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彬
兒歌是以低幼兒童為主要接受對象的具有民歌風味的簡短詩歌。兒歌注重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吟誦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被孩子接受和記憶。讀兒歌識字是根據(jù)漢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以兒歌的方式,結合低段教材識字量大的要求和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富有童趣的、淺顯易懂的兒歌讓學生體會識字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兒歌在一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意義
(一)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
處于第一學段的小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基本從具體形象的事物開始,低年級的孩子性格活潑好動,識記的方式也以形象識記為主。基于此,教師只有調動學生的感官,順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新奇有趣的識字情境,才能激發(fā)他們的識字興趣?!白R字兒歌”在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上表現(xiàn)出多樣性,生動、形象、有趣的識字兒歌在學生中更易被傳唱。富有節(jié)奏感、富含音樂性的“識字兒歌”,結合具體的形象和可感知的文字,使學生能在誦讀的同時吸收新知識。
(二)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具有重要地位,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以往的傳統(tǒng)識字教學無法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減負,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而素質教育則強調以生為主,以教為輔。兩者有些背道而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探索新知的完整過程?!白R字兒歌”通過趣味的兒歌教學,幫助學生提高識字能力,使學生樂學、愛學。興趣使然,學生在學習生字時也會事半功倍。
(三)便于學生識讀字音字形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要求學生對漢字的各個筆畫名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兒歌的文字較淺顯、內容通俗易懂、思想簡潔明快,富有趣味性。同時,兒歌注重音樂和節(jié)奏感,吟誦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被孩子接受和記憶。為此,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可巧妙結合兒歌,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準確朗讀生字,并能熟記漢字的基本筆畫。教師也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兒歌,對漢字的結構、發(fā)音形成一個整體認知,加強學生對所學漢字的記憶,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兒歌在一年級識字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編寫兒歌,記住筆畫
我國漢字工整端正,均由一筆一畫組合而成,學習生字的同時,學習筆畫也必不可少。在學習“識字兒歌”前,教師可先帶領學生進入“筆畫兒歌”的學習。這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及時滲透兒歌,讓學生在愉快誦讀中掌握筆畫,做到即學即誦即記憶。
各個筆畫都有個體差異,“橫”“豎”不同,“彎勾”“斜勾”亦是不同,因此,從筆畫出發(fā)的兒歌不僅可以綜合寫,還可從每個筆畫的書寫方法出發(fā),編寫專屬每個筆畫的兒歌。
運用兒歌學習筆畫的過程終究是為今后學生學習生字打下基礎,故記憶筆畫的時候,教師要結合學過的有該筆畫的生字,才能達到效果。(見表1)
(二)誦讀兒歌,自由認字
在識字教學中,筆者認為需堅持“整體誦讀”的原則,在合適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學會成句誦讀,成篇誦讀,再在語句中自由認字。例如,新教材識字二的課文《日月明》就是一篇朗朗上口的兒歌:
日月明,田力男。
小大尖,小土塵。
二人從,三人眾。
雙木林,三木森。
學生在“日月明,田力男”中,學到生字“明、力”,在“小大尖,小土塵”中,學到生字“塵”,在“二人從,三人眾”中,學到生字“從、眾”,在“雙木林,三木森”中,學到生字“雙、木、林、森”。短短16字,幾乎包含整篇課文的生字,且讀來不枯燥、不乏味,便于學生誦讀記憶。
新教材中對兒歌的重點使用也從側面說明兒歌在幫助孩子識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學生們可通過對兒歌的反復誦讀,提高識字效率,推動課堂進度。因此,整體誦讀教材中已有的“識字兒歌”是學習生字的一個重要方法。
(三)基于兒歌,識記字形
結合教材中的生字,根據(jù)每個字的字形特點,編成一首首內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動活潑的兒歌,使學生在課堂識字的基礎上再來誦讀這些兒歌,有利于鞏固所學生字,也可以彌補低年級識字教學的不足。
1.部首類“識字兒歌”
漢字的結構雖然復雜,卻很有規(guī)律,很多漢字之中都有相同的部分,這個相同的部分就叫做“部首”,每個部首又因其個體不同有著自己的名字。學生們可以通過識字部首的兒歌,牢牢記住部首,由此指引便能識記生字。
①先記部首,強化識記偏旁
筆者根據(jù)各部首的特征,歸納整理了一首“偏旁部首歌謠”,如下所示:
雙耳招風雙耳旁,不畏險阻守邊防。
單耳刀,單耳旁,臨危不懼把頭昂。
兩個人,雙人旁,勇往直前不彷徨。
一人立,單人旁,不偏不倚正中央。
一只手,提手旁,打獵捕魚忙又忙。
一張口,口字旁,山間泉水叮咚響。
一顆心,豎心旁,快快樂樂播種忙。
圓圓眼睛目字旁,淚眼汪汪心盼望。
飛毛腿,足字旁,步履蹣跚看夕陽。
彎月牙,月字旁,虎背熊腰身體棒。
白日光,日字旁,旭日高升事業(yè)旺。
兩根線,絞絲旁,大紅絲綢繡鴛鴦。
綠禾苗,禾字旁,春暖花開種禾秧。
一棵樹,木字旁,楊柳青松小白楊。
一塊金,金字旁,銅墻鐵壁長城長。
三點水,水字旁,江河湖泊入海洋。
一把火,火字旁,一縷炊煙飄蕩蕩。
細塵土,土字旁,大興土木建城墻。
一座山,山字旁,峰巒疊嶂霧里藏。
飛來石,石字旁,花崗巖石蓋樓房。
小女孩,女字旁,小小姑娘扮新娘。
一張弓,弓字旁,張弛有度不緊張。
小黃豆,豆字旁,豇豆豌豆碗里放。
以上“偏旁部首歌謠”不僅以兒歌的形式融合部首特征,加以說明,還在歌謠中融合該部首的生字,在有效幫助學生記憶偏旁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到課內課外的生字。孩子們在歌謠中邊唱邊記憶,有助于增長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
②細化部首,提高識字效率
這類兒歌適用于部首的歸類識字或生字復習。教師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既了解了偏旁的含義,又掌握了漢字的組成規(guī)律,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大大提高了識字的效率。例如:
提手旁
提手旁,動作多,
指一指,摸一摸。
擦擦碗兒,掃掃院兒,
抱小孩兒,找個伴兒。
高興拍拍手,反對搖搖手,
見面握握手,再見擺擺手。
2.形近類“識字兒歌”
形近字同樣是學習生字的難點,學生在日益接觸到的形似生字中越來越摸不著頭腦,腦海中的生字也張冠李戴,常鬧笑話。為幫助學生記憶外形相似的生字,教師可將形近字堆放在一起學習,直擊其差別所在。舉例說明如下:
【 螞 媽 碼 罵】
有蟲小螞蟻,有女是媽媽,有石數(shù)號碼,張口不罵人。
【芳 房 仿 放】
草頭花芬芳,戶頭砌樓房,單人來仿照,反文大解放。
【清 蜻 精 情 睛 請】
有水看得清,有蟲是蜻蜓。
有米來精神,有心好心情。
有目眼睛亮,語言文明要用“請”。
3.方法類“識字兒歌”
語文園地中較多涉及對識字方法的總結,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筆者也是以這些方法為基礎,將枯燥的文字加以潤色變成一句句 “識字兒歌”。如:
【加一加】日加生,小星星;口加十,嫩綠葉;
士加心,有志氣;土加也,黃土地。
【減一減】林減木,小枯木;極減木,不及格;
樹減木,對不起;廈減廠,夏天到。
【換一換】誠換土,泰安城;逃換足,跳得高;
抱換足,跑得快;快換土,一塊兒來。
(四)善抓特點,編通俗兒歌
平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生字的特點編一些淺顯易懂的兒歌,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如教學“匹”字時,可編成“三面有墻一面空,有個嬰兒在當中”;又如教學“碧”字時,可編成“王老頭,白老頭,同坐一塊大石頭”;還如教學“七”字時,可編成“十字尾巴彎又彎,數(shù)數(shù)比十少了三”。
綜合一堂課的聽課效率和生字識記反饋,運用“識字兒歌”的課堂更富生趣,也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于識記生字的效果是以往枯燥教學的數(shù)倍。筆者順勢檢查潛能生的學習情況,發(fā)現(xiàn)他們識記生字的速度也有所提高。
(五)鼓勵學生,自編兒歌
其實創(chuàng)作兒歌不必局限于教師,孩子們很善于發(fā)現(xiàn)、思考,富有創(chuàng)造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行創(chuàng)作,必要時加以輔助,如此將孩子帶入創(chuàng)作本身,更利于拓寬“識字兒歌”的廣度。孩子們的想法和語言雖然稚嫩,可想法確實是創(chuàng)作“識字兒歌”難能可貴的財富。在此創(chuàng)編過程中,筆者也鼓勵學生之間互相探討、合作、評價,力求多挖掘學生身上的創(chuàng)新潛能。
例如,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編出的“識字兒歌”如下:
上邊日刀口,四點在下頭。
陽光湖面照,荷花清香飄。
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的兒歌更加便于自身記憶,一個“照”字也就牢牢刻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因此,自編“識字兒歌”也是一個學習的好方法。學生們在創(chuàng)編“識字兒歌”的過程中,有了創(chuàng)新力、合作力、鑒賞力和評價力,親身投入到學習中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兒歌在一年級識字教學中的作用
兒歌幫助學生提升了對識記生字的興趣,化枯燥為樂趣的語文課堂借助兒歌識字成效明顯。
(一)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習路上最好的老師,也是影響學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開展“識字兒歌”創(chuàng)編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兒歌本身具有語言美、音韻美、內在美的特點,適應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再加上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精心設計,給學生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當學生自編的兒歌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贊賞時,就會獲得很大的鼓舞。當然,其他孩子在他人的自編兒歌中受到的感染和鼓舞也很大。由此而現(xiàn)的學習熱情也會大大推進學生知識能力的提升、過程方法的掌握以及思想感情的體驗,為將來學習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
有效的教育應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白R字兒歌”的運用,真正增強了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推動教師擺脫傳統(tǒng)課堂的束縛。教師將“識字兒歌”運用于生字教學,使得每一堂課都有其個性,每個生字被兒歌賦予了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再由教師以其飽滿的演繹傳遞給學生,由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此時,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他們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主動創(chuàng)編“識字兒歌”,有效地開發(fā)了語文課程資源,真正將新課程理念落到實處。
(三)增進師生情感交流
新課程改革實驗提出了語文學習的策略,即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創(chuàng)編“識字兒歌”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互助,交流想法,互相評價各自的兒歌,這是一個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也是一個進步與成長的過程,還是一個交流和溝通的過程?!白R字兒歌”帶給學生的除了自主學習,還有自主創(chuàng)新和不斷深厚的師生感情。
(責任編輯:李晶)