能藏很多人,這規(guī)模,想想就不小?!睎|東說。
爸爸也補充道:“宋朝有一個很厲害的水利專家,他在江西贛州設計了一套非常先進的排水系統(tǒng),由于管道設置的形狀類似于篆書的‘福壽二字,所以當?shù)鼐头Q它為福寺溝。這個下水道完美解決了雨水災害和居民日常的排水、排污問題,到了現(xiàn)在還通暢下水呢?!?/p>
小熙聽了神往起來:“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看看這個福壽溝!”
計程車
他們看了下水道之后,就在路邊停住了。小熙爸爸拿出手機,通過叫車軟件打了一輛車。不一會兒,一輛計程車就開了過來。三個人上車就出發(fā)了。
在車上,小熙又問東東:“在古代,你們只能坐牛車、馬車,沒見過計程車吧?”
“哈哈,牛車、馬車也能變身計程車啊。不過我們不叫計程車,叫‘記里鼓車。”
“為什么叫這么奇怪的名字呢?”小熙問。
“這名字可是名副其實。這車上的‘記里鼓,可謂是最早的計程車計價設備。因為打鼓計費,所以叫記里鼓車。這種車在東漢時期就已經(jīng)發(fā)明出來了,發(fā)明它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發(fā)明家張衡。后來,唐玄宗、宋徽宗都非常推崇記里鼓車,這車還成為皇家的禮儀車了呢。”
“那你快說說:這車長什么樣子?怎么計算路程?”聽他這么說,小熙來了興趣。
“記里鼓車的外形是一輛非常普通的木頭車,原理構造并不復雜:車子上的木頭人手持木槌。車子每走一里地,木頭人就會敲鼓?!?/p>
“這么說,我估計記里鼓車剛發(fā)明出來是為了計算距離的。”小熙推測說。
“有可能。記里鼓車從被發(fā)明那天起,多數(shù)情況下出現(xiàn)在皇帝出行的儀仗中,顯示皇家的富貴和威嚴。有錢人家也乘坐記里鼓車來顯示自己身份的特殊。至于有沒有用這種車子拉活的,我還真不知道?!卑职终f。
“當然有啦。不過古代的計程車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這‘記里鼓,可以精確記下每次車程,既方便司機計價,也能讓乘客心里有數(shù),公正透明,童叟無欺。到了唐代,道路發(fā)展迅速,百姓‘打的出行變得更加普遍,還出現(xiàn)了最早的‘公交車呢。那時它被稱為‘油壁車,一般由6至8匹馬拉著,小的能坐6名乘客,大的則可容納幾十人,既方便出行,又能觀光游覽,很是氣派、講究?!睎|東一口氣把知道的全說了。
高速公路
計程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既暢快又平穩(wěn)。小熙又想到一個問題:“古代也有高速公路嗎?”
“有啊。最早是從秦朝開始修建的,叫‘秦直道。這是古代等級最高的道路——官道。秦直道的起點是陜西咸陽,終點在內(nèi)蒙古九原,一共穿越14個縣,全長800多公里,最寬的地方甚至達到了50米。”
“規(guī)模這么大!”小熙差點驚掉了下巴。
“它不但規(guī)模大,還很耐用,體現(xiàn)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聽說,為了讓秦直道上面不長草,道上的土都用大火炒過。經(jīng)過大火炒制的土有了堿性,不但植物的種子難以在土中存活,就連一些螞蟻昆蟲也都對它敬而遠之,不會進行破壞?!?/p>
“古代物質不發(fā)達,修筑這樣的路肯定費了不少——一人力和物力。小熙說。
“是啊。”爸爸說“資料記載,秦直道是由秦朝大將蒙恬和公子扶蘇負責修筑的。當時,秦始皇陵和長城也正在修筑。就算是全民參與,也無法想象在兩年半的時間內(nèi)完成這項工程。它的工程質量和工程速度簡直令人驚嘆!”
“因為秦的滅亡,秦直道完成之后,在秦朝沒能發(fā)揮大的作用,但這條秦直道在漢朝可是大放異彩。據(jù)說,后來的昭君出塞就是走的這條路。衛(wèi)青、霍去病帶兵出征,也可能是從這里出發(fā)的。不僅是漢朝,后面的朝代也非常重視這條古代難得的高速公路.讓它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據(jù)后來考證,秦直道是兼具軍事、貿(mào)易、文化等功能的交通大道,真正用于作戰(zhàn)的時間很短?!卑职盅a充說。
“爸爸,我總算知道您為什么讓我學習傳統(tǒng)文化了。原來,很多東西在古代就有了。了解了這些,更有助于我們發(fā)揚傳統(tǒng)、推陳出新啊?!毙∥趸腥淮笪颉?/p>
“不錯,你總算知道我的良苦用心了。”爸爸拍拍他的肩膀,“加油!”
“以后我再給你介紹些其他的,怎么樣?”東東也說。
“那太好了!我?guī)銓W習現(xiàn)代的知識,你給我介紹古代的文化,我們互通有無?!甭犃诵∥醯脑挘蠹叶夹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